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為自己設限,生意就沒有極限(3 / 3)

在商人眼中,沒有不可能這個詞語。天空是商人的極限,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商人應有的勇氣和魄力。

方略44 做生意要有國際視野

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麼樣的膚色,不理你是什麼樣的國籍,隻要你對公司有貢獻、忠誠、肯做事、有歸屬感,即有長期的打算,我就會幫他慢慢地經過一個時期而成為核心分子,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李嘉誠

在生意場上,有大世界和小世界之分。有人安分守己,守著自己的小小產業在池塘裏斤斤計較;有人乘風破浪,在廣闊的大洋裏揚帆遠行。眼光永遠是一個優秀商人不可或缺的品質。衝出窠臼,讓自己的產品走進國際市場是很多商人的夢想,但國際市場未知的風險和艱難嚇倒了很多的人。反觀李嘉誠,他在事業成功的時候居安思危,把自己置身於國際的競爭之中,把自己置身於世界經濟的風浪之中,終於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國際化道路。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香港工業化形成熱潮,由香港生產的工業品源源不斷生產出來、李嘉誠塑膠廠經曆過瀕臨倒閉的危機後,生計煥發,訂單不斷出現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工廠也開足馬力通宵達旦生產,營業額幾乎是呈幾何級增長。李嘉誠的信譽也在商業傳揚開來,銀行不斷放寬對他的貸款限額;原料商甚至許可他賒購原料。

就在這一切大好的時刻,李嘉誠陷入了思考。香港的塑膠以及玩具廠已經有了三百多家,李嘉誠的長江隻是經營狀況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長江廠出口的塑膠玩具,跟同行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隻是款式上的細微差別。除了同行,誰會關注一個名叫“長江的”塑膠廠呢?對此,李嘉誠感到不滿並且憂慮。

李嘉誠進一步思考,香港的塑膠製品之所以被人喜歡,究其原因是依靠廉價,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當時的香港工資低廉,所以產品也就廉價,難道香港出產的產品就不能以質優新款而打開局麵嗎?李嘉誠曾想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推出新產品左右商家,因為太忙,風險又大,隻能擱置。

進入塑膠業已經7年了,李嘉誠仍然覺得自己屬於這一行業的平庸之輩,他從來就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渴望著有新的突破,使長江從同行中脫穎而出。尋找突破的視野,不能是局限於彈丸之地的香港,而是廣闊的國際市場。

在事業起色後,李嘉誠沒有像中小企業老板那樣享樂,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後,他還有一門必修課,那就是臨睡前翻看雜誌。他訂購的雜誌都是經濟類的,他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

一個夜晚,李嘉誠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目光被一則簡短的消息吸引住了:意大利的一家公司,已經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塑膠花,即將投入成批生產。一直苦苦尋找突破口的李嘉誠,如同在黑夜裏看到了亮光,興奮不已。

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幾乎是在數周之間,香港的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擺滿了長江出品的塑膠花,無論是尋常百姓家還是大小公司的寫字樓,甚至汽車駕駛室裏,都能看得到塑膠花的影子。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長江塑膠廠蜚聲香港業界。

取得成功的李嘉誠並沒有陶醉其中,李嘉誠清楚地知道,長江廠隻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將是與同行業公平而無情的競爭。

李嘉誠把目光又一次投向歐美的廣大市場。為了打開銷路,李嘉誠決定繞開香港洋行,直接和境外的批發商聯係。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長江的塑膠花牢牢占領了歐洲市場,營業額以及利潤成倍增長。到了1958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達到了一千多萬元,純利一百多萬港元。塑膠花為李嘉誠贏得生平的第一桶金,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

李嘉誠的下一個目標,是進軍北美。美國和加拿大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消費能力極強。李嘉誠不是“守株待兔”的機會主義者,也不遵循“就想不怕巷子深”的陳舊過時的經營理念。他選擇了主動出擊,李嘉誠設計印製了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通過香港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了解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分寄出去。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嘉誠通過這種方式終於打開了北美的市場。李嘉誠的塑膠花終於開遍了世界。長江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的贏得了世界範圍內同行的尊重。

李嘉誠的國際化視野不僅僅表現在對產品的推銷上,更為重要的是在人才的選用上。一個具有商業精神的領袖需要自己的幫手,而在人才的選擇上,李嘉誠充分發揮了自己香港的地域條件,積極招募了一批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專業人才來管理自己的公司。正是這種不拘一格,海納百川的精神,李嘉誠的事業蒸蒸日上。如果是創業初期需要同甘苦的人,那守業時期則需要國際化專業人才。正視這些人才將李嘉誠的事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在李嘉誠的周圍,聚集著一批“洋大人”。由於數百年來洋人歧視華人的慣性,經濟上開始崛起的華人,雇用心高氣傲的洋人做下屬,在當時是一個頗為榮耀的事情。那李嘉誠雇用洋人做副手,是不是也是一種炫耀之意呢?

曾有記者問過李嘉誠:“在你的集團裏,雇用了不少‘鬼佬’做你的副手,你是否含有表現華人經濟實力和提高華人社會地位的意思呢?”對此,李嘉誠是這樣回答的:“我從沒那麼想過,我隻是想,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李嘉誠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20世紀70年代初。長江工業工廠分布在北角、柴灣等多處,員工兩千餘人,管理人員為200多名。此時的李嘉誠為了從塑膠業中徹底脫身投入到地產業,聘請美國人任總經理,李嘉誠隻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每過多久,李嘉誠又聘請了一位美國人為副總經理。李嘉誠付給他們的薪金,遠遠高於他們的華人前任,並賦予他們真正的實權。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這兩位美國人是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的專家。

長江實業董事局副主席麥裏斯是英國人,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係。在一次的人業務往來中,李嘉誠與他結識。1979年,麥裏斯正式加盟長江實業。從此以後,長江實業與本港洋行和境外財團打交道的過程多由麥裏斯出麵。李嘉誠如此器重他,不僅是他的英國血統、名校文憑,更看重的是他是個極為優秀的經濟管理專家。

眼光決定視野,也決定了一個商人的高度。一個不斷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廣闊國際市場的人,絕對不會安分於自己小小的產業。國際市場是一個大考場,有無數人成功,也有無數人失敗。李嘉誠義無反顧地參與進去,是他的野心,更是他的追去。作為一個商人,他渴望證明者自己,渴望著與國際上的高手過招。對手的水平才是評價自己水平的最好標尺,李嘉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後來者做出了表率,在商界樹立了自己的地位。

商場如戰場,指揮官的眼光決定了自己行軍的方向。一個優秀的軍人懂得放眼全局,一個優秀的商人也應該懂得把自己置身於世界的競爭之中。

方略45 不要光做生意,更要廣交朋友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李嘉誠

天底下沒有陌生人,隻有你未結識的朋友。人們經常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在做生意的過程中,讓每個願意與自己交往的人都成為自己的朋友。在任何商人眼中,朋友總是越多越好。精明的溫州人很重視人情,喜歡請客吃飯,更喜歡在飯桌上結交一些朋友的朋友。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隻有透露出商機,精明的溫州人就會馬上發現它的價值,采取行動。當他們得知信息的時候,就會馬上采取措施,賺得別人無法賺到的錢。

李嘉誠在自己的經商生涯中一直保持著廣交朋友,有錢大家賺的習慣。這種習慣不僅讓他擁有良好的人脈資源,更讓他贏得了尊重,贏得了利益。

一家公司要想在香港上市,原則上市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業績。要遵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需要花費相當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那麼這些小型的上市公司就被稱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很少,買家無須動用大額的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

有了這些空殼的公司,一些公司由於一些資產的限製,便打起了借殼上市的主意。有了買殼者,就有造殼的人。一些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者掏空某些上市公司的“肉”,使其變成了空殼,這些空殼待價而沽。買家買的不是這個公司,而是這個殼,即上市公司的地位。

李嘉誠在股市中看重了泰富這隻殼。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曹光彪的龍頭項目是港龍航空,與太古洋行的國泰航空展開激烈空中爭霸戰,曹氏不敵對手,財力枯竭,焦頭爛額,為擺脫困境,曹氏隻有“忍痛割肉”——出售泰富股份。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

1994年,中信泰富躋身香港十大財團榜,排名第八位,風頭之勁,連香港老牌華資英資大財團都感到可畏。

有人認為,李嘉誠之所以幫助中信上市,是想撈一點政治資本,好為以後打算。其實,這不是根本原因。李嘉誠一貫主張“利益共享”,他深知多個朋友多條路,也就多一份賺錢的機會,即便不是中方資本,如果他可以幫忙,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做的。

在香港拍賣場上,曾出現過不少一擲千金,博取勝利,大家爭來爭去,最終都紅了眼,變成了賭氣,不惜一切代價的事件。在李嘉誠看來,無論是購買土地還是公司,不要認為非手到擒來不可,今日不買這塊地,以後還有別的土地可買,目的都是在於發展地產賺錢。

1987年11月,香港的樓市正處於快速發展計劃的時期,在一塊關鍵土地的拍賣中,李嘉誠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已經把價碼加到了高出底價一倍。這是拍賣場最為敏感的臨界線。短暫的沉默中,競投各方都在心中打著算盤。“4億9千5百萬!”李嘉誠再次舉起標牌,令競標者咋舌不已。

終於再也無人競價,一聲槌響,這塊官地便有了主人。一場競投戰火宣告停息。李嘉誠隨之當場宣布:“此地是我與胡應湘先生聯合所得,將用來發展大型國際性商業展覽館。”

在拍賣場上,李嘉誠通過及時與胡應湘溝通,把競爭對手變成了合作夥伴。這就是高明商人的做法,經商原本就是為了牟利,但不是賭氣,能讓則要謙讓,能夠做朋友就不要成為敵人。舍棄一點點的利益,得到的是化敵為友,為以後更大的發展提供道路。

在李嘉誠看來,善待他人,考慮對方的利益是生意場上交朋友的前提。在香港的商界,李嘉誠的人緣幾乎可以說是最好的。有人說,李嘉誠生意場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幾乎每一個與他有過一麵之交的人,都會成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誠在生意場上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一次,一個李嘉誠很討厭的報社記者在他的公司樓下等他,一開始李嘉誠不想見他,準備開車就走。但當他的下屬告訴李嘉誠那個報社的記者已經等了他兩個小時的時候,李嘉誠立即讓司機倒車回去。因為李嘉誠不忍心讓那個記者站了兩個小時而回去沒有東西交代。李嘉誠在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他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其中他結識了很多的朋友。同時,李嘉誠有意地去結識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起友誼,友誼常在,生意自然也就不成問題了。

李嘉誠結交的朋友,也不以客戶為最終標準。俗話說:“人有人路,神有神路。”今天成不了客戶,或許將來就能成為客戶;他自己做不了你的客戶,也許他會引薦其他的客戶。即使做不成生意,朋友幫忙出出主意,敘敘友情也未嚐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要想做一件成功的事情,中國人習慣用天時地利人和來說明。其實,所謂人和,也可以看做是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成功的商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精明的經商手段和敏銳的洞察力,更加需要其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都說商人間是沒有朋友的。但事實上,商人間的朋友是很重要的。有朋友幫助,經商的過程就會如魚得水,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