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李嘉“誠”,人誠則事成(2 / 3)

——李嘉誠

千金一諾,不應僅僅存在於典籍中,更應該是我們生活的常態。一位成功的商人說:“我答應的事,明明吃虧也要去做。人家說我答應的事,比簽合約還有用。”能說出這樣話的人,是需要有足夠自信的。而李嘉誠就擁有這種自信,很多與李嘉誠有過合作的人都這樣說:“他講過的話,就算對自己不利,他還是按諾言照做,這一點是他的優點。答應人家的事,明明知道吃虧可還是照做。”李嘉誠為人之道如此,其成功之路也受此影響。

一個人的承諾往往體現出了一個企業的價值觀,也彰顯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氣質。有時,一句承諾往往改變的不是一個人的命運,而是一群人。

在一個人跡罕至的旅遊區,遊人很少。有一天,幾位外地來的攝影師在休息的時候,請當地的一個孩子去買啤酒。由於地處偏遠,附近沒有賣啤酒的,小孩子跑了四個小時才買到了啤酒。第二天,攝影師又給了孩子很多錢,讓他去買更多的啤酒。沒有想到的是,攝影師一直等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那個孩子還沒有回來。沉不住氣的攝影師開始起了疑心,覺得小男孩一定是把錢給騙走了。然而,就在這天的夜裏,小男孩拎著啤酒回來了,還有一些啤酒瓶的碎片。原來,小男孩在他前一天買酒的地方隻買到了一部分啤酒。為了信守承諾,小孩子翻了一座山,趟過了一條河才買到剩下的啤酒。但是由於自己的疲勞和夜間山路崎嶇,返回的時候摔壞了幾瓶。當這群攝影師看到渾身髒兮兮的小男孩舉著啤酒連同找回的零錢,在場的人異常的感動。從此以後,這個地方的遊人也日漸增多,因為小男孩買啤酒的事跡已經成為當地人的名片。

一聲承諾,有人看似鴻毛,隻是說說而已,有人看似泰山,必然踐行。許下一個承諾很容易,但要想履行自己的承諾往往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1993年,香港地區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的生意也受到了牽連,1992年該公司淨利下跌5.256億元,比1991年下跌62%,1993年,該公司淨利繼續下跌4億多元。社會上紛紛傳聞:“李嘉誠不準備辦汕大了!”

為了消除汕頭大學校方的疑慮,他立刻寫信給汕大籌委會主任吳南生:“鑒於汕大創辦的成功與否,較之生意上以及其他一切得失,更為重要。”同時強調,“我在事業上,一切都可以失敗,但汕頭大學一定要辦下去!”

汕頭大學創辦至今,李嘉誠已經為了自己的承諾捐資達到了接近20億港元。捐出這筆巨資,他屬下的長江及和黃集團要達到1100億元的營業額,才可能有20億元的稅後股息。有人稱,這不是一諾千金,而是一諾億金。

談到做生意的秘訣,李嘉誠最看重的就是一個“信”字。其實,李嘉誠對事業上的“信”與他對人的“誠”是分不開的,誠信相合,即為“義”。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工作中,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越能夠成功地打開局麵,處理好各種關係。在經商的過程中,更要重視自己所說出的每一句話,把自己許下的諾言變成現實,讓周圍的人真正地開始去信任你。

保衛你的諾言就像保衛你的財富一樣重要,一旦諾言成為信口開河,你將一無所有。對於商人來講,既然做出了承諾,就應該想方設法去完成,沒有任何可以推脫的理由和借口。

對於商人來講,不要輕易地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完成。在生意場上,最能打動消費者與合作夥伴的永遠是商家言必信、行必果的態度。

方略23 有些生意,利潤再高也不該做

我對自己有一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的,就算社會容許做,我都不做。

——李嘉誠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逐財富是無可厚非的,畢竟逐利是人的本性。但一個人獲得錢財的方式不同,這不僅體現出個人的品格高下,也決定了事業的成敗。

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可以有利可圖,但絕不能唯利是圖。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有自己做事原則的人。對於一些有疑問的生意,他寧可不做也不去賺不道德的錢。

李嘉誠在巴拿馬投資的時候,涉及了當地的碼頭、飛機場、旅館等產業,成為了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拿馬政府為了感謝李嘉誠為本地做出的貢獻,頒給了李嘉誠賭場的牌照。這是一個送上門來而且可以賺大錢的項目。李嘉誠麵對別人擠破腦袋都搶不到的機會,表現出了一個商人的品格。他婉言謝絕了政府的好意。李嘉誠說:“旅館的客人要去哪兒我不管,但在我的旅館裏絕對不開賭場。這是我的原則,原則必須堅持。”在公司會議上,李嘉誠讓人記下這麼一句話:公司經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一個商業社會裏,錢當然是賺得越多越好,但李嘉誠有自己的商業底線,即使有好的前景,也在法律的允許範圍之內,隻要李嘉誠心裏存在疑問,那麼李嘉誠選擇的肯定是犧牲利益而成全心中的道德準則。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香港的房地產和股市都出現大跌的情況,整個香港人心惶惶。國際對衝基金和較大的炒家多次利用股市的崩潰獲得了暴利。此時也有人建議李嘉誠:拋售股票,加速香港股市的崩潰,從中能夠獲取數十億的利益。麵對這種提議,李嘉誠斷然拒絕了。李嘉誠認為,此舉對香港損害極大。他說:“這些錢我是絕對不會賺的。”李嘉誠強調:“我決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通過投機取巧、巧取豪奪而致富的人不在少數,而李嘉誠曾經在一個場合嚴肅地說道:“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

對於李嘉誠而言,不擇手段的成功就像一個“燙手山芋”,可能是很香甜的,但也可能會燙著自己的手,自己的人生留下不光彩的印記。

在很多人的眼中,做生意嘛,隻要能夠賺錢,目的是最重要的,隻要能夠達到目的,手段是不重要的。這種觀念看似是無可辯駁的,但卻隱藏著很深的危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尤其是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錢財將寸步難行。有人為了掙錢出賣自己的尊嚴,有人為了掙錢鑽法律和市場的空子。但一些人則堅持著自己的底線,那就是不賺黑心錢。

眾所周知,神舟筆記本一直是以低價來占據著廣大的市場,因為在神舟的內部,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賺取暴利的同行在世界消失。很多消費者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一旦市場上的內存或者CPU降價了,神舟筆記本很快就會降價了。在神舟的渠道商中,賺的也不是暴利,而是靠量取勝。這是一種聰明的營銷方式,因為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老老實實做企業,把經營的環節透明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很多人現在仍然清楚地記得曾經的中國食品工業百強企業,河北重點扶持企業——石家莊三鹿集團。曾經的三鹿集團,是中國眾多母親的選擇,也是中國乳品行業的領軍人物。但一個陌生的化學名詞——三聚氰胺——毀掉了這個曾經無比輝煌的企業。在2009年底,法院宣布三鹿集團破產。這一切發生的是這麼突然,有點讓人始料未及。但細細想來,這又是一種必然。

賺錢是可以的,但違背最基本的商業道德注定是無法長久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在時間的淘洗中,是黑還是白會呈現得異常明顯。

與此相反的是百年老店同仁堂,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曆代同仁堂都恪守著“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

從創業之初,同仁堂為了保證藥品質量,堅持嚴把選料這一關,這種堅持一直到現在也絲毫沒有放棄。例如,製作烏雞白鳳丸的純種烏雞由北京市藥材公司在無汙染的北京郊區專門飼養,飼料、飲水都嚴格把關,一旦發現烏雞的羽毛骨肉稍有變種蛻化即予以淘汰。這種精心喂養的純種烏雞質地純正、氣味醇鮮,其所含多種氨基酸的質量始終如一,保證了烏雞白鳳丸的質量標準。

所以,現在的人們提到中藥,首先想到的第一品牌就是同仁堂。這種口碑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時間,而是年複一年的堅守。

在金錢的誘惑下,有人堅守不住自己的底線,有人違背自己的良心論為金錢的階下囚。但也有人一直清清白白,幹幹淨淨。李嘉誠就是這樣人物的典型代表。從踏進商界的那一刻起,李嘉誠就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那就是不賺黑心錢。無論是創業之初還是大富大貴之後,李嘉誠一直奉行著這一行為準則。很多次,周圍的人都覺得李嘉誠有些傻,明明有一些項目能夠很輕易地賺錢,但李嘉誠認為都不符合自己賺錢的方式就給拒絕了。

由此可見,真正商人做事的準則從來就不是依靠金錢,而是心中的準則。尤其是對於一個立誌做大事的商人而言,自身的清白往往是必備的條件。

賺錢不是商人的終極目的,更不能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做坦坦蕩蕩的生意,賺心安理得的錢財,這才是商人應有的氣節。

方略24 “誠”字贏天下

講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是我引以為榮的事。

——李嘉誠

在商場之上,沒有永恒的贏家。但是在人們的心中,李嘉誠成為商場上戰無不勝的代名詞。李嘉誠達到這個高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除了他過人眼光和魄力,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一個“誠”字。李嘉誠的財富對他個人而言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他更大的意義就是向世人表明: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其實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隻需要一個字“誠”。

1981年元旦,李嘉誠當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此時的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從此李嘉誠的事業如日中天。

剛加入和黃的李嘉誠僅僅是一個執行董事。其實,作為控股權最大的李嘉誠,完全可以以自己所控的股權,淩駕於董事局主席韋理之上,但他從未在時任大班的韋理麵前流露出“實質性老板”的意味,於是,他的謙讓使眾多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加尊重。他後來出任董事局主席,是在股東大會上,由眾多股東所推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