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步伐(3 / 3)

在剛剛開始研製的1991年,華為現金流是非常緊張的,任正非把到賬的所有合同預付款投入到了生產和研發工作。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有半年的時間發不出工資,任正非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不得不以24%的年利息借高利貸來進行產品的研發和員工工資的發放。

到了1991年12月,華為開發的BH-03交換機終於通過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測試,終於把首批交換機發貨出廠了。此時的華為,公司收到的預付款基本上已經全部用完,賬麵上的資金接近為零。如果研發還不成功,華為隻能破產了。

1992年,華為的產品開始大量進入市場,產值很快突破了億元,利潤超過了千萬。

直到現在,華為依舊是把利潤投入到研發比例最高的科技型公司之一。沒有知識,就沒有創新,沒用創新,就會沒有市場,沒有了市場,企業麵臨的境地隻能是倒閉。

這是一個知識至上的社會,成功的企業家最大的資本不是擁有多少資產,擁有多廣的人脈,而是你手裏有多少核心的技術。資金沒有了可以掙,可以借貸,人脈散了可以重新建立,但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那麼這樣的企業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並且是核心生產力。掌握了最新的科技知識才是現代商人引以為傲的資本。

方略31 對知識時刻保持饑渴狀態

一個人隻有不斷填充新知識,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不然你就會被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所超越。

——李嘉誠

從清苦貧困的學徒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股市的大腕,從傳統行業到高科技投資……李嘉誠一路走來,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能夠占到先機,取得巨大的財富。這一切的取得,是和他勤奮好學,時刻保持對知識的巨大渴望密切相關的。他的每一次戰略抉擇,既能夠適應產業的不斷變遷,又能夠實時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學者這樣評價李嘉誠:“他是躍進到現代化的永無止境的變動之中的人”。而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嘉誠一直保持著對新知識的極度渴求。

新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利器,而一個敏銳的商人應該如同幹燥的海綿,學習一切可以學到的知識,李嘉誠曾經這樣形容過自己“人家求學,我是在搶學問”。他認為,善於“搶學問”,就是在“搶財富,搶未來。”

在從商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是年少還是老年,李嘉誠都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對知識的瘋狂渴望。他每天睡前固定的半小時是用來看書學習的時間。即使事業有成了,他還保持著學習知識,了解行情的習慣。在創立“長江塑膠廠”的頭幾年,他沒有滿足做老板的夢想,在有空餘的時間裏,他敏銳地注視著塑膠行業的最新發展。終於在一天,李嘉誠看到了歐洲塑膠花即將麵世的消息,他當即做出了自己判斷:塑膠花即將引發一場塑膠市場的革命。於是,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窘境下,隻身一人飛赴意大利拜師學藝。在意大利的這段日子,李嘉誠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好學求索的智慧和精明能幹的膽識,非同尋常地學到了塑膠花生產技藝,不久便滿載而歸。

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李嘉誠才敢說出這樣的話:“年輕時的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因為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新的東西,每天都在進步,這樣離我的目標就不遠了,現在僅有一點學問是不行的,要多學知識,多學新的知識。”

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李嘉誠在成為世界華人的首富之後,依然沒有退休養老的打算。他仍然在不斷地學習,每天繼續在他的辦公室裏工作。他是一位真正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的企業家。

平心而論,李嘉誠在沒有很高的學曆,更沒有過人的家世。他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完全都是依靠自己對知識的渴望,憑借著知識的力量獲得別人無法獲得成功。

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定是一個學習能力極強的人。商場是變幻莫測的,而學習正是適應這種變化,提高自身素質的絕佳機會。學習,學習,再學習,將是未來商人最重要的事情,一個懶惰的人是沒有辦法跟上時代的大潮,一個對知識毫不關心的人注定會被知識的時代所拋棄。

時代在不斷的變遷,知識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今天醒來的時候,或許昨天的知識已經過期了,所以你對知識的渴望要像沙漠渴望清泉一樣,努力將學習看做像吃飯和呼吸一樣重要,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成功距離你也就不遠了。

知識是一筆無法用金錢具體衡量的財富,學習知識就是創造財富,積累知識就是積累人生的另一筆財富,而且有效期是終生。

方略32 書本與實踐,缺一不可

要學習書本知識,但是從工作中學習更重要。如果能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

——李嘉誠

經商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古人戰場有紙上談兵的悲劇,如今商場也有著誇誇其談的空想家。對於經商的人來講,學習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一個是書本知識,一個就是實踐經驗。有人看不起書本知識,覺得比較迂腐,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有人看不起實踐經驗,覺得比較土,沒有所謂的科學依據。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一種極端的想法。書本和實踐相結合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在中國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名叫王陽明。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知行合一。在中國的哲學史上,往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理論很難,實踐很容易,有人認為實踐很容易,要想悟出理論很難。但王陽明在貴州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裏悟出了一個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卻充滿智慧的道理:理論很重要,實踐也很重要,隻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知識的實際效果。在四百年後,我國的一個年輕的教師看到這位哲學家的話,佩服得五體投地,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

在經商的過程中,書本是航向,實踐是風帆,隻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真正的成績。李嘉誠是善於從書本中學習的,但他更善於把書本和實踐相結合。而這一品格,是所有成功商人必備的。

東方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行最開始是依靠賣鵪鶉和鵪鶉飼料起家的。但他看好了豬飼料的發展前景,但他以前從未接觸過豬飼料。為此,1987年春天,劉永行投資了200萬元,創辦了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又拿出了400萬元搞技術研發,用300萬元建飼料廠。

豬飼料對於當時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項極有科研價值的產品。劉永行決定自己開發屬於自己的飼料配方。經過了艱難的研發,劉永行最終成功研製出了豬飼料的配方。這對於以後劉永行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在實驗飼料的過程中,劉永行發現,新型飼料最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氨基酸,二是魚粉。其中氨基酸因為擁有非常高的技術含量,國內一直以來依賴進口;魚粉雖然不是高科技產品,但由於國內魚粉生產廠家生產的質量不合格,所以也一直依賴進口。在劉永行麵前,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嚴重缺乏競爭力。現實是殘酷的,但人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劉永行大膽嚐試用蠶蛹代替魚粉。因為蠶蛹與魚粉是有著一樣的功能——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經過反複的實驗,劉永行終於實現了用蠶蛹替代魚粉的完美配方。

到了1987年,劉永行推出了自己新型國產飼料,這種飼料不僅擁有營養價值高、操作方便的特點,同時具有價格低的特點,真正實現了價廉物美的目標,成為大多飼養者都適用的新飼料。

劉永行超強的學習和實踐能力讓他的事業有了重大的轉折,也開創了希望集團的新麵貌。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這種書本與實踐完美結合的產物。

在我們的周圍,總會有人每天研究股票、期貨的相關知識,但從不見他們去證券交易所去開個戶,投資一點錢進去,也有人從書本上摘抄一些所謂成功學的事例,背誦推銷員所必備的言語,但從不見他認真去實踐過一次。

每個成功商人的背後,都是大量書本和實踐的完美結合。不看書,就無法了解前人的成果和經驗,不實踐,就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的發展需要。所以說,唯有把書本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知行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隻有那些把書本與實踐互相結合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感受到知識帶給商人的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