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不太強調企業贏利能力,但長期債權人除了注意分析評價企業償債能力外,更應注意分析評價企業獲利能力,從長遠角度來看,企業利潤與長期償債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因此,長期債權人通常既關心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又關心利潤表。
對債權人而言,不管是確定償債能力,還是評估贏利能力,進行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都是為了促成最終的合理信貸決策。
3.經營者及其報表分析目的
當麵臨經營環境簡單,企業資本規模較小的時候,在企業管理上一般是誰投資,誰就經營管理,投資方與經營者身份合一。但在大工業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變化的頻率正在加快,內部組織結構變得更加複雜,對管理者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最終促使投資方與經營者產生分離,即向企業提供財務資本的人不一定有能力經營管理企業,他需要專門聘請有能力的人來直接經營管理企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兩權分離。
在兩權分離製度下,一方麵,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肩負著經營管理企業的責任,即所謂的“受托責任”。這個受托責任的完成和履行情況,最終也是通過財務會計報表等方式向委托人,即投資方做出交代的。另一方麵,對經營者本人來說,他也需要通過一個全麵的會計報表來了解公司內部財務和經營狀況,以便加強自身管理,提高資本運作效率,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受托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的經營者就是會計報表的閱讀分析者。
從財務報表中,經營者關心的主要問題有:經營業績如何、管理效率和質量如何、財務結構及其風險和穩定性如何、償債能力如何、資產和資本運作效率如何、財務適應能力如何、資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未來發展趨勢和前景如何等等。在明確了這些問題之後,經營者就會對企業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做出一個明確評價,並據此製定出合理的企業發展戰略和策略。說到底,就是為了讓企業獲得可持續經營。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是經營者保持職位的基本條件,是他經營成就的體現,同時也是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者的基本期望。
4.政府及其報表分析目的
現代社會中,政府一般都肩負有宏觀經濟調控的職能,以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有效發展。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職能的實現,需要有相應的信息係統來支持,這個信息係統的重要信息來源,就是企業財務會計信息係統。但是,作為企業財務會計報表的閱讀分析者,政府本身又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政府麵對的不是單個企業,而是整體企業。政府關心的不是單個企業財務和經營運作情況,而是全部企業的財務運作情況和效果。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政府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企業上。比如,如果一家企業的經營和財務活動對宏觀經濟有很大影響,或單個企業需要有政府支持才能防止出現不利於宏觀經濟的後果等。
其次,政府對企業整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對單個企業財務會計報表彙總來實現的,或者說是靠統計方法來進行的。
最後,政府作為社會公共管理機構,除了了解企業經營和理財經濟性過程和後果,同時對企業經營和理財的社會性後果,也就是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情況更為關注,比如企業對環境、就業、人力資源或國民素質、金融風險等方麵所產生的影響。
5.員工及其報表分析目的
員工也是企業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員工依靠企業獲取生存空間,但員工也在時刻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判斷,以決定他們是否可以在這裏獲得最好的生存條件。企業的現在和將來,企業的經營和理財,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的好與壞,都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員工必定會關心、了解企業的發展情況,以便作出合理的就業決策。
現在,員工流動已是完全司空見慣的事,這裏的流動就是人們常說的就業決策。作出改變就業的決策,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卻是一件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作出改變就業決策有很多原因,如工作穩定性和安全感、身份和地位、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和方式、未來發展前景、收益水平和風險等,其中收益水平就與企業的財務狀況有緊密的關聯。
6.客戶及其報表分析目的
作為向企業購買商品物資的人,客戶首先必須了解企業支付能力和信用情況,以便製定合理決策,這些都是通過財務會計報表來體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客戶就成了企業會計報表的閱讀分析者。如果企業財務會計報表上顯示是現金短缺,說明企業支付能力較弱;應付賬款數額較大,所占企業資產比例較高,則說明企業信用觀念較差。這種情況下對於他們的決策都是不利的。
常識16 報表分析應遵循哪些原則?
對於一個外行人來說,一看到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一時會感覺“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在這個時候,不要亂了自己的陣腳,隻要掌握好分析報表的基本原則,那所有的工作都會變得有章可循,財務報表分析原則具體包括:
1.目的明確原則
財務報表分析過程,可以說是“為有意義問題尋找有意義答案”的過程。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有意義的,並且是明確的。如果給你一個企業財務報表,請你分析—下,而不說出於什麼目的,你肯定會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如果你明確了最終的目的,就如同旅行有了方向,你也就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資料,通過分析步驟、程序和技術方法來實現最終的結果。
目的明確原則是指報表使用者在分析和計算前,必須清楚地理解分析的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在另一方麵,報表分析的深度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對問題的認識。
2.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原則是指在分析時應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反對主觀臆斷和“結論先行”的行為,不能搞數字遊戲。
作為報表分析人,尤其是專業分析人,不能為達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數據拚湊理由。一切結論應產生於分析之後,而不是在此之前。一切為了粉飾業績或其他理由而對財務數據進行私自更改的行為都是有違財務道德的。
3.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企業提供的財務指標應該能滿足各類報表使用者的需要,作為不同的報表使用者應從自身需要出發選擇不同的財務指標。作為股東,最關心的是企業獲利能力指標,債權人則更重視企業償債能力指標。
4.全麵分析原則
全麵分析原則是指分析人要全麵看問題。財務指標是一種體係指標,它涉及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麵,企業經營活動是互相聯係、錯綜複雜的,所以報表分析人應當將各種財務指標有機聯係起來,同時將財務問題與非財務問題、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經濟問題與技術問題、外部問題與內部問題進行有機結合進行分析,最終才能謹慎而全麵地得出結論。
5.動態分析原則
動態分析原則是指要以發展的態度去看問題,反對對同一問題持靜止觀點。兩個企業的收益率一致,但並不表明它們的收益能力永遠是一樣的。就如同從解剖學角度看,兩個人可能沒有太大的區別,但運動起來可能差別很大。
作為報表分析人,要注意區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關係。財務報表本身是過去經濟業務的綜合反映,而人們的決策是關於未來的。未來不會是曆史的簡單重複,但是,是曆史的延續,通過對過去的了解,對未來進行最大可能的預測。
6.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原則
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原則是指定性判斷和定量計算同樣重要,都要引起充分注意。
分析人必須認識到,定性分析是基礎和前提,沒有定性分析就弄不清問題本質、趨勢及與其他事物的聯係;定量是工具和手段,沒有定量分析就弄不清數量界限、階段性和特殊性。財務分析要透過數字看本質,無法定性的數字必然得不出結論。
7.成本效益原則
對於報表分析也是需要花費一定成本的,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將最大的精力應用於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地方。
分析人要注意幾點:要分析和解決的問題是否具有足夠重要性,值得自己花多少成本;相對於問題的重要性,所分析結果需要的精確程度如何,是否值得下更大工夫;不確定性分析是否必要,又需要多少成本等。
8.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報表分析人在進行報表分析時,低估企業的變現能力、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而對於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則相對要高估一些,這樣可以在未來經營過程中,給自己留下更多回轉的空間,從而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在貫徹謹慎性原則時,要做到兩點:一是要采用謹慎的會計處理方法;二是要采用謹慎的財務指標計算方法。在執行謹慎性原則時,要注意一點:必須以上述各原則為前提,決不可以任意歪曲事實真相和隱瞞利潤。
常識17 報表分析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
報表是通過數據來說話,而數據必須要通過分析才能得出有效結果,掌握各種分析方法,就成為讀懂報表的關鍵。
對於各種分析方法,你也許會覺得種類繁多,並且使用起來非常複雜,但是你隻要明白這些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並且通過適當的學習鍛煉,必然能夠掌握這些方法,最終會為自己讀懂報表提供出最好的工具。
一、比較分析
1.比較分析法的含義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有比較,才有鑒別,沒有比較,人們就無法對事物進行區分認識。比較分析法是通過經濟指標在數量上的比較,揭示各經濟指標數量上的增減變化情況的一種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又叫對比分析法或水平分析法,是財務報告分析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比較分析法的主要作用在於找出現實客觀存在的差距,並揭示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以幫助人們發現問題,挖掘潛力,改進工作方法。
應用比較分析法時,比較的結果通常以差異額(變動額、增長額)和差異率(變動率、增長率)的形式為表現。其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差異額=比較指標數量-被比較指標數量
在比較分析法中,所比較的對象一般是實際指標、本期指標、本企業指標與計劃指標、上期指標、同行業中先進企業指標之間的比較。
2.比較分析法的形式
比較分析法有絕對數比較分析和相對數比較分析。
(1)絕對數比較分析
絕對數比較分析方法是將報表各個項目的絕對數額與比較對象的絕對數額進行比較,以揭示其數量差異。
(2)相對數比較分析
相對數比較分析方法是利用財務報表中有相關關係的數據的相對數進行比較,如將絕對數換算成百分比、結構比重、比率等進行對比,以揭示相對數之間的差異。借助參照,更好地讓閱讀者明白這種差距所具有的實際意義。
如某企業上年成本利潤率為20%,今年成本利潤率為18%,則今年與上年相比,成本利潤率下降了2%,這就是利用百分比進行比較分析。
一般來說,絕對數比較隻通過差異數說明差異金額,但不能表明變動程度,而相對數比較則可以進一步說明變動程度。
3.運用比較分析法應注意的問題
(1)指標內容、範圍和計算方法必須具有一致性
例如在運用比較分析法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中的項目數據進行分析時,必須保證這些經濟指標的內容、範圍和計算方法具有一致性,隻有一致才具有可比性。
(2)會計計量標準、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致性
在會計核算中,會計計量標準、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都具有變動的可能,如果有變動,則必然要影響到數據的可比性。對於因為會計計量標準、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動而不再統一的會計數據,就必須進行適當調整,使之具有可比性後,才能進行比較。
(3)企業類型、經營規模和財務規模以及目標大體一致
這主要是指本企業與其他企業對比時應當注意之處。企業經濟類型不同、財務方針及方式的調整,都會影響到數據的可比性。隻有大體一致,企業之間的數據才具有可比性,比較的結果才具有參照性。
二、比率分析
1.比率分析法的含義
比率分析法是指通過計算對比兩個相關財務指標的比率,來確定相對數差異的一種分析方法。
任何兩個數字都可以計算出比率,但要使比率具有意義,計算比率的兩組數字就必須具有相關聯係。這種比率通常叫財務比率。
2.比率分析法的作用
比率分析法是財務報表分析中一個重要方法。如前所述,比率是由密切聯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關數字計算出來的。通過比率分析,往往可以利用一個或幾個比率就可以獨立揭示企業在某一方麵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或者說明其在某一方麵的能力。
當然,比率分析法也同樣存在其適用的條件,它所揭示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範圍局限性。因此,在財務報告分析中比率分析法要和其他分析方法密切配合,合理運用,才能提高財務報告分析結果的有效性。
3.比率分析法的類型
比率分析法按其兩種指標對比特性不同,可劃分為:結構比率、效率比率和相關比率。
(1)結構比率
結構比率也稱為構成比率,其所反映的是某項財務指標占總體的比重,是部分與總體的關係。其計算公式為:
通過結構比率分析,計算個體數量占總體數量的比重,可以分析財務指標構成內容的質量、變動幅度及其合理性、科學性。如固定資產占企業全部資產的比率,流動資產占全部資產的比率,各項負債占全部負債的比率等。
(2)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某項經濟活動中花費與所得之間的比率,反映的是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如:將利潤項目與銷售成本、銷售收入、資本等項目加以對比,可計算出成本利潤率、銷售利潤率,以及總資產報酬率等利潤率指標,以便從不同角度比較分析企業獲利能力的高低及其增減變化情況。
(3)相關比率
相關比率是以某個項目與相互關聯項目加以對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關經濟活動的相互關係。
利用相關比率指標,可以考察相關業務安排是否合理,以保障企業經濟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如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加以對比,計算出流動比率,據此判斷企業是否具有良好的短期償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