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談方向,再求速度(3 / 3)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或者是障礙,但是有時候,我們不能硬碰硬,需要以柔克剛,將困難和障礙繞過去,這樣做的話,事情可能會順利。作為企業管理者,更是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急於求成,有時候適當地走些彎路,更加有利於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上班族早上醒來的時候就已經8點多了,眼看著快要遲到了,於是趕緊下樓打車,一上出租車,司機就問了一句:“你是走最近的路,還是最快的路?”

上班族就問道:“難道最近的路不是最快的路嗎?”

司機卻說道:“那可不一定,很多人都認為,最近的路其實就是最快的,所以有很多的人都選擇了最近的路,結果遇上了很多塞車,或者是紅燈多,結果反而影響了速度,成為了最慢的路。而最快的路,雖然有些遠,但是路上沒有任何的障礙,車也能開得較快,和最近的路相比,最快的路未必是最慢的。”

上班族在司機的提醒下恍然大悟,如果每個人都選擇最近的路,那麼自然會堵車。

其實,上述的例子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有時候,兩點之間未必是直線最短,而“最近的就是最快的”也不是最好的衡量標準。就比如,一家企業購買了一批軋輥,原來企業采購的原則是“就近原則”,企業認為供應商離得近,那麼在安裝,或者是售後服務上都會很便利,但是結果企業的想法錯了。企業購買的軋輥壞了,每次都是要撥打幾十個電話供應商才過來給修一下。後來,企業在網絡上找了一家做軋輥的商家,總體來說企業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比較遠,價格稍微有些高,但售後服務不錯,可能因為是外地的客戶,所以想要留下好口碑。

其實,作為企業家,不能想著最近的就是最好的,兩點之間,線段未必最短。

S品牌是一家經營衛浴的企業,在日前成功地召開了全國經銷商峰會。S品牌的銷售總監是小雯,策劃是小張,而負責B區域的經理是小龍。三人來到開峰會酒店旁邊一個小餐館準備吃晚飯,同來的還有這次負責峰會經銷商培訓的韓老師。

小龍長的又黑又瘦,猛一看,有點像迷你版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小龍對韓老師說道:“韓老師,您這次經銷商內部治理優化晉升的培訓,經銷商們的反映很好,培訓很實用,很多的經銷商被韓老師點化,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我有個問題想問韓老師。”

“別客氣,有什麼就問吧。”韓老師笑了笑。

小龍也沒有推辭兩句,就直接回應說:“我負責的B區域,現在有6個業務員,其中有4個人是我們廠家所在地區的本地人,有兩個是外地人。我想把外地人都換成本地人,這原因有3個,第一個,我們本地人平常都說家鄉方言,固然,平時的時候要和客戶說普通話,但是大部分的時候還是和本地人打交道,說的都是家鄉話,而外地的業務員就聽不懂方言;第二個,我覺得本地人比較團結,假如把外地人都換成本地人的話,大家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就會變強,戰鬥力也會直接上升;第三個就是,你看同我們本地區H品牌作比較,我們S品牌差多了,他們企業用的就是本地人,你覺得這個想法怎麼樣?”小龍說的很自信,他看了一下韓老師,然後也看了看旁邊的銷售總監和策劃。

小雯是去年被S品牌從別的地區挖過來的人才,在衛浴行業中,可以說是小有名氣,說話的時候總是樂嗬嗬的,但聽了小龍的發言後,小雯顯得有些不高興,於是直接率先說道:“你今天說的這個想法,就應該拿腦袋朝著牆撞兩下,那麼就能得到謎底了!”

小龍的臉色不好看,但是也沒有生氣,而是擠出幾絲微笑,說道:“你看你說的,我為何要撞牆呢?用本地人就該撞牆啊。”

小雯立即說道:“我就是個外地人,策劃小張也是外地人,你說這個話,不就明擺著說我們嗎?”

“你們誤會我了,我沒有這個意思,我說的是在我們B區全用本地人,並不是說在公司裏邊全用本地人。”小龍反駁道。

小雯卻不讚同,他想了一下然後說道:“如果按照你說的,全部都用本地人的話,你就一定能確定戰鬥力增加,銷售業績突飛猛進?如果你有信心的話,我們可以采納,但要求是,你對所有業務員不發底薪,等年底達成業績了,然後再發業務員底薪,你覺得如何?”

小龍有些激動地說道:“你這麼說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固然我說,用本地人更有戰鬥力,那麼我現在負責的B區銷量,差不多完成了一半多,但你所說的底薪問題,我不好向業務員交代。大家都是吃飯的,沒有了底薪又怎麼糊口呢?”

小雯搖了搖頭說道:“你提出來用本地人的這個想法,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我們的S品牌不僅僅是在B區域內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走向全球。”

“但是,前段時間招來的幾個外地的業務員,沒有幹幾個月就跑了,就連向公司的借款也都沒有還,如此人品的話,我們哪還敢用外地人?”小龍說道。

小雯不認同小龍的看法,他說道:“你說的隻是個別例子,外地人也有很用心的人,誰能保證招來的都是好人呢?這個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這頓飯吃得大家心裏都不舒服,最後的時候,小雯被小龍說得越來越丟臉,而小龍的情緒也不穩,他站起來對韓老師說道:“不好意思,韓老師,我今天失態了,請見諒。”說完,起身離開了飯桌,甩門走了。

小雯見小龍走了,於是大家又聊了起來,小雯說道:“今天,小龍算是鑽空子了,韓老師,你那時候也在場,原本是想讓你幫他一下的,結果我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小雯繼續說道:“韓老師,你不知道,小龍是跟老板一起創業的,是公司001號業務員,也是老板的一個親戚。他們本地人抱團在全國都是有名的,這個我想韓老師也有所耳聞吧。”

策劃小張增補道:“假如我是你的話,肯定不會這樣處理。首先,第一句話,你讓他去撞牆,這句話明顯是傷了和氣,導致大家情緒化了,談話的結果也隻是圍繞自己的態度。”

韓老師說:“小龍的起點是好的,他的目的也是為了公司,希望公司的業績能夠上升,他以為用本人會效果更好,更能完成銷售任務,這點不應該否認。如果我是你們的話,我會對小龍這樣說:‘你這個起點是好的,是為了公司業績的晉升,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在你的B區域可以先試行一下,假如成功的話,那就說明這個方法是行得通的,是個好點子。但假如不成功的話,那就說明這個法子行不通,不可用。’”

韓老師又針對小雯分析外地人離開的原因繼續說:“最近新招的外地人員流失,也讓小龍堅定了用本地人的想法。似乎老板們都有這方麵的忌諱,對外地人不放心。”

策劃小張補充道:“兩點之間,並不是直線間隔最短。中國聯想的柳傳誌說過一句名言,‘做事情,一定要有拐大彎的聰明。曲線往往比直線更能達到目的。兩點之間,看著是直線間隔最短,但並不意味著解決題目的間隔最短!直線間隔之間的摩擦力往往是最大的’。”

韓老師說道:“我對你直言不諱,今天你的做法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就是‘簡單粗暴’。”

小雯和小張聽了韓老師的話,都不約而同啞然發笑。

韓老師在自己的企業中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他把自己與人相處的道理教給了小張和小雯,教導他們,為人處世不能太過直接,否則必定會失敗。就像小雯和小龍之間發生的矛盾,如果在起初的時候,能夠拐著彎的去說話,那麼兩人之間的摩擦會小很多。其實,在管理企業的時候,管理者與人打交道的時,也要牢記“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的道理,適當的拐著彎說話、做事,也給了別人台階和緩衝的時間。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這就造成了很多企業領導者思想上的誤區,以為直來直去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木強則折”,太過剛直,反而會將矛盾激化。作為企業領導者,應該永遠地牢記,說話、做事婉轉一些,才是最佳的處理矛盾的方法。

在商言商

企業管理者在做決策,或者製定戰略的時候,千萬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障礙的時候,需要找方法去度過,而不是直接踩著障礙過去。

方略7 勇於對誘惑說“不”

我們能夠在房地產的浪潮中安然自若,因為我們勇敢地對誘惑說‘不’。

——柳傳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佛家的經典語錄,目的是為了告訴大家,眼前的利益和誘惑都是虛擬的,人應該要學會對誘惑說“不”。

作為企業家,遇到誘惑的頻率很高,但這些利益就像是“食人花”,它們有著美麗鮮豔的外表,等到靠近它的時候,那白森森的獠牙就暴露出來了。所以,企業家要比普通人多幾分毅力,麵對誘惑的時候,不要膽怯,不要退縮,要勇敢地去拒絕,用平常心對待誘惑。

曾經有人問柳傳誌,問他在經營聯想的時候,是否遇到了誘惑,柳傳誌大方承認。在1993年到1994年的時候,房地產興起,炒股興起,基本上每個涉足的企業都在猛賺,一夜之間變財主的企業有很多,所以,聯想在那個時期每日飽受誘惑。但柳傳誌沒有盲目地跟著別的企業去涉及房地產,或者是炒股,柳傳誌設立了小組,專門去研究聯想該不該做那些事兒呢?那麼優勢在什麼地方?

等到研究清楚後,柳傳誌和元老們定了下來,聯想隻在信息領域多元化地經營,而炒股和房地產,聯想從來沒有做過。在房地產浪潮過後,很多高科技的公司都受到了虧損,更是有些大公司破產、倒閉。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決策,聯想在那一段時間沒有受到虧損,銷售額反而猛升。柳傳誌回想起來的時候說道:“我們能夠在房地產的浪潮中安然自若,因為我們勇敢地對誘惑說‘不’。”

柳傳誌舉出了聯想的一個事例,他說,在矽穀,每年都有好幾百家的企業掛著牌子上市,或者股市股票迅速上升,同時,也有幾百家的企業會垮下來,這是為什麼呢?柳傳誌認為,這些企業完全是靠著產品本身來決定企業的情況,產品好了,企業就上去,產品被別的企業超過了,企業就下來。但是要如聯想一般長久地發展下去,那麼目光不能如此短淺,最主要看中的還是管理體係,要根據市場和企業自身的條件,進行規律和實施。

在管理公司的道路上,或多或少的會出現致命的誘惑,這些誘惑就好比是魅力妖嬈的罌粟花,等沾上之後,就無法自拔。曆史是螺旋上升的,它會一直地向前發展。柳傳誌認為,當年在經營聯想的時候,很多決策都是一種短期的行為,而現在在管理上,要摒除那種短視的行為。現在的聯想,需要更多的是一種戰略上的行為,他認為,當年是帶領聯想投機,而現在需要做的是投資。柳傳誌的頭腦是冷靜的,他看到了聯想未來的發展路子。然而,對於股票投資和做實業,人民大學的彭劍鋒教授對兩者之間的區別做出了評論,他說:“做投資就好比是投機性的生意,它和做實業是兩碼子的事兒,做慣了炒股和炒房地產生意,然後再回來做實業,這就顯得很難了。炒股票,炒期貨,習慣了上下波動,大起大落的感覺,返回來做實業就顯得平淡,不夠刺激,沒有勁頭。”

在計算機的領域,其實擁有了無數個機會,同時也暗藏著無數的陷阱和誘惑,即使再聰明的人也無法去避免。柳傳誌早已經明確地意識到,要想實現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那麼就必須抵製投資上的誘惑,把誘惑當做享受,這是聯想對股票和房地產前後態度的變化所帶來的啟示。作為公司的決策人,必須要有謹慎的態度,同時要審時度勢,不要被表麵的現象所誘惑。即使在遇到誘惑的時候,也要仔細地研究和調查,然後再做決定,要以公司的利益和員工的利益為基礎。

領導者應該明白經營決策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公司想要發展的強大,成敗往往是取決於決策者的戰略。決策正確的話,公司的事業就會節節攀升,但是決策失誤的話,公司將會陷入困境,驗證了那句“棋錯一著,滿盤皆輸”。因此,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要敢於對誘惑說“不”。

曾經有人說過,商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利益的貪戀,不知道進退的道理,最後會受到市場的懲罰。商人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自己要理智一點,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自己要大膽一些,善於把握市場上供求之間的關係,不能為了小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和打亂自己規劃好的局,學會衡量,不能因小失大。

可以說,現在的商場變化萬千、紛繁複雜,企業家需要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考慮事情的時候要沉得住氣。局勢混沌不清的時候,即使麵對著巨大的利益,也不能草率地做出決策,要周密決策,認清發展的趨勢,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成功的商人懂得進退有方,見到利益的時候不會一味的貪戀。就比如,猶太民族是一個愛金錢的民族,但是他們卻隻賺自己渴望得到的錢,而不是去貪戀不屬於自己的錢,他們麵對金錢誘惑的時候,總是能保持一顆理智的心,以足夠的定力,不被誘惑衝昏頭腦。事實上,利益是誘惑的根源,猶太人能夠麵對誘惑不為所動,最大的原因是猶太人提倡一種“靜若止水”的心態。因此,他們在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的時候,隻有一個淡然的心。

領導者要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練就沉穩,幹練的本事,麵對誘惑的時候,選擇屬於自己的道路和方向。

馬雲是明星企業家,他是阿裏巴巴的創始人。當年馬雲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即將走出校門的時候,校長卻把馬雲喊到了跟前,和他進行了一番長談。校長問馬雲以後的打算,馬雲希望自己能夠去創業,做一位老師會心有不甘。校長聽馬雲說後,沒有多說什麼,隻是要馬雲許下一個承諾,先服從學校裏麵的安排,出去教書,5年內不許出來創業。雖然不知道校長的用意,馬雲還是答應了。

走出校門後,馬雲去了一所理工學院當了一名老師,那時候的月工資隻有89元。一年後,深圳的一家企業聘請馬雲,給出的月工資是1200元,馬雲心動了,畢竟1200元對那個時候的馬雲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想到自己對校長的承諾,還是選擇留下來教書。到了第3年的時候,海南一家企業開出了每個月3600元的高薪,聘請馬雲去工作,但馬雲猶豫了一下,還是遵守承諾,最終放棄。

就這樣,馬雲在理工學院教了5年書,實現了自己與校長之間的承諾。5年後,馬雲辭職了,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經過多年的苦打苦拚,阿裏巴巴終於準備上市。在上市之前,馬雲預期能認購的資金是400億美金,結果在香港就募集了360億美元,在新加坡募集了600億美元,到紐約的時候,就已經募集到了1800億美元。馬雲一開始預定的發行價格是12元港幣,有些業內人士很看好馬雲的阿裏巴巴,於是建議馬雲將發行價格定在24元港幣,那麼算一下,可以賺到的利潤為120億。

這樣的誘惑,一般人恐怕都抵不住,但是馬雲卻能冷靜的對待,他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在會議上,馬雲和大家分析了利與弊,以24元港幣上市太冒險,一旦公司上市後,企業業績增長支撐不了多久,股票最後就會變得一文不值。最後,馬雲在會議上作了精確計算,把價格定在了13.5元港幣。當時,馬雲說了一句話,他說:“人要在誘惑麵前學會說不,貪婪一定會付出代價。”後來,事實證明,馬雲做出的決策是正確的,正是有了清醒的決策,阿裏巴巴才能不斷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務網站。

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它給人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欲望。在欲望麵前,能否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是成功的關鍵所在。馬雲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無非是他勇敢地對誘惑說“不”,如果當初被別的企業給聘走,馬雲哪有機會創辦自己的公司?如果當初以24元港幣上市,恐怕阿裏巴巴隻會曇花一現。

企業想要永久地發展下去,就要學會柳傳誌和馬雲的精神,勇於拒絕誘惑。學會拒絕誘惑是成功的主要條件,它是一種睿智的境界,更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在商言商

我們所處的社會,總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誘惑。這些誘惑引誘著一些不能看透的企業家,一步步地走向敗亡。能夠睿智地看清並拒絕這些誘惑,才不會讓自己的企業走入誤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