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善用錢,賺大錢

——柳傳誌的“資本運營”思想

象棋是這樣一種遊戲,對弈雙方手中所掌握的資本數量是相等的,隻有那些最善於把手頭有限的資本進行最優化運營,使其發揮出最強大的戰鬥力的棋手,才能夠戰勝自己的對手。實際上,經營企業也是一樣,隻有那些善於合理配置手中的資源的管理者,才可以讓企業爆發出最大的能量,以最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方略53 用好手裏的錢,讓資本為你打工

充分利用好手頭的資本,讓資本為你打工。上市能降低財務成本,我們自己也是高科技公司出身,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沒有資金而吃了很多虧,走了一條比較長的迂回路線。

——柳傳誌

當代,商業經濟不斷發展,大多數的企業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挑戰,這其中最常運用到的就是企業資金,企業做投資無非是為了企業的利益。資金是一個企業的血液,不論是創業過程,或是發展過程,如果資金不足的話,那麼企業很難經營下去。有些企業都在套空殼子經營,這樣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被競爭者打敗。

如何管理和使用資金,成為企業家在發展企業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投資者就該使用好手裏的錢,做到讓資本為自己打工。怎樣使用手中的錢,是每個企業家創業就該思考的問題。柳傳誌在用錢方麵有很多心得。

柳傳誌在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想到了用錢的問題,在聯想集團創辦初期,公司主要是從銀行貸款來做生意的。最開始,聯想公司的周轉資金是一年進行一次,到了1994年的時候,經過柳傳誌和底下員工們的一起努力,聯想企業有了很大的進步,發展飛速,企業資金可以每年周轉3到4次。到了1997年的時候,聯想企業的資金可以一個月周轉一次。

聯想的資金從一年周轉一次發展到一個月周轉一次,這不僅奠定了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更是提高了企業資金的周轉效率。柳傳誌就說過:“充分利用好手頭的資本,讓資本為你打工。上市能降低財務成本,我們自己也是高科技公司出身,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沒有資金而吃了很多虧,走了一條比較長的迂回路線。”

柳傳誌在經營聯想的時候,他指出,企業的資金積累極為重要,它是聯想投資實業的關鍵。一個企業要想屹立不倒,首先具備的就是資金,其次就是聲譽,然後是人才,最後是經驗。這幾者的關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少了誰都不行。當然,這幾者中最重要的還是資金,它是企業的血脈,血脈流入各個關節,機能才能運營,就像是柴油機少不了柴油一般。柳傳誌說:“通過上市,我們才突破瓶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聯想在1996年以後不斷在PC領域裏擴展和進步,跟我們是一家上市公司是必不可分的。在1996年、l997年以後,我們由於業務做得好,所以可以不斷地配股融資,使企業拿到更多資本,大大地降低了財務成本。”

2011年的時候,神州數碼與聯想集團分拆,柳傳誌在這個階段也有喘息的機會,他可以騰出手來自己做投資。於是,在柳傳誌的投資下,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相繼誕生。在聯想控股的投資產業中,投資目光落在了大型的IT領域和早期的投資風險公司。

柳傳誌的夢想和目標都很明確,關鍵是該如何去實現。柳傳誌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和做資本的老板,用好手中的錢才是根本。

在投資方麵,柳傳誌無疑是一個老手,在他的投資思維中,他首要的便是投資戰略的選擇。柳傳誌曾經說過“為企業帶來價值”,才是他堅持的理念。其次就是在被投資企業上的選擇,他看重的是“事為先,人為重”。意思就是,在選擇投資的前提下,他看重的是被投資企業的前景,但是重要性上,他更加看重的是人的品質。

因此,柳傳誌才會說:“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增值,關在籠子裏的不見得是好老虎,也可能是病老虎甚至不是老虎。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項目寧可不做。”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更加得有道。柳傳誌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利益,最終成為一個有資本的大老板。在商業經中,投資是一大學問,從柳傳誌的投資策略中,我們可以預見聯想企業的未來。

一個企業能賺錢,把資金存在銀行是保險的做法,用錢去生錢是勇敢人的行徑。凡事都有兩麵性,有人投資能賺錢,有人投資卻虧錢,投資者不可能有明朝時期沈萬三的聚寶盆,但是可以在投資策略中建造出一個聚寶盆。用好手裏的錢,讓資本為自己打工。

維眾創業在投資理財方麵有自己的獨特門道。該投資企業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由中國人創立並管理的發現投資企業,目前,已經吸收了7000萬美金的海外基金,這家企業隻投資於中國大陸區域。

維眾創業的投資項目很廣,主要有媒體、信息技術、新型材料,以及金融服務等。該企業在投資的時候,眼光甚廣,基本投資後都有利益可賺。維眾投資秉持著“商道就是人道,投資就是投人”理念,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了中國,為中國人打造自己的風險投資品牌。除此之外,維眾投資企業還注重人的價值所在,關注團隊,團隊成員個個都是投資的高手。

維眾投資擁有自己的投資哲學理論,維眾投資知道創業的困難,所以為了能夠成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維眾投資為公司製定了一係列的投資戰略,將公司的資金靈活運用。就比如,有維眾投資的一個新媒體公司——分眾傳媒,該公司可以為成員企業提供廣告和宣傳服務,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

除了柳傳誌在投資方麵做得如魚得水外,還有一些商人也十分擅長利用手中的錢,讓資本替自己打工。就比如巴菲特、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世界級別的企業家,都懂得小錢滾大錢的道理。做企業家,就得學會“錢生錢”的道理。

在商言商

《亮劍》當中的李雲龍有這樣一句名言:“有多大鍋,下多少米。”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一個精明的企業家,應該懂得利用手上現有的資源、資本,取得最大程度上的成就,也就是慢慢積累,用小錢賺取大錢。

方略54 “國有”同樣可以“民營”

如果完全沒有計算所的背景,沒有計算所賦予的各種營養,聯想的發展會有很多困難。年輕同誌不能忘了這個,心裏要弄清楚,你做出的成績主要部分應該歸國家。

——柳傳誌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國有企業是中央政府或者是聯邦政府投資、參與控製的企業,國有企業發展的意向是由政府的意誌控製的,國有企業的待遇和福利一般比民營企業好。民營企業是非公有製企業,這種企業純屬企業老板私人管理。

現在員工都想進入國有企業,而做民營企業的也都向“國有”看齊,但是聯想卻恰恰相反,柳傳誌認為“國有”同樣可以“民營”。

曾經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聯想集團不是國有的,而是民營的,賺取的利潤是歸私人所有的,那麼,聯想內部的員工還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嗎?還會有朝著海外發展的奮鬥目標嗎?

在國外,他們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沒有差別,同樣具有凝聚力,但是就中國目前的環境來說,它和國外是完全不相同的,而兩地的風俗也使兩地人的思維方法不同。可以明確地說,如果聯想是私營的,那麼就不會得到國家大力的貸款支持,就不會得到港澳同胞的支持,就不會把利潤提上去,更加遏製了企業的發展。

因為聯想是國有企業,所以在民眾當中擁有很高的聲譽,得到國家各個采購部門政策的支持,所以才有了如今這麼大的規模。

1997年5月19日的時候,柳傳誌在聯想大會上發表了講話,當時麵對的是上千名的員工。他說:“如果完全沒有計算所的背景,沒有計算所賦予的各種營養,聯想的發展會有很多困難。年輕同誌不能忘了這個,心裏要弄清楚,你做出的成績主要部分應該歸國家。心裏想不透這一點,做著做著,就會出現問題。我挺值,我和科學院老同誌比,他們今天還在那裏做科研,他們什麼享受都沒有,而我生活條件在國內已經是一流了。”

聯想是一家擁有高科技技術的企業,但是它和那些國家投資幾億元,或者幾十億元的廠房建設是不一樣的,正如柳傳誌說的,現在的聯想就是“國有民營”。在柳傳誌看來,聯想能夠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國有民營”。

聯想的投資者沒有幹涉經營者,從聯想創立開始,就堅持了“四自原則”,即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聯想能夠這樣自由地發展,同中科院給予的寬鬆環境也有關係。

柳傳誌回憶聯想創立時的情景,畫麵還一一地浮現在眼前。當時,中科院隻給了聯想11個科技人員20萬元的創業資金,給出了3條政策。第一條,人事方麵。那時候的聯想在人才選拔方麵沒有自主的權力,完全是由中科院研究所安排。第二條,財務支配權。一個企業,財物是關鍵,而財物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但是聯想除了每年交稅務之外,還要按照合同上的,給投資者上繳利潤,這裏的投資者就是國家。第三條,經營決策權。中科院研究所對聯想經營的政策絕不幹涉,這一點對柳傳誌來說是好的,而這也使他深刻明白民營企業的實質意義是怎樣的。

給20萬元資金,就讓聯想成為全國五百強的企業,柳傳誌說:“當初那20萬元就是杯水車薪,根本是遠遠不夠的,其餘的都是我們自己籌集的。”柳傳誌說:“做好了,成績和利潤是國家的,但是管理由我們自己決定。其實這本身也是不恰當的,但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中國企業分為了3類,每一類都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首先是國有企業,其次是像聯想這樣的國有民營企業,最後就是純粹的民營企業。柳傳誌定義的國有民營企業就是指改革國有企業管理體製,它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分開的,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堅持國家所有的新型企業,這種體製與原有的體製相比較,更適合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企業管理者將國有和民營的關係處理妥當,兩者可以相互兼容,創造出來的價值也會事半功倍。

在商言商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分別,其實是企業資產所有之間的分別。但是在管理方式上,兩者並沒有涇渭分明般的差距,特定情況下,國有企業也可以按照民營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一切按照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行。

方略55 做投資就像做俠客

做投資更像做俠客,不會看重一城一池的得失,主要看一個大的運作,對人的看法也是放大看的。

——柳傳誌

在現實當中,充滿著很多的矛盾,人不能估計全麵,隻有把握事情的主要矛盾,明確大事的地位,才能獲得成功。作為企業者,同樣要運用大智慧,做投資的時候要像俠客一般,不用去看重城池的得失,要看重江山大勢。

柳傳誌開始創業的時候已經有40歲了,這樣的年紀看過了很多的世態炎涼,經曆的風風雨雨也不少。柳傳誌用了20年的時間創造出聯想企業,到了60歲成功地退出實業,成為一名投資者。

柳傳誌在各個時期的身份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是,他的思維隨著身份轉變。對此,柳傳誌做出這樣一個比喻:“這種角色的轉變就是由前麵當演員,後來變成當導演,再後來就變成當製片,最後變成了給製片人出主意。具體而言,做實業就像行軍,會對業務的每個環節非常注重,對細節進行考量。一個環節出錯、一筆業務失誤,都會直接影響利潤;而做投資更像做俠客,不會看重一城一池的得失,主要看一個大的運作,對人的看法也是放大看的。”

柳傳誌對投資行業有了準確地把握和整體理念,他成功創立聯想後,又創辦了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在第十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柳傳誌表達了對風險投資人的看法,並且回憶了做弘毅投資背後的故事。

柳傳誌做投資幹脆利落,看重時勢。對此,很多人問他為什麼敢那麼做。柳傳誌說了3點原因。

第一點,投資者主要麵臨兩件事兒,一件是價值創造,還有一個是價格實現。所謂的價值創造就是把所投資的公司變得更加有價值,把它做得更好。價格實現就是在同樣的價值下賺取更多的錢。聯想在1984年的時候,就開始在製造業裏麵競爭,從一個小公司逐步地發展成為大公司,柳傳誌認為,正是因為不斷地總結和研究規律才成功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