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進入聯想後,他做起了推銷的工作,過了兩年,才坐上了業務部經理的位置,然後才被調到聯想最重要的微機事業部做總經理。
楊元慶在做業務部經理的時候,他曾經利用與美國惠普公司的業務關係,潛心學習惠普公司的管理方式,他的虛心學習得到了回報,在他的帶領下,其營業額有很好的增長趨勢,自己的銷售隊伍也被打造成一支精英隊伍。在微機事業部,楊元慶帶領下屬拚搏進取,他的付出沒有白費,隻用了兩年的時間,聯想電腦市場份額就獲得了很大的飛躍。1996年,在中國電腦市場一馬當先,聯想產品脫穎而出,而楊元慶也令許多業內人士刮目相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人才的培養,就像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它需要日積月累,最終實現“一朝眉宇成,鑽破亦在我”的人生蛻變。楊元慶的成功讓很多人羨慕,他靠的不僅僅是運氣,更多的是自我約束與實踐。聯想公司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平台,在內部,隻要有能力,並且與公司利益同心同德,那麼就有升職的機會。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在培養人才方麵,也是同樣一個道理,隻有實踐才能檢驗出人是否值得企業去培養。
柳傳誌培養人才的目的最終隻有一個,就是希望“人才”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與完善,同時也能在實踐中發現真材實料的“人才”。多年來,柳傳誌一直秉承著“培養人才是一個實踐過程”的理念,將聯想越辦越大,底下人才也比比皆是。
在商言商
儒家的經典學說《大學》中,便曾提到“格物致知”,實踐才能出真知。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任何的理論基礎都是空白的。人才處理問題的能力,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培養,才能完善身上的不足,一步步地升華自己的能力。
方略25 在人才中選拔精英
我們對人才愛用在賽馬中相馬的策略,這包含三方麵的含義:要有跑道,即為人才提供合適的崗位;要有跑道的劃分,不能亂哄哄地擠作一團,必須引導他們有序地競爭;要製定比賽規則,即建立起一套較為科學的績效考核和獎勵評估體係。
——柳傳誌
如果將人才比喻成好馬,那麼人才中的精英就是千裏馬。每家企業每年都會擴招人才,在麵對人才的時候,又有什麼技巧選拔出精英呢?企業管理者在選拔精英的時候,要擁有“伯樂”的眼光。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做弼馬溫,又被稱為“伯樂”。在人間,人們把善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叫做伯樂。
第一個被稱為伯樂的叫做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因為對馬很有研究,人們才叫他伯樂,原本的名字也被人們逐漸淡忘。
有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希望能夠購買一匹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就問楚王說明,千裏馬很少,尋找起來並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去尋訪。伯樂希望楚王不要著急,給他足夠的時間才能把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就連盛產名馬的燕趙一代,也都仔細地尋訪過,曆經艱辛後,雖也有很多的好馬,但也沒發現千裏馬。一天,伯樂在回齊國的路上,他看見一匹馬兒正拉著一車鹽,很吃力地在陡坡上前進。馬匹累得氣喘呼呼,每走一步都顯得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馬見到伯樂後,不由自主地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些什麼。伯樂從聲音中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於是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一聽,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自家的馬實在太普通了,甚至連別的馬都不如,不僅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看上去也是骨瘦如柴,實在沒用處。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伯樂將馬帶回了皇宮,但是楚王覺得伯樂是在戲弄他,他看著馬匹瘦得不成樣子,有點不高興地說道:“伯樂啊,伯樂,寡人是相信你,才讓你選馬的,但是你挑的馬走路都不穩當,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裏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隻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複體力。”
楚王有點將信將疑,但也命令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不出半月,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但覺兩耳生風,馬匹早已經跑出百裏之外。後來,千裏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在人才中選拔精英,成為企業老板們頭疼的問題。因為精英需要及時地去發現、去培養,如果時間越晚,那就好比是千裏馬的晚年,早已經過了奮鬥的奔頭,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惘然。如何能夠學伯樂,做到識別千裏馬呢?
聯想總裁柳傳誌對選拔人才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柳傳誌認為,在選拔流程方麵,在對應聘者素質、能力綜合評價後,還需要結果測試、麵談、使用等多個方麵的考察。聯想會對錄用者進行合理的安排,派遣到合適的崗位,如果不能發揮所長,那麼就會調整崗位。絕不輕易地放棄一個人才,對人才做到負責的態度。
在人才中選拔精英,就好比是“在賽馬中識別好馬”,柳傳誌就是采用這種方法。
從1990年起,柳傳誌在年輕人選拔問題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原因有兩個方麵,一個是,老資格的聯想領導都富有活力,有能力獨當一麵;另一個是,在年輕人隊伍中,出現了一種自恃才高、不堪重用的現象。不過,柳傳誌信奉“人才是在動態中成長的”這個道理,他認為,年輕人就該給予機會,讓年輕人自己在事件中去表現,這樣才能看出其真本領。
柳傳誌創造了一種“在賽馬中相馬”的企業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聯想企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年輕有為的精英。柳傳誌說:“企業的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到再認識的進程。最好的認識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就是讓他去做事。隻有在賽馬中才能識別好馬,才能發現千裏馬。”
柳傳誌還解釋:“我們對人才采取在賽馬中相馬的策略,這包含3方麵的含義:要有跑道,即為人才提供合適的崗位;要有跑道的劃分,不能亂哄哄地擠作一團,必須引導他們有序地競爭;要製定比賽規則,即建立起一套較為科學的績效考核和獎勵評估體係。”
柳傳誌利用這樣的戰略,每年都會有數十名年輕人得到提拔和重用。一開始的時候,年輕人都被安排到副職崗位上,這些年輕人都有老資格的人教導。柳傳誌堅信,隻要是千裏馬,那就一定能脫穎而出、擔負重任。隻要給予年輕人競爭的機會,總有一個人會閃光。
如今,柳傳誌已經不再管理聯想內部的事物,這些都是由年輕的總裁們在打理。
精英就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不是全能的,但是對某一行業有著突出的表現。每個企業對人才中選拔精英的方式都不同,而每個行業都有各自不同的精英標準。無論是做教育,還是做企業,凡是精英,最重要的就是經驗,當一個人累積了足夠多的經驗時,那麼離著“精英”就不遠了。
企業要想立足,那麼就必須要有精英人物,就像比爾·蓋茨、李嘉誠、馬雲、柳傳誌等人,他們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關鍵還是在於手底下的二把手、三把手們,這些人的管理能使企業步上正軌,能讓企業獲得利益。所以企業老板們,一定要爭當伯樂,懂得在人才中選拔出精英。
在商言商
企業的運作,離不開企業的核心層的領導,而且企業的核心層次又是由企業的精英人物組成的。所謂的精英,也就是“人才中的人才”,他們是企業凝聚力的來源。
方略26 培養一層人而不是培養一個人
我要把聯想辦成一個長期的企業,一個有規模的企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隻有從製度化、從人才上、從班子上做準備。聯想現在不是在培養一個人,而是在培養一層人。
——柳傳誌
在趙薇主演的電影《花木蘭》中,我們看見一個強悍的女人在對自己的隊伍做操練,操練對象是所有的步兵,而騎兵們另有訓練。操練一個人,上了戰場也逃不了一個死字,但是操練一群人就不一樣。力量是彙聚出來的,力量越大,在戰場上就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當今的企業也好比是一個戰場,在培養人才方麵,不能僅僅針對一個人,而是要把目光放遠,麵向一群人。
柳傳誌曾經說過,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麵要有一定的戰略,就比如,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水平,那麼就安排什麼樣難易程度的工作。如果工作簡單的話,則不利於一個人的成長,而人工作太難的話,則會嚴重地消減一個人的積極性和銳氣。柳傳誌給予年輕人發展的機會,給予人才發展的舞台。聯想的人才培養計劃就是“培養一層人,而不是培養一個人”。
柳傳誌被人稱為聯想的“教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選人、用人方麵有獨特的方法。柳傳誌十分迷戀喬萬尼奧裏的長篇小說《斯巴達克斯》,這本小說最讓人震撼的就是斯巴達克斯這個人物,勇敢的斯巴達克斯建立了一個“斯巴達克方陣”,這個方陣是不同的人群組成的,有奴隸、有訓練有素的隊伍,這支隊伍極大地撼動了古羅馬奴隸主的統治。
柳傳誌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像小說中描述的隊伍一樣,結成一個方陣,前麵的人倒下,後麵馬上就有人補上,陣腳不亂、氣勢不減。柳傳誌常常想著,要是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即使公司遇到了大風浪,也會遇險不驚。於是,在2009年的時候,柳傳誌重出江湖,重新接手聯想公司,他此次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要為公司培養“一層人”,有了這一層人,就會讓聯想公司經營得如魚得水。
從聯想管理角度來說,就是要有一個好的管理層班子,這個班子不但能指定戰略,而且還需要有執行能力和帶隊伍的能力。當時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1994年,聯想成立了總裁辦公室,這個辦公室不是給一個人的,而是給一群人的。柳傳誌把公司內具有良好塑造性的人才全部集中到了這間辦公室內,這些人中有的是企業一線業務部門的總經理,有的是管理部門的總經理。這些人都不知道柳傳誌的目的,隻是柳傳誌每次決策項目的時候,都會叫這些人來總裁辦公室討論,而柳傳誌本人也從不缺席。有時候,一個問題會討論數次,但柳傳誌總不厭其煩地和大家一起爭論。
漸漸地,在總裁辦公室的人員發現,每一次都會學到東西。柳傳誌的目的也變得清晰起來,他在為企業培養一層人,而不是培養一個人。
如今,很多企業對新進人員都會進行集體培訓,一是節省資源,二是可以造就更多的專業人才。就好比柳傳誌說的,一個倒下了,下一個會立馬接上來,不會拖延一個隊伍的前進步伐,不會因為人才缺乏而愁眉苦臉。
培養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沒有對手,使得被培養的人沒有競爭力,時間久了,在心裏就會怠慢起來。而培養一層人的效果就不一樣,每個人都在時時刻刻地競爭,時時刻刻地虛心學習東西。培養一個人,或許最後成為如孫宏斌一樣的人物,野心會越來越大,因為沒有壓製點,最後企業得不償失。但是培養一層人就不同,他們會相互製約,相互督促。就像楊元慶、郭為、朱立南等,這些都是聯想自己培養的人才。聯想培養出來的不隻是一個人,而是一層人,現在這層人正在撐起聯想的半邊天。
培養一個人很簡單,但是培養一層人就需要耗費很多的精力了,柳傳誌的付出給予了他回報,如今就算他數月不去公司,聯想在“一層人”的帶領下,也會蒸蒸日上。
在商言商
企業的發展需要來自方方麵麵的人才,一兩個人的作用是有限的。這就注定,企業培養的不會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層人才。
方略27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在一個企業裏建班子的時候,要以德為主。我們“德”的標準就是看領導者能不能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德很重要,因為企業要由小變到大,班子本身的調整是必然的,如果這個人本身是要不擇手段地為自身謀取利益,將來一定會出毛病。當然,德才兼備最好,實在不能兼得的時候,應該將德放在第一位。
——柳傳誌
司馬光曾經說過,權力是需要交給“德才兼備”的聖人管理的。如果沒有聖人的話,君子也可以勝任,如果連君子都沒有的話,那麼隻能選擇庸人,決不能將權力交給小人。因為君子有德,其才可以用來為善;而小人無德,其才是為惡的工具。司馬光雖然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但是他的這一段話,為“以德為先”作了很好的注腳。司馬光的道理也能用在企業和政治選拔人員當中。
聯想是柳傳誌打下來的天下,所以他非常注重聯想的團隊建設。他把自己建設的團隊叫做“班子”,他認為,一個“班子”要想不斷地發展,那麼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德”,其次才是“才”。柳傳誌經常說:“一個進入班子的成員,我會把他的德行放在第一位。”
在柳傳誌眼裏,他定義的人才就是學習能力強的人,選擇學習能力強的人組建班子,這也是聯想領先其他企業的一個關鍵所在。聯想的班子由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神州數碼總裁郭為、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融科智地總裁陳國棟與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組成。
柳傳誌在退休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猜測,這5個人當中,誰將會是下一個接班人,人們更為關注的是,柳傳誌在選擇上會有什麼樣的標準。對此,柳傳誌表示,他最看重的還是“德才兼備”。“德”指的是事業心與責任心,“才”指的是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
在這5個人當中,就“才”而言,大家都差不多。那麼隻能從德方麵進行評定。柳傳誌說,他要求的下一代接班人不是普通的事業心,而是要把聯想的事業當成命來做,心胸要寬。
聯想成立多年,一直強調“德”和“才”兼備。但在柳傳誌看來,更關鍵的是“德”,把聯想企業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人,才能從5人中脫穎而出。
中國有句話叫做“以德服人”,而人也被分為了四等,依次是: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有才、無德無才。有些企業家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是德才兼備的人,但是魚與熊掌,怎能兼得呢?
很多企業都有能力高、學曆高的人,但是這些人在大多數企業家眼中並不值錢,他們更加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忠誠”、“正直”、“誠信”等優良品德。如果一個員工品德低下,時刻爾虞我詐、鉤心鬥角,那如何能讓公司發展起來呢?所以,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要重用,而有德無才能的人要量才使用,有才能但無德的人堅決不用。
古代許多皇帝在用人的時候,常常被花言巧語迷惑了雙眼,最後聽信小人之言,落得個亡國毀家的下場。企業家要做到如曾國藩一般,練就一雙慧眼。
曾國藩是清朝著名的軍事家,他在看人方麵很有一手。曾國藩運用他的一雙慧眼,識別出了很多的棟梁之才。曾國藩的選才思想和司馬光、柳傳誌相似,都是強調人的品德。
曾國藩講究的“德”含義廣泛,有“忠誠”、”踏實”、“正直”、“勇敢”等。在這樣的標準下,他提拔了劉銘傳,最後此人成為台灣首任巡撫。曾國藩是如何發揮“慧眼識德才”的本領的呢?
有一天,曾國藩家中來了3個年輕人。曾國藩沒有立刻接見他們,而是讓他們在客廳內等待,直到黃昏的時候才出去見他們。這3個年輕人是李鴻章推薦的,李鴻章的目的很明了,就是希望他們能得到重用,做出一番事業。曾國藩遲遲不見他們,就是想考驗他們。他在暗中注意三人的一舉一動,3個人的表現都不相同:一個人在觀察屋內的擺設;一個人規規矩矩地坐在椅子上;最後一個則站在門口,看著天上的雲朵。時間長了,前麵的兩人都表現出不耐煩的神色,但最後一個依舊在平靜地欣賞美景。
曾國藩見狀,便走到了大廳內,和3個人談了起來。說了一會兒後,曾國藩又有了新的了解。四處觀察屋子的年輕人和他有相同的語言,而另外兩個則沉默的多。但站在門口的年輕人,話雖然不多,但是卻語出驚人。偶爾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也會相頂撞。
夜幕降臨的時候,3個人起身離開,他對3人做出了職位安排:頂撞自己的年輕人派去軍前效力,沉默寡言的年輕人管理錢糧馬草,而那個談得來的年輕人隻是做了一個有名無權的小官。對於這樣的安排,自然有很多人不解,於是有人問道:“曾大人,您為何將與您最投機的人排除在外,卻讓一個有些高傲的年輕人去軍中任職,還讓軍中的大將重點培養他?”
曾國藩笑著說道:“那個和我很談得來的年輕人,他在大廳的時候,就在認真地觀察大廳內的擺設。和我說話的時候,我也感覺出,他明明對很多東西不精通,但是又裝出很了解的樣子,這隻能說明他不懂裝懂,投我所好而已。而且,在背後發牢騷最厲害的就是他,但見了我之後,他卻最恭敬。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個表裏不一的人,有才無德,不可委以重任。”曾國藩言罷,他評價第二個人道:“那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說話唯唯諾諾,沒有魄力,但性格還算沉穩,至多可做刀筆吏。”
曾國藩說到第三個人的時候,臉上露出了讚賞的神情,他說:“那個頂撞我的年輕人,他在大廳內待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沒有一點怨言,而且還有心情觀賞浮雲,這份從容淡定就是少有的大將風度。他在麵對我這樣的高官,表現出來的不卑不亢,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並且他說自己看法的時候也是見解獨到,可見品德高尚,是個少有的人才,當然要提拔他。”眾人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受到曾國藩重用的年輕人,就是劉銘傳。曾國藩的慧眼十分厲害,劉銘傳的表現很出色,迅速成為軍中名將,還冊封了爵位,揚名中外。
當今社會,大學生遍處都是,曾經有人做過統計,大街上過往的10個人中,有6個人是大學生。所以,對企業家來說,人才一點都不缺,企業唯獨缺少的是“德才兼備”的人。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就應該練出曾國藩一樣的慧眼,秉持“以德為先”的準則。一些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品德,那麼最終會給企業帶來損失,這些例子,我們隨處可以見到。
識才、選才、用才,三者是相輔相成、一脈相連的。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要遵守這樣的原則:“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無才可用,無德有才慎用,無德無才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