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件事 你做事是否有分寸,不觸公司“雷區”(3 / 3)

很多人碰到這種情況的第一反應是暴跳如雷,第一時間極力為自己澄清、洗清“罪名”,以免讓自己背黑鍋。可能是遭受冤枉的心理,人在這時的情緒可能比平時更加強烈,甚至會和上司較勁。

林鬆在一家公司做了有些年頭,稱得上是前輩了,有一次他被主管劈頭蓋臉地痛罵一頓。當聽著“怎會犯這種錯誤”、“都是老同誌了,也隻是在基層待著……”這些話語時,他突然重重拍了下桌子,開始回罵。

雖然後來主管知道錯誤並不在林鬆,但是吵翻的結果已然在那裏了,無法挽回撕破臉的情境,主管也隻能讓林鬆走人了。

這種情況,其實是考驗你會不會做人。故事中的林鬆大聲指責主管,隻會讓領導下不來台,即使最後證明了他的無辜,但惡果也隻能由他承擔。如果,當時林鬆能一聲不吭,受得住批評、忍得了委屈,有意給主管留好下台的台階。那麼,當主管發現自己誤會時,一定會對他產生更好的印象,也會讚歎他的氣度。

不要意氣用事,要學會忍耐,當上司或前輩情緒比較激動時,你可以做一下深呼吸來使自己冷靜。其實,當批評發生的時候,批評的一方(上司或前輩)可能已經預想你會反駁,因此有了對付你的反駁的心理準備。所以,聰明的做法是耐心聽完,然後將該說的話說出來。

另外,當接受上級訓斥後,最好是搜集相關資料,學會用數據說話。因為,這樣可能比你空口駁斥要有力得多。而且,在客觀的證據麵前,上司和前輩也會對此事作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也能夠更加冷靜地回應你。

要做個“會聽”的人。通過“聽”來了解對方的意圖,深刻理解對方意思,並且在與別人談話時,能表現出願意與對方交談的態度和誠意。這樣做可以大大降低引起摩擦的幾率。

開玩笑要注意對象

開玩笑,可能是一種幽默的表現,但也要注意對象。如果在領導麵前不懂得把握開玩笑的分寸,就很可能招致領導的反感,如果冒犯了領導的尊嚴,那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幽默是一個人的智慧、風格、心態和語言能力的體現,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幽默雖然是個好東西,但實際應用中也要講求技巧,也是一種學問。開玩笑要符合雙方的身份,在與領導開玩笑的時候要懂得讚美他、尊重、抬高對方。玩笑的內容要是善意的、陽光的和積極的,這樣的玩笑從你的嘴裏說出會讓人覺得中聽。

王亮是某機關的行政人員,平時樂觀開朗,喜歡開玩笑,說話隨便,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平日裏覺得張主任很和藹可親,就開起了他的玩笑。一天,張主任穿了一套灰色的西裝,王亮於是笑嘻嘻地說:“主任,這是新衣服吧。您好像一隻灰老鼠呀!”張主任聽後很下不來台。

此後,王亮和主任溝通起來很是困難,工作也開展得不是很順利了。

在這個案例中,王亮過火了,張主任畢竟是自己的上級,怎麼也不能說成是形象猥瑣的灰老鼠!這對張主任很不禮貌、很不尊重,況且這個玩笑還帶有貶損之意。如果日後王亮不懂得反省,那他的職場之路肯定會越走越窄。

工作中的玩笑有時可以拉近和領導之間的關係,使我們和同事的關係更加融洽,但要把握好分寸,否則一則玩笑可能使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被動。

一天,郝成聯係的一位客戶要找他的領導簽字。於是郝成把客戶帶到了領導辦公室,待簽完字以後,客戶稱讚領導的字寫得好、很大氣。可此時郝成卻順嘴說了一句:“這可是領導暗地裏練了3個月的成果!”頓時,氣氛尷尬了起來。

此後,領導開始跟他找茬,一點兒小事就指責他,郝成覺得很委屈。後來知道問題就在他之前的那個玩笑時,很是懊悔。

由此可見,玩笑一旦開不好,聽者就會難以接受,在領導麵前尤其如此。事實上,在不是關係很密切的人麵前開玩笑是很不受歡迎的,尤其是自己的領導就更要當心,因為過火的玩笑裏包含了太多的領導認為是不尊敬和戲弄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