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和建議的口氣發言。但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因為眾董事和管理層都會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傾向他。通過這種方式,李嘉誠很快地得到了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於是,韋理的大權旁落,李嘉誠還沒有出任主席兼總經理,就已經開始主政。
李嘉誠入主和黃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李嘉誠卻將這場戰爭演繹得如此完美。故此,有人說:“李氏收購術,堪稱商戰一絕。”
以誠為本,才能做成大生意。無論李嘉誠的事業發展到什麼階段,收獲了多少讚譽。他都始終記得在困境中母親給他講過的那個故事。
在李嘉誠創業的初期,由於盲目擴展,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他的工廠陷入了危機之中。李嘉誠回到家裏,母親莊碧琴從他憔悴的臉色,布滿血絲的雙眼,意識到長江廠遇到了麻煩。不懂企業經營卻知如何為人處世的母親平靜地對李嘉誠講:
很久以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住持雲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兩個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兩袋穀種給他們,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穀熟的季節再來見他,看誰收的穀子多,多者就可繼承衣缽,做廟裏住持。
雲寂和尚整日關在方丈室念經,到穀熟時,一寂挑了一擔沉沉的穀子來見師父,而二寂卻兩手空空。雲寂問二寂,二寂慚愧地說,他沒有管好田,種穀沒發芽。雲寂便把袈裟和瓦缽交給二寂,指定他為未來的住持。一寂不服,師父解釋道:“我給你倆的穀種都是煮過的。”
聰明絕頂的李嘉誠立即明白了自己該怎麼辦。他從母親的故事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憑借著誠信,則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在商業夥伴洽談的過程中,誠實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生意做不成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無關緊要的謊言。生意無論大小,誠實都是必不可少的。哪怕隻是一個街頭小販,如果沒有講究誠實信用,那連小販的生意都很難做下去。
一些企業在開始的時候業務量雖然並不大,業務量也小,但人們樂意與他進行合作,這種情況往往隻是說明一個問題,這家企業是依靠“誠信”立身的。很多大公司或者百年企業最初發展的雛形。
在這個商業社會中,交易時刻都在發生著。大到數百億的貿易,小到幾塊錢的買賣,生意人賣的其實就是“信用”二字。
世界上有做不完的生意,但聰明的商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意做到世界,憑借著的就是一個“誠”字。
方略25 誠心做有使命感的企業家
一個有使命感的企業家,應該努力堅持走正途,這樣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李嘉誠
同樣是經商,是有高下之分的,有的人責任心很淡,做企業就是為了賺取鈔票,在他們的心中,除了錢還是錢,我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資本家。有的人以社會責任最重,把自己的事業融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中,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企業家。
如果我們回顧李嘉誠走過的曆程,我們可以發現,他是一個把現代商業文化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典型代表。在李嘉誠經商的過程中,逐利永遠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在李嘉誠的心目中,走正途,完成自己應有的使命絕對是最重要的。
李嘉誠從1958年開始涉足房地產行業,但他始終認為地產業是他事業的正途。在香港股市的暴利時期,他絲毫不為炒股的高額利潤所動,堅持自己的發展思路。那時的房地產商人,往往將用戶繳納的樓花首期(款)物業抵押獲得的銀行貸款,全額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產更優厚的利潤,這種做法加大了房產開發的風險,後來爆發了香港著名的“銀行擠兌風波”,終使那些鋌而走險的商人遭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
除此之外,李嘉誠在開發房地產的時候也是有原則的,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商業形象。在1977年的時候。李嘉誠花大價錢購買了15萬平方英尺的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他購得地皮後,在上麵興建了一座大廈。萬萬沒想到,李嘉誠在征求遊客意見時,遊客居然對大廈持否定態度,批評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統一。在經過了仔細的權衡之後,李嘉誠決定停止改造,保留別墅花園的原來麵貌。雖然大廈的建成超出了預算,但為李嘉誠贏得了社會輿論的好評,認為李嘉誠是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企業家。
一個企業家拚搏的動力不是金錢的刺激,而應該是身上肩負的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一個得不到社會認同的商人,是難以將事業做大,做長久的。
一個商人,在經商的過程中,肯定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做生意?”一個把商業追求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的人才會真正懂得經商的意義,才能把自己的事業上升到新的高度。
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以高票獲得通過,並由此成為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第一股,永久地被載入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史冊。
這次的成功,是梁穩根創辦的三一集團文化精髓的重要體現,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說出了三一創業者們心中最樸實的話語——“心存感激,產業報國”。
到了2005年5月24日,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提高了對價——每10股贈送3.5股並補償8元。麵對眾人的不解和疑惑,梁穩根表示:“國家之責大於企業之利。相對於推動整個資本市場改革的進步而言,企業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
最終,三一重工成功破解了中國股市的“頭號難題”。梁穩根也以自己強烈的曆史和社會責任感贏得了2005年經濟年度人物獎。他獲得的評語是:他花了19年時間,把創業夢想耕耘成中國經濟改革的試驗田,2005年,他第一家推出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他以產業報國的成功向我們印證——窮則變,變則通。
無論是李嘉誠還是梁穩根,都從自身體現出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除了創新、冒險、合作、誠信等,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缺乏了這一點,那這個人充其量是一個賺錢的機器,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賺錢機器——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受著利潤的支配。但一個對社會負有使命感的企業家,他一定會有自己的理想——一個有益於企業長遠和社會發展的理想。出發點不同,將來能夠達到的高度自然也很容易區分。
企業家的責任和使命說簡單也很簡單,那就是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社會進步。商人比一般人占有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如果不去好好地利用這些資源,不僅是浪費,簡直就是犯罪。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須要創造出好的產品和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古人有言:心誠則靈。一個誠心把企業家責任感放在心上的人,注定會比普通商人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方略26 誠信是需要實際行動的
不論在香港,還是在其他地方做生意,信用都是最重要的。一時的損失將來還可以賺回來;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李嘉誠
做生意到一定階段,就必須要上升到一個境界,尤其合夥生意,一般都是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商業夥伴關係,這就需要具有高度的協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李嘉誠做的是大生意,富可敵國,必然有一種根本的經營理念,那就是“信用”。
任何人在剛進入商業的圈子中的時候,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立即得到別人的信任。一些商人對於獲取別人的信任的事漫不經心、不以為然,很少在這方麵花費心血和精力。這種人是注定得不到長久發展的。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信用,並非心裏想著就能實現,需要實際的行動,才能使他有所成就。簡而言之,要想獲得人們的信任,除了人格方麵的基礎之外,更需要實際的行動。
對於誠信,有些人習慣信口開河,不見行動。曾有人說:“在中國,立誌要做李嘉誠第二人若要排起隊來,從尖沙咀一路排到天安門想必綽綽有餘。”這雖然隻是一個笑話,但也真實地反映出一個現象,不是這些人沒有講誠信的資本,而是因為沒多少人能夠堅持。沒有堅持實際行動的誠信,事實上就是一種誇誇其談。所以說,將誠信不要做表麵文章,要有實際的行動,用事實說話。熟知李嘉誠的人經常提及他與一個乞丐的故事。
在李嘉誠已經十分富有的50年代,他經常看見一個四五十歲的外省婦人,雖然是乞丐,但她卻從不伸手要錢。有一天,李嘉誠看到沒人理會她,就與這位婦人攀談了起來,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她有同鄉幹這行。於是,李嘉誠便讓她帶同鄉一起來見他,想幫她做這份小生意。時間約在後天的同一地點。但一個客戶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李嘉誠的工廠參觀。
於是在交談的過程中,李嘉誠突然匆匆跑開了,客人以為李嘉誠是去了洗手間,其實是跑出了工廠,一路超車和危險都不顧了。最終,李嘉誠沒有失約。他見到那婦人和賣報紙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後,就把錢交給她。她問李嘉誠姓名,李嘉誠沒有說,隻要她答應自己要勤奮工作,不要再讓他看見她在香港任何一處伸手向人要錢。事畢,他又飛車回到工廠,客戶正著急:“為什麼在洗手間找不到你?”李嘉誠笑一笑,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此事雖小,但細微之處可見李嘉誠的品質,講誠信從來不是在嘴上說說那麼簡單……誠信是美德,更需要一個人用踏踏實實的行動來證明。當承諾變成了隨口可說的玩笑,那承諾也就失去了意義,個人也喪失了與他人繼續交往的機會。
一次信用的消失,意味著一個人所有信譽的拋棄。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透支自己的信用。因為信譽一旦沒有,想要修複的話,代價是異常昂貴的。
行動的力量是驚人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舉動帶給人的震撼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要麼就不要許諾,一旦許諾之後便要言行一致。
在商業世界裏,有些“精明”的企業做生意時,往往隱瞞己方貨物的不足以次充好,甚至會采取一些欺詐的手段以假充真,從而使他人受損而自己獲利。這些看似“精明”的做法其實很愚蠢,他們對於經商之道理解得很膚淺,他們雖然得到一時之利,卻失去了長久之利,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信用。他們把自己對消費者的承諾當成了一紙空文,而要再次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那將很可能是癡人說夢。
一次實實在在的行動抵得過百次華而不實的承諾,一個商人誠信的建立,就是在微小的事情上不斷踐行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