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背部——人體的保護屏障(2 / 3)

而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人體背部為周身諸陽彙聚之所,有數條經脈巡行期間,以督脈上的命門穴為基點,延督脈由下往上以一掌距離為一個區域,可將背部分為內分泌區、肝膽脾胃區、心肺區、大椎區四個區域,作為人體內髒的反射區,反映著五髒六腑的生理、病理狀況。下麵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1.內分泌區

在中醫理論中內分泌係統的各種疾病,病因皆源自五髒六腑的病變,這其中尤以肝腎疾病和背部內分泌區的病理反應聯係最為密切。通常肝腎虛損者,其背部的內分泌反射區皮膚常會出現比周圍皮膚幹枯、顏色黯淡的情況,嚴重者甚至可以見到白色呈長條狀的腎虛紋。

2.肝膽脾胃區

肝、膽、脾、胃本就都是五髒六腑的“成員”,因此背部肝膽脾胃區的病理表現,可以說是人體髒腑病變在體表的最直接表現。如脾胃虛弱時,後背肝膽脾胃區左側較右側略為凸出,用手稍加力輕按,有明顯的凸凹不平感。

如果右側肝膽脾區凸起,則表示肝膽功能不佳。根據中醫五行生克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病克土”,肝膽不利者最終也會導致脾胃失和。

3.心肺區

心髒功能較弱的病人,其後背心肺區的左側會略凸,且皮膚色澤偏暗。與之相對的,肺氣虛損的病人則在後背右側心肺區出現略微凸起的情況。

4.髒腑病變在大椎區的表現

大椎區表現的病變,多為肩頸類疾病,例如頸椎勞損等。大椎區通常多會出現皮膚幹枯、膚色黯淡,按揉時感到肌肉僵直堅硬。

背,經絡與穴位影響著全身健康。

人體的背部經絡包括五條經絡線,共計150多個穴位,它們對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1.背部經絡是五髒六腑相互溝通的通道

中醫認為人的機體是一個整體,各髒腑間要不停互動,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經絡就是人體髒腑溝通互動的通道,五髒六腑間的傳變都是通過背部經絡來實現的。之所以會有這種傳變,是因為人體經絡聯係髒腑,同時自身又是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一個有機整體。當一髒一經有病時,必然會傳至其他部位,同時未病的經絡、髒腑也會對已病的經絡、髒腑施加良性影響,助其恢複健康。

一旦這條髒腑間的通道被阻塞,五髒六腑的互動就會被中斷,失去了互動的髒腑,還如何能健康得起來!

2.背部穴位對五髒六腑的整體調節作用

傳統中醫理論中,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都循行於背部,同時幫助人體髒腑與體表相溝通的俞穴也集中在背部(分布在背部的俞穴包括: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腎俞、胃俞、膽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三焦俞)。可以說,人體五髒六腑皆係於背,通過對人體背部的俞穴進行手法治療,就能收到調節相關髒腑,進而整體調節五髒六腑的效果。

這些壞毛病損害了你的背

很多背部疾患,都是因為平日的不良習慣給背部造成傷害引起的。

1.站不直

人站立的時候,脊柱承受著人體所有的重量,一旦站立姿勢不正確,使脊柱無法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就會加大脊柱承受的壓力,不僅容易造成背部酸疼,長此以往還可能造成駝背等身體畸形。

2.坐不正

如今整日坐在椅子上工作、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正確的坐姿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許多人在工作時,為了跟靠近辦公桌,都喜歡隻坐椅子的前半部分,結果造成後背完全懸空,使背部所受壓力過大,把原本正常的“S”型的脊柱生生彎成了“C”型。

3.睡不好

在躺臥時脊柱所受的壓力最小,如果這時能采用正確睡姿,使脊背得到徹底的放鬆和休息,回複原有的生理曲線。但不少人睡覺時,都會使用讓背部肌肉、韌帶長久處於緊張狀態的姿勢,讓本該得到休息的脊椎更累。

4.穿不暖

很多追逐時尚的女性喜歡穿吊帶或者露背裝,即使在開著冷氣的房間中或較陰冷的地方也是如此。還有些人喜歡裸睡,認為這樣更健康,卻忽略了自己睡覺時習慣蹬被子,讓後背受寒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