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如今的資產雄厚,但是也不可能一直順順利利的,遇到風險的時候,幸好有柳傳誌在。在柳傳誌卸任後,他為聯想培養出很多的骨幹精英,比如楊元慶、郭為等人。柳傳誌之後投身於投資行業,並且宣布自己的下半輩子將會以投資為主。但柳傳誌說道:“聯想就是我的生命,這個時候出來接手,我是義不容辭的。”外界媒體給予了柳傳誌極高的評價,說他是在聯想臨危的關頭接受任職,被迫出山。柳傳誌卻覺得,此次重新擔任董事局主席,並沒有太大的壓力,也沒有他人所說的“臨危受命”,柳傳誌認為自己隻是給楊元慶做後勤部長。
麵對記者的時候,柳傳誌笑嗬嗬地說道:“人們覺得聯想受到了商業風險,其實我隻是幫助楊元慶,並不是取而代之地去管理聯想。”柳傳誌更是坦言說道:“隻要聯想的確存在風險,那麼我會義不容辭地站出來,如果能幫到一點忙,我還是會盡我自己的努力的。不過,現在擔任聯想董事局主席,這對我來說不算是太辛苦的事情,我也覺得我是有能力來做這些事情的。”柳傳誌答應了聯想董事們和楊元慶的要求,同意出山,那麼就不得不花時間和精力在這份工作上。於是,有很多企業家們會問,這樣會不會影響柳傳誌投資的時間。
柳傳誌說,在擔任聯想董事局主席的這段時間,他會將百分之六十的時間放在聯想集團上,這並不影響他在投資方麵的關注,柳傳誌覺得,投資更是一種表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柳傳誌說:“隨著聯想進入正軌,我還是會慢慢退下去,這個時候我的重心仍然將放在投資事業上。而這段時間,無非是少打幾場高爾夫,少看兩本閑書,犧牲自己的一點時間而已。”
遇到風險的時候,柳傳誌善於運用改革機製,同時調自己適度,將風險降到最低,所以才有如今的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這兩家公司如今已成為國內投資行業的領軍企業。
除了在投資和經營公司的時候出現資金上的風險外,企業員工也有可能帶來危險。因為商業機密的泄露,也會導致公司處在風口浪尖之上。所以在經營企業的時候,不要去踩商業地雷,學會步步為營,才是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同時,要學會柳傳誌看待風險的態度,用一顆淡定的心去麵對。
在商言商
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的發展,是一帆風順的。在環境不斷變遷的商場中,尤其如此。這是商場不可改變的規律,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者能夠以平靜的心態去看待不斷變遷的風險。
方略63 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當時的情況已經是最糟了,還能怎麼糟?我真的去做一個一般的幹部,我相信我也能做得好。我會分析,要升遷,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關係重要?
——柳傳誌
沒有誰會拍著胸脯說自己是上帝的寵兒,也沒有誰會說這輩子從來沒有經曆過失敗。遇到失敗不要緊,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愛因斯坦作為發明家,他不可能一次性就發明出讓世人驚訝的東西,他都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最後才成功。作為企業家,成功的道路就像迷宮,選擇不當就會誤入失敗和挫折當中。但是,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初衷,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沒有遇到大困境的企業家們,不能坐以待斃,要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那麼下次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解決的途徑就多了,不會覺得有燃眉之急。
如今的聯想公司可謂步步高升,但是柳傳誌表示,聯想在經營的時候也遇到過挫折,不過卻能輕鬆地應對,這其中的秘訣就是善於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失敗和挫折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一部分,所以柳傳誌希望年輕人能善於學習和善於總結,而他眼中的人才就需要有這樣的品質。聯想企業能夠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確實艱辛,行業規律變化萬千,要保證不犯錯誤,還要保證有發展的話,光靠一個人是不行的,所以需要從別人的身上吸取教訓,從書中的案例中吸取教訓,還要具備非常強的學習和總結能力,如此的話,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才不會陷入被動的狀態中。
柳傳誌認為,不是所有人都善於去學習和總結,有一部分人會把自己看得過高,但是他不知道,站得越高,摔得就越痛。另外在學習的時候,要善於總結,學會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善於歸納,每打一仗就該知道贏在哪裏,敗在哪裏。在聯想,企業強調能幹會說,把聰明變為智慧。
柳傳誌有一句名言,叫做“要想著打,不能蒙著打”。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說,在遇到失敗的時候要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善於思考問題,不能光幹不總結。實際上,聯想就是一個善於去總結失敗經驗和教訓的企業。
柳傳誌說,聯想人善於總結失敗和教訓,但是不僅僅是總結“聯想是什麼”(指的是過去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功),它還總結“聯想為什麼”(指的是總結出來規律性的管理經驗,用來指導後期的工作,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聯想的發展過程中,聯想總結出了“貿、工、技三級跳”的發展道路,更是總結出了一個目標、三步走戰略、五條戰略路線,等等,也總結出建班子、帶隊伍、定戰略的“管理三要素”的理論。這些總結出來的都是柳傳誌的成果,都是聯想人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精神財富。有了這些成果,聯想按部就班地走、跑、跳,迎來它飛黃騰達的一麵。柳傳誌說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善於總結是聯想成功的另一個秘訣。”
一件事情或成功或失敗,不論結果如何,首先該做的就是要分析,弄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總結之後,那就可以舉一反三,吃一塹,長一智,遇到同類問題的時候就能去避免,或者是應對。有人曾經說過:“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先認真考慮每一件事情,我們敢於大膽嚐試,但又不懼怕失敗。因為商場如戰場,一時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的失敗。更重要的是,一時的失敗能夠讓你認識到自己的失誤之處。也許是判斷失誤,也許是工作沒有做到位,總之,隻要從事件中學到了方法,失誤的代價就是合理的。”
商人分為兩種,會經營的,不會經營的,成功的商人都會說“失敗”也是人生的一種經曆,但失敗的商人會覺得,“失敗”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魔鬼。
魯冠球喜歡研究失敗,他的思考方式和很多的企業家不同,他會思考為什麼很多的企業家總是在一個地方摔倒?魯冠球舉出了幾個例子,這種現象從1987年開始,馬勝利把目光投向了全國,決定承包20個省,100家中國造紙企業,他的這種做法導致了3年後許多企業解散的結果。2004年的時候,孫宏斌提出了100億目標,但是這種黑馬式的擴張方式,導致了企業的敗落。盲目擴張幾乎成為了很多企業共同的毛病,也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這些失敗當中,魯冠球總結出了經驗,他說:“失敗有規律,成功沒規律。”魯冠球這麼說,同時也這麼做。在他經商39年來,一直以失敗的企業作為教訓,從他們的失敗中吸取經驗。魯冠球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在小的經營策略上出現過失誤,但是他始終認為“失敗也是人生的一種經曆”,失敗的時候,他處之泰然,從來不慌慌張張,而是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法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這麼多年來,魯冠球能夠在眾多企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大程度上和他善於總結別人失敗的教訓有關。
成功的商人不會去後悔自己的失敗,而是去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同時看到別的企業失敗的時候,不會隻顧著暗自慶幸,而是去主動從別人的失敗中找出原因。作為企業家,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善於處理自己,然後才能去處理他人,最後是處理商場上的事。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自己的氣概,用笑臉去迎接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苦難與不幸。”這是一種智者的悟性,是一種對失敗的領悟。隻有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防止發生同樣的錯誤。
領導者麵對失敗的時候,不要失意,也不要惱火,將失敗作為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以此來借鑒。沒有遇到失敗的領導者們,也不能怡然自得,需要去主動地總結別人失敗的教訓。經商就是一種挑戰,成敗都在咫尺之間,麵對失敗,不要被失敗擊倒,要在失敗中鍛煉自己,如此才能以利再戰。
在商言商
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個人的成功背後,都有無數次的失敗,但失敗之後,即使沒有成功,也會有進步。精明的企業家,能夠從一次次失敗的陰影中,找到成功的機遇和經驗,同時也能夠從別人的失敗當中找到同樣的教訓。特別是創業之初的企業,如果能多關注別人失敗的教訓,就可以讓起步中的公司少走前人走過的彎路。
方略64 企業改革要謹慎
改革中的誘惑很多,風險也很大,所以怎麼去控製風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時我比較早提出一個說法,在改革中不做犧牲品。意識到在這裏麵是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我們自己要小心。有了一個東西在頭腦裏麵天天想著,形成你的指導思想,你就會去做。目標堅定,越出紅線更多的事情不能做,少管閑事,把你自己的事解決完了就好了。
——柳傳誌
我們都說事情都是雙麵性的,有利也有弊,同樣,企業改革也是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企業改革可以讓其發展蒸蒸日上,平步青雲,但是也有能讓企業頃刻之間毀於一旦,成為改革中的廢墟。作為企業家,要審視適度,不要被改革中的好處誘惑住,因為改革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柳傳誌提醒中國企業家,在進行企業改革的時候,用理性去看待改革,不要成為改革中的犧牲品。
聯想能夠走到今天,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並且目標堅定。聯想就是要做自己的品牌,在遇到改革的時候,誘惑,風險也大,但聯想學會怎麼在改革中控製風險。對此,柳傳誌表示,不要做改革的犧牲品。他覺得,遇到改革的時候,必須要小心對待,如果有一個東西天天在腦海中知道自己的目標,那麼就會去做,假如超過目標劃出的尺度線,那就不能去做了。其實,改革是一個理性上的問題,不同的人對該改革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不怕死,有的人是不知死。那麼,不怕死和不知死的區別在哪裏呢?
柳傳誌表示自己是既不是不怕死,也不是不知死。柳傳誌說:“我是怕死,知死。我把我那點事兒做了。我當然怕死,不做改革的犧牲品就是怕死。知死就是知道做哪些事是有風險的,不能做的。我把這個度把握好了就好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聯想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所以我要在這個度裏邊去運作。想改變製度不是我們企業的責任,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它。”
柳傳誌回想這些年,有兩個年份比較重要,一個是1994年,一個是2001年。1994年的時候,外國企業進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麵臨的是做出民族品牌,還是做代理。2001年的時候,聯想進行控股,母公司進行投資,為聯想跨出了一大步。
在接班人的培養和選擇上,柳傳誌進行了大改革,他不任用自己的子女,而是培養自己看中的人才,並且在很早的時候就注意培養接班人了。而過去這麼多年,這些接班人將聯想管理的很高,接班人的改革無非是正確的。聯想還有一個重大改革,就是聯想公司分為幾個,聯想作為一個大企業,資金放在一起必然有優勢,但是分為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之後,並沒有出現資金周轉不靈,或者是企業遇到問題等等,分開後的幾個企業發展的都不錯,在國內市場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最讓人驚訝的就是並購IBM的想法,這個想法風險太大,收購不成的話,企業將會麵臨癱瘓,到時候上上下下的員工,靠著什麼吃飯呢?好在與IBM公司談得比較妥,最終簽訂了收購的協議。
聯想進軍國際化,這個改革對聯想來說也是大有發展的。但是柳傳誌表示願意承受,走上國際化是聯想的一個機遇,有利也有弊。但是柳傳誌在事先就將風險給看清楚了,聯想沒有盲目的擴張,而是靠著實力在做事。走上國際是必需的,該成功也是意料之內的。
聯想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他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無論是在大的社會環境中,還是小到企業內部的改革,都讓聯想處在風險之中。柳傳誌把改革比喻成懸崖,懸崖下有一大筆的財富,跳下懸崖的人有兩種結局,一種是掉入水中,逃過一死,一種是落在地麵,粉身碎骨。
改革是每個企業的必經之路,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有的企業能在改革中飛上枝頭,而有的企業什麼好處都沒有撈著,又或者是損失慘重。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審時度勢,看清改革中的利與弊,分清楚利與弊的大小,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要讓企業成為改革中的犧牲品。
在商言商
我們所處的社會,不光是在變遷的環境,也是不斷變革的社會。任何的改革都有一定的風險性,也有可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發展機遇。這就要企業在麵對環境改革的時候,能夠以敏銳的洞察力,看清改革帶來的機遇和長處,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要讓自己的企業成改革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