第一章背部——人體的保護屏障
如果將頭部比作“諸陽之會”,背部就是諸陽會和的重要通道。在背部,不僅有分布著豐富的脊神經,還有數條經絡通過,它們能夠連通五髒六腑,共同構成拱衛人體的屏障,並支配著人體的生理活動……
背,人身的“棟梁”之才
擔大任者,是為“棟梁”,背部在人體中就起著這樣的作用。作為人體中軸,背部脊柱在背肌的保護和協助下,通過中樞神經和神經架構成一個緊密的信息傳導係統,使人體各部有條不紊地正常運作。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作用:
1.支撐作用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它位於人體背麵正中,並橫貫頸、軀幹和骨盆。脊柱的上端承托頭顱,胸椎部分與肋骨結成胸腔,而腰椎和尾椎則是構成腹腔、盆腔,保護著至於其中的人體髒器。有了健康的脊柱,人才能站得直、舉得起,因此脊柱也被稱為人體最強有力的後援和支持者。
2.保護作用
脊柱有頸、胸、腰、骶四個生理性彎曲,這四個彎曲使脊柱像一個大彈簧,再加之各椎骨間的椎間盤發揮吸收震蕩的作用,進一步增加了脊柱的緩衝震蕩能力和穩定性。脊柱的這種保護作用使人在站立位時,重力線通過每個彎曲的交接處,向下通過髖關節,傳至膝踝關節,最終到達地麵。當人體在跳躍或做其他劇烈運動時,就可以有效緩衝運動產生的衝擊力,避免對大腦、腹腔以及盆腔髒器造成傷害。
3.平衡作用
人體上、下肢分別借助骨骼和肌肉與脊柱相連,當上、下肢在做各種運動或受力不均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脊柱就必須通過前曲、側曲、後伸、旋轉等運動進行協調。例如在用左手拎起100斤重物時,如果沒有脊柱的平衡作用幫助調節人體重心,人的身體就會向左側傾斜,無法正常直立行走。
4.運動作用
人體脊柱由26塊椎骨、23個椎間盤和若幹小關節、韌帶組成雖然相鄰的兩塊椎骨間運動範圍非常小,但當26塊椎骨的運動範圍疊加在一起,共同作用時,就使脊柱具有非常靈活的運動功能,順利做出前曲、側曲、後伸、旋轉等較大幅度的運動,這些運動也是脊柱平衡功能的基礎。
背,氣血循行的交通要道
關於背部是氣血巡行的要道,中西醫各有看法。
現代西醫解剖學發現,人體脊柱的周圍分布著非常複雜的血管結構,如頸椎部兩側有椎動脈,胸椎前方左右別有胸主動脈和奇靜脈,腰椎左前方有腹主動脈,右前方有下腔靜脈。這些血管,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是氣血運行通道的一部分,而人沒有氣血提供滋養就無法正常存活,由此可見,為這些血管提供保護的背部,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氣與血,是一對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存在。隻有理清這種關係,我們才能明白背部作為人體氣血循行要道的重要性和意義。
1.互為依托
氣具有很強的生血作用,《黃帝內經》中就曾有“營氣入脈化血”的記載。這裏所說的“營氣”,即是營養之氣,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營養之氣包括人體維持生命必需的各種物質,包括蛋白質、氨基酸、糖類、脂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血的生成必須要仰賴營養之氣的作用。同時,中醫常說的“血為氣之母”,血也有養氣的功能,氣的生成和發揮正常生理功能,都要依靠血液做為物質基礎,一旦血液不足,導致氣化無源,人體自身防禦能力就會大大下降,疾病叢生。
2.互為載體
中醫認為,“血為載氣之舟,氣為血之帥”。“氣”是一種概念性的物質,並沒有實體,它之所以能夠順利地輸布於人身體各處,要依靠血液的運送。而作為有實體的血,它能夠順利輸布周身的基礎,則是因為氣給予它的引領、推動力量。
氣與血相互作用,成為人體抵禦“外邪”的隱形“盔甲”,而作為氣血循行要道的背部,無疑是人體披上了一層保護罩。
背,與五髒六腑親密無間
人體背部與五髒六腑親密無間,可以從中西醫兩個方麵來證明:
西醫現代解剖學認為,人體的五髒六腑全部都在背部參與構成的腹腔之中。背部的脊椎穩穩地垂直存在於盆骨之上,作為腹腔僅有的兩部分骨骼,共同支撐起了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