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談方向,再求速度(2 / 3)

這一日,小王遇見了一同創業的小張,小張看上去意氣風發,兩人見麵後都在感歎。小王握著小張的手連連道賀,因為小張的鋼材公司,其銷售量又占據了龍頭。小張見小王企業平淡無奇,甚至有些要倒閉的前兆,於是便問小王今後企業有什麼打算。

小王說,希望能夠做成像小張一樣的大鋼材企業。

在常人眼中,小王的目標似乎太過高遠,有些不切實際。雖然小張為人老實,不過也精明得很。雖然是同行,小張不但沒有排擠,更是給予小王指導。小張聽完小王的目標後,沒有說打擊的話,隻是問他,給自己設定的這個目標,會在多少年完成。

小王聽後,有些渾然,他搖了搖頭,說沒有。小王隻是想著企業的發展目標,但是沒有給目標定下一個期限,如此的話,企業哪有發展的動力呢?

小張給小王說道:“當初,我的公司發展的時候,也和你一樣,將最大的鋼材公司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不過,我還給自己的目標設定了一個期限。我讓自己的企業,在15年內趕超國內最大的鋼材公司。每年,我的銷售額都在直線上漲,哪怕有時候上漲不多,也都沒有出現過滑坡。為了能夠在設定的期限內達成目標,我為企業尋找更多的賣家,做長期的生意。有時候批發價錢會沒有直接銷售賺的多,但是在量上有了取勝。”

小張一語點破夢中人,小王恍然大悟,細想這些年,自己隻有個遙遙無期的目標,而沒有訂下期限,更沒有去奮鬥,這樣如何能夠成功呢?幸好今天自己的目標隻是在小張麵前說了,要是在旁人麵前,肯定覺得自己是在癡人說夢話。

小王告別小張後,回到公司,就製定了一張明確的戰略表,分階段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小王把各個階段的目標和期限告知了企業內上上下下的員工,並且製定了獎勵的措施,小王的做法激發了員工們的積極性,企業一點點的累積實力,為以後的發展埋下了基礎,如此的話,還愁不會成為大企業嗎?

上麵例子中,小王光是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而不給目標加上一個期限,有點“癡人說夢話”的感覺。沒有期限,就沒有鞭策他向前的動力,如此的話,企業還能向前發展嗎?在現實當中,如小王一般的企業還有很多,不論企業目標符不符合實際,單是沒給企業設定期限,就拖了企業發展的後腿,使得企業停滯不前。

通常企業在發展的時候,會對企業安排近期和短期的目標,期限長短不一,有的以年作為期限,有的以季度和月生產作為期限。不管期限是多少,需要注意的是,期限一定要合理,如此企業才有奔頭。

在商言商

在製定目標的同時,還要給自己定下一個明確的期限,從而不住地敦促自己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同樣,這個期限也應立足在現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永遠都是企業發展的真理。

方略4 跳出畫麵看畫

看畫,退到更遠的距離,才能看得清楚。畫油畫的時候,離得很近,黑和白是什麼意思都分不清楚;退得遠點,能明白黑是為了襯托白;再遠點,才能知道整個畫的意思。打這個比喻是為了時時提醒年輕的企業家要牢牢記住目標,不至於做著做著就做糊塗了,不至於遊離目標之外。

——柳傳誌

把企業比喻成埃及的金字塔,那麼企業管理者就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如此的話,企業管理者就該有看破全局的功夫。有句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往往處在事件中的人,不能將大局看得透徹,反而是旁觀者清。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柳傳誌提出要“跳出畫麵看畫”。蘇軾曾經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做《題西林壁》,其中“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被人們傳頌,其實道理和柳傳誌所提出的“跳出畫麵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因為處在事物當中,不能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往往就會發現有很多的東西都被自己忽視了,思想上出現局限性。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更應該用宏觀去看市場的發展和動態,不能被框在自己的視野中。企業管理者需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目標,朝著目標去前進和發展。

柳傳誌十分喜歡油畫,在油畫上有很高的造詣,懂得欣賞油畫。在2002年的時候,柳傳誌帶著自己的夫人去遊曆歐洲,他們特地去法國看了油畫和雕塑。基於對油畫的喜愛,柳傳誌在闡述企業目標的時候,就用看油畫和畫油畫做出了形象巧妙的比喻,他說:“看畫,退到更遠的距離,才能看得清楚。畫油畫的時候,離得很近,黑和白是什麼意思都分不清楚;退得遠點,能明白黑是為了襯托白;再遠點,才能知道整個畫的意思。”柳傳誌說的比喻是為了提醒當代年輕的企業家們,要時時刻刻地記住自己的目標,不要越到後期就越糊塗,不至於遊離目標之外。

柳傳誌指出,作為聯想的幹部,那麼就必須把握住全局,之後才能製定出工作計劃和目標,甚至在完成一個具體任務的時候,要有著“跳出畫麵看畫”的思想方法,就好比是在看一副大的油畫的時候,隻有退到一定的位置,才能看清楚油畫的全貌,不被油畫邊邊角角所迷惑。所以,在製定目標的時候,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在工作中、在全局中,占據的是怎麼樣的位置。

在為企業製定戰略目標的時候,首先就應該擺脫局限性,開拓自己的視野和思想,最後才能做出決策。柳傳誌覺得,其實任何事物就好比在看油畫,需要一定的距離,以及和平的心態。企業在發展和製定戰略目標遠景的時候,要提前做好準備和規劃工作,還需要組織小組成員理解目標,之後分配每個人的工作內容和小目標,在相互激勵下,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柳傳誌曾經說過,每個企業家都必須給自己的企業製定一個發展目標。聯想在創建初期的時候,對所謂的目標隻是一個朦朧的意識。因為當時的聯想還沒有實力,對於變化萬千的市場沒有一個具體的把握,所以目標對那時候的聯想來說,是一個遠大的抱負,無法量化,或者明確。但是隨著聯想的發展和前景,漸漸地,企業目標就清晰了。事實上,製定企業目標並不是一個難題,柳傳誌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製定的目標要合理;第二,製定的目標要堅決地去做。

聯想在製定目標的時候,采取了一種叫做“由上到下地分解,然後再由下到上地彙總”的方法。在具體製定上,柳傳誌秉持著”踮踮腳,夠得著”的原則。所謂的“踮踮腳”,指的是,製定的目標不能以自身能力為導向,員工之間必須團結一致,經過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夠得著”算是一個告誡,指的是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太高的目標去實現的話,隻能是遙遙無期,沒有完成的可能性。柳傳誌“跳出畫麵看畫”思想被很多的企業家使用,甚至在做人做事方麵,也需要“跳出畫麵看畫”。

柳傳誌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朋友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具備一些能力。於是就把孩子送去遊泳池學習遊泳。學遊泳的時候,每年都會有孩子被淘汰,這些孩子被淘汰的原因有多種,要麼是耐力不夠,要麼是體力不夠。這位朋友的孩子,在第一年的時候沒有被淘汰,家人都十分的高興,待到第3年的時候,孩子依舊在遊泳的隊伍中,家人希望孩子再接再厲。到了第4年的時候,孩子在遊泳比賽中獲獎,北京市體校獎勵他3斤糧票。再之後,孩子成為了體育學校的專業遊泳運動員,在北京能夠排得上前三名。但是,孩子畢業不願意繼續深造遊泳,而是想出去找一份辦公室的工作,他的這個理想成為一個難題。

在柳傳誌看來,他的朋友是科學院的研究員,那麼孩子完全有條件被培養成院內的工程師,但是父母一開始沒有給孩子製定好的戰略,忽視了孩子自身的希望,於是孩子被牽著鼻子走,喪失了美好的未來。柳傳誌舉這個例子的道理很簡單,不論是做企業,還是做人,都需要“跳出畫麵看畫”,思想不要被定格住。

“目標”這個詞語,在柳傳誌的管理理論中出現過很多次,他的另一個觀點就是要對目標“一眼看到底”,這個觀點和“跳出畫麵看畫”所強調的一樣,都是要記住自己的目標,把目標看得更清楚。

有人曾經問過柳傳誌,為什麼聯想企業會如此的成功。柳傳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一直在強調目標,他說,設立一個高的目標,並且朝著目標不斷前進,那就是聯想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從柳傳誌成功的經驗中,企業家們都該領悟出,企業需要塑造自己,製定出一個“跳出畫麵看畫”的目標。

柳傳誌指導企業家們,在製定戰略的時候,有3點需要注意。第一,如果不製定戰略,那麼很有可能吃不到明天的飯;如果製定的戰略不合理的話,那麼也許今天就會被餓死。第二,製定戰略的時候,要把握全局,就好比在戰場作戰,如果懵著打的話,肯定會輸得一塌糊塗,但是按照戰略去打,結果肯定會不一樣。第三,企業戰略要秉持“以穩為主”的原則。

有人問柳傳誌,在他退休之後想幹些什麼?柳傳誌的回答是,想做一個快樂的老頭。但是,柳傳誌退到聯想幕後了,也依舊沒有享受到輕鬆,因為那個時候,他進入了PF投資行業,在這個舞台上做的風生水起。

柳傳誌從實業向資本運作轉變,其實是由3個原因造成的。分別是行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因素。柳傳誌在退居二線的時候,他把自身的年齡作為了考慮因素。他說,做IT對新知識的增長要求很高,因此感覺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聯想集團的效益越來越好,柳傳誌覺得自己是時候退出來了。柳傳誌退出聯想進入投資,主要考慮兩個原因,一個是IT領域風險大,隻有兩家IT公司不是很安全;二是,聯想企業有了資金後,隻是存著,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

在2000年的時候,柳傳誌成立了聯想投資,聯想投資最初隻是一家中小型的IT企業風險投資的私募基金,聯想投資最初資金隻有3500萬美元,到了2003年的時候,就有了7300萬美元,2006年的時候,聯想投資的規模再次擴大,資金上漲到1.7億美元。在同一時期,受到國內房地產風波的影響,柳傳誌也成立了房地產公司——融科智地。2003年的時候,弘毅投資正式成立,這為柳傳誌在投資行業奠定了基礎。

柳傳誌喜歡用“跳出畫麵看畫”來總結自己的變化。柳傳誌說,做實業和投資的區別就在於做戲的(演員)和看戲的(導演)的差別。他說:“做企業是在演戲,投資是讓人看戲。比如說,導演要考慮京劇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要不要加快節奏,如果用這種視角來做投資,就比較方便,因為他會站在一個更遠的角度來看;而演戲的人就紮在裏麵,隻注意到觀眾是否鼓掌。投資的人,要有更好的宏觀概念,站在一個看戲的角度,或者是更遠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柳傳誌的思維很廣,運用他“跳出畫麵看畫”的原則,讓聯想在眾多的企業中脫穎而出,成功地進入了世界五百強。作為企業家,就該學會柳傳誌這種獨特的眼光,不要被蒙著了雙眼,不要身在局中不知局,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好市場發展的動態。

有一個故事叫做“坐井觀天”,說的是一隻青蛙,它一直待在枯井中,隻知道天空隻有井口大,等到有一天跳出井口,才發現藍天如此的寬廣。作為企業家,不能如青蛙一般坐井觀天,遏製住自己發展的目光,應該像柳傳誌學習“跳出畫麵看畫”的本領。

在商言商

常言說:“透過現象看本質。”社會的表麵永遠是浮華、虛假的,常常蒙住人的雙眼,讓人陷入迷局當中不能自拔。作為有能力的企業家,就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看清浮華表麵下的本質。

方略5 再周密的計劃也趕不上環境的發展變化

現在看來,問題主要是在製定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時候,對要什麼資源才能做多元化考慮得不夠透徹。在推動新的業務開展的時候,我們還是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的,業務骨幹的力量基本上還是夠,缺的是什麼?現在才看明白,當時缺的主要是第一把手精力的資源。

——柳傳誌

我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未知的事情,我們很難去預料,但是可以做好的是,在計劃變動的時候,戰略也要去變化。

計劃,它是對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一些想做的事情的規劃,如果可行的話,那麼就會按照這個計劃來做事情,如果有因素影響計劃的時候,就要對計劃作出變動。變化,其實是一個不完全的因素,它無時無刻不存在,隨時出現,並且對計劃作出幹擾,它讓人無法防範,隻能根據變化而重新去計劃。

柳傳誌就認為,再周密的計劃也趕不上環境的發展變化。所以,做企業要做“活”,在變化中發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與時俱進。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很多企業家都能發現,與聯想一起成長的企業,20年的時間就垮了下去,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比如體製因素、市場因素,但更多的還是戰略和執行的不到位。因為環境在變化,競爭對手在不停地變化,唯獨企業沒有對製定的戰略進行變化,結果導致企業不能順應市場發展,最終覆滅。

柳傳誌提到這樣一個案例,他說,某國際著名谘詢公司給福建的一個公司做戰略規劃,這家公司要從業務模式、組織構架上進行改革,但改革的結果都是失敗的。柳傳誌對此作出了分析,他認為企業在製定戰略的時候,沒有對企業展開重複的考慮,沒有將環境變化的因素算在內。

從2000年開始,柳傳誌就把聯想分拆,但是那個時候,柳傳誌還擔任聯想集團的董事長,楊元慶擔任集團的CEO。楊元慶接受工作後,那時候聯想的營業額是在200億港幣左右,國內市場份額占到28%。柳傳誌考慮到市場份額算是比較高了,如果再繼續往下做的話,對股東要求的利潤持續增長就會出現困難。因此,柳傳誌選擇了走多元化的道路,業務內容主要增加了網絡服務和係統集成軟件兩大部分。

在柳傳誌看來,多元化道路的結果不是很成功,做了3年後,到了2003年年底的時候,楊元慶領導著員工們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做複盤。柳傳誌對此表示:“現在看來,問題主要是在製定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時候,對要什麼資源才能做多元化考慮得不夠透徹。在推動新的業務開展的時候,我們還是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的,業務骨幹的力量基本上還是夠,缺的是什麼?現在才看明白,當時缺的主要是第一把手精力的資源。”

柳傳誌時刻注意市場的動態,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製定出新的計劃。還有一個例子。

在1994年的時候,楊元慶帶著自己的團隊做PC新產品的研發工作,產品如何定價,如何服務,在這些方麵,楊元慶做得很好,解決問題很輕鬆。在2000年以後,楊元慶管理的就不是一個事業部,而是一個完整的公司。除了業務工作以外,楊元慶還開始了大量的非業務性工作,時間非常緊張,同時,這時候開展了新的IT領域多元化的業務,因此,楊元慶在做決策的時候,非常的費神。另外,市場變動太大,有時候計劃根本跟不上變化,但是,楊元慶沒有放鬆自己,每天下班後還在夜裏思考,為了製定戰略而不能入眠,在他的努力下,聯想在PC業務上,立於不敗之地。

萬物都是在發展的,沒有什麼事物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朋友幾人計劃著去登山,但是隔天的時候,天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為了安全起見,登山計劃不得不取消,如此的話,計劃趕不上環境的變化。做企業也是如此,就比如市場上服裝銷售,秋季快要下市的時候,冬季的衣服就要上市了。所以,在麵對變化的時候,我們製訂的計劃不能不改動,需要隨著環境的變化去變化。

一個企業倘若有發展的目光看市場,就能夠感受到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在製定戰略的時候也要千變萬化,以“變”應“變”,不至於在和其他企業做競爭的時候被淘汰掉。

在商言商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不斷變遷的世界,沒有任何事情的發展,會按照人的心意發展。這就需要企業的領導者能夠有處驚不變的心態,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去根據環境的變化來調整原先製訂的計劃。

方略6 兩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

事情,一定要有拐大彎的聰明。曲線往往比直線更能達到目的。兩點之間,看著是直線間隔最短,但並不意味著解決題目的間隔最短!直線間隔之間的摩擦力往往是最大的。

——柳傳誌

數學中有一個定理,叫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是這句話在企業家眼中並不受用,因為他們在經商中發覺,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並不一定是直線。特別是在人與人的關係,或者是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很難直接把事情給做好。有時候,我們需要去等待,需要去合作,需要有技巧,也許飛機能夠在兩點之間直飛,但是如果前麵遇到了大氣流,也通常選擇繞過氣流再飛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