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不滿足,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2 / 3)

柳傳誌曾經在麵對采訪的時候就認為,中國企業想要變強,那麼必須走出國門,而國際化就是企業越做越強的必由之路。柳傳誌十分關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話題,聯想收購IBM,就是走出國門的第一步。柳傳誌覺得,一個企業要想持續地發展,那麼走上國際化的道路是必需的。

東星集團是一家民營企業,直屬湖北武漢。一開始的時候,東星企業以為武漢擁有800多萬人口,地處中原,是個很不錯的地方,但是走出武漢後,尤其是到了國際舞台後,才覺得武漢實在是小的可憐,並且在國際上不知名,太落後,甚至有人會問武漢在什麼地方,是省還是市?東星集團請來合作夥伴參觀武漢,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是第一次來武漢,也是首次聽說武漢。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家企業,要想邁上國際化的舞台,要明白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兒,但東星集團的國際化腳步並不慢,因為國際化對東星而言,是一種理念。

什麼是國際化,對此,有一種流行的錯誤認識,認為國際化就是像國外的公司學習,就好比是穿西裝、打領帶,跟著國外的潮流走,這充其量也隻能說是鸚鵡學舌。過去,每個企業的目標就是成為五百強企業,中石油成功地進入五百強,成為其中的一個,看似遙遠的目標,但是離每個企業卻很近。要想走上國際化,需要更多的是理念上的東西。

1991年的時候,東星集團成立,那時隻是一家IT企業,或者可以說是一家做電腦貿易的企業,俗稱“賣電腦”。但是,到了後來的時候,東星集團開始研發自己的軟件,做自己的品牌,在最後還和IBM等大公司合作,這些都是企業基礎,然後才使得企業走上國際,與國家化的大公司接軌。

後來,東星集團投身到旅遊和航空業當中,在做了航空公司以後,東星集團的目標是地方性,當時隻有10架飛機,覺得沒有必要和那些大公司打交道。但是,進入了這個行業才知道,中國民航所用的飛機都是進口的,全中國的飛機都是國際化的,那個時候,東星集團才發現,做了航空,不上國際是不可能的。

2005年的時候,東星集團開始和國際上的17家五百強企業合作,於是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當走上國際舞台,並在這個舞台展現企業魅力的時候,就會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企業來參與。東星在搭建國際舞台的時候,國際化的企業都來到了舞台之上,所以,企業的國際化並不是難題,難就難在最初的定位和起步。

東星集團創辦者回憶說道,第一次把電腦從武漢賣到長沙的時候,就高興得睡不著,因為出省了。於是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運輸在全世界的營業額是中國幾萬家旅行社營業額的3倍,就好比小小的一個日本,為什麼經濟發達,他們的市場為什麼那麼大。因為,他們將服務衍生到了國外,賺取的利益翻倍地上漲。所以,走上國際化的道路是每個企業都該實現的,國際化道路能夠讓企業變得越來越強,發展得越來越快。

了解到國際化的重要性以後,那麼就該說說如何走上國際化的舞台,而國際化舞台帶來的利益有哪些呢?

曾經有人說到國際化的問題,就問了柳傳誌這樣一個問題,他說:“你認為WTO給你帶來了什麼?”柳傳誌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就是利益,第二就是能夠了解國家化企業機構,從中學習。中國企業需要國際化,但是並不是要走出去,隻要堅持自己的特色,了解國際化的規則,就可以吸引國際化的機構跟合作。

在商言商

企業的發展要有遠大目標,要將做大、做好作為發展的目標,所以企業始終要以國際化為目標。企業的國際化,就可以將企業放到國際市場上進行發展,吸引國際企業的資金,以求企業更大地發展。

方略70 年輕人就是可持續發展的資源

培養年輕人主要是考慮把事業做大,我用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參與管理。

——柳傳誌

每個企業都有三代,分別是老、中、青。有些企業家看重老、中兩代,認為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閱曆多,經驗多,往往忽視了對年輕人的培養。試想一下,一個企業的元老們都是從青年成長為老年,青年才是企業真正的源泉,大膽重用年輕人,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柳傳誌是IT教父,他在聯想的時候就大膽地重用年輕人,柳傳誌覺得,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就是年輕人,培養出一批批的年輕人,就會成為聯想最堅實的後盾,才能和其他企業去競爭。

聯想集團的背景特殊,柳傳誌回憶,從聯想開始創辦到1988年5月,大約3年多的時間,從來就沒有想過去大學內尋找即將畢業的優秀年輕人,這讓聯想的人才階梯出現了很大的跨度,在1990年的時候,公司缺乏年輕人。到了20世紀90年代,聯想已經成立了5年的時間,對於人力資源這一塊,柳傳誌進行了一次比較明顯的格局調整,此次的變動並不是柳傳誌精心安排的,而是順應了一個企業的發展,或者是聯想業務的需要。

隨著聯想發展得越來越快,聯想形成了不少的“權力空白點”,於是,柳傳誌大膽地用起了一批年輕人,並且讓這批年輕人迅速地補上缺乏的位置。從客觀的角度說,柳傳誌大膽地重用年輕人是形式所逼,聯想和許多的中國企業一樣,這一時期正是人才新老更替,青黃不接的時候。

在2003年的時候,柳傳誌接受了《財經》記者的采訪,在提到重用年輕人的時候,柳傳誌感歎地說道:“大約從1990年開始我就著手考慮了。為什麼?不僅是我們創業者的年齡大了,而是帶的那套班子都是技術出身,綜合能力不夠強。剛開始物色年輕人的時候走過彎路,但後來慢慢懂得了,同時也要有一個好的財務體係和文化體係,以形成一種氛圍。不然的話,年輕人上來,就像沒有軌道的車一樣,容易跑偏。我們就在這方麵下了功夫,形成了一套比較好的體係。”

柳傳誌的做法無疑就是在冒著危險去挺進,他對此表示:“此次格局安排是不成功的,原因是企業文化並不堅實,財務製度也不健全,更關鍵的是沒有認真選拔年輕人。”

柳傳誌沒有放棄重用年輕人的想法,年輕人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觀點,他一直沒有放棄。在這以後,柳傳誌認真思考其自己的“建班子”理論,隨著年代的更替,他始終沒有改變內容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德放在第一位。與此同時,柳傳誌還開始建設健全財務體係和文化體係,這有利於年輕人的成長。

柳傳誌在1997年的時候,就開始親手培養企業的接班人。他有意識地把“指令性”領導方式變成“指導性”領導方式。這種領導方式別具心裁,給公司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範圍。在此之前,柳傳誌在培養年輕人方麵,主要是考慮把聯想企業做大,每次開會的時候,柳傳誌都會叫上他們,讓他們參與管理。從1997年開始,特別是1998年以後,柳傳誌漸漸地從第一線退到幕後,從那時候開始,柳傳誌也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他說道:“聯想的領導架構不能是一台日益龐大的齒輪箱。必須由自己來帶動大大小小齒輪一起動。聯想需要多缸發動機。而每個缸都能產生強勁動力,再有機地合為一體。這種發動機的工作方式就是把責、權、利充分賦予年輕人,讓他們獨立地自己去發力。主動思考加創造執行,自己可以指導他們但絕不代替他們。”

2004年的時候,聯想集團進行分拆,他將原來的事業部體製徹底地轉為子公司體製,一個公司的業務分為了兩份。這個結構調整是聯想從創辦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楊元慶擔任聯想電腦公司的總裁,郭為擔任神州數碼公司的總裁。柳傳誌不但讓聯想從電腦硬件生產中拔出腳,更是進入了互聯網領域,同時也解決了棘手的接班人問題。之後,聯想成立了聯想投資、弘毅投資、融科智地3家非IT公司,從聯想的人才構架上來看,管理人員都是清一色的由柳傳誌當年培養出來的年輕人。

柳傳誌大膽地重用年輕人,讓年輕人主持企業的大局,為聯想成為一家百年老店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和堅實的後盾。

年輕人是企業的動力和源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從柳傳誌重用年輕人的做法中,我們看到了他對年輕人實力的看好。曾經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在一個私立學校內,這也相當於是企業管理了。學校內的老師清一色的是年輕人,每年也會有百分之二十的流動,隨之接替的也都是年輕人。當問到該學校人事部為什麼用那麼多年輕人,管理人員回答道:“年輕人有幹勁,而年齡大的教師,他的幹勁被磨掉了,變成了一個沒有喜怒哀樂的機器,學生們需要的是擁有激情的老師,而不是一個收音機。”

每一個管理者都知道,年輕人是企業的新鮮血液,但事實上真正肯重用年輕人的企業並沒有多少,那年輕人是否能夠挑得起重擔呢?

在2005年6月23日的時候,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玻璃”在香港上市,柳傳誌帶領旗下的集團,聯想集團、神州數碼、聯想投資、融科智地、弘毅投資紛紛亮相,讓人矚目的是,柳傳誌身邊站的5個年輕人,分別是,楊元慶、郭為、朱立南、陳國棟、趙令歡,他們被稱為聯想的“五虎”。這5個人分別掌管聯想控股的5個事業部,而柳傳誌把這稱為阻止結構多元化。如今,這5家公司不僅能獨立的發展業務,其領軍人的管理手段也讓人臣服。

柳傳誌開創了重用年輕人的先河,他的這一做法有3個好處,第一是群策群力,避免在決策上的失誤和在經營上的動蕩;第二是有權有職,能夠調動企業人才的積極性,讓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上升;第三就是年輕人在獨當一麵後,能夠騰出精力思考更長遠的發展。

在2006年的時候,柳傳誌就宣布自己退出聯想集團,自己去管理聯想控股和投資項目。至此,柳傳誌順利完成了接班的任務,退居幕後。而對於重用的年輕人,柳傳誌表示:“就拿楊元慶來說,他是個學曆能力很強的人,在楊元慶和郭為之間,彼此的能力和人品沒有太大的差別,那我主要就看他們兩人的業績了。”柳傳誌說到自己的接班人,他都忍不住地欣慰,為自己重用年輕人的做法而感到自豪,對楊元慶,柳傳誌評價道:“楊元慶的優勢是他的學習能力很強,有很強的使命感。尤其是這次並購IBM的PC業務表現得尤為突出。楊元慶是一個意誌力很強的人,多少有些固執,他是一個重視事情的人,比如說前麵有一堵牆,他要穿過去拿東西,為了過去,他會把牆打碎,東西是拿到了,但是卻會對長期的體係效率產生影響。在並購IBM的PC業務部門時,他的大度、寬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才讓柳傳誌徹底地將集團交給了楊元慶。

柳傳誌不斷對領軍人物著重培養,更是用創造性的方式解決了交換班難題,他的做法不僅僅是為聯想帶來了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更是為中國創業型企業的傳承和發展開拓了一條新路。

一個企業需要3種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年輕人,企業人才三階段員工,年輕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柳傳誌眼中,年輕人的經驗雖然少,但是年輕人的幹勁絕對比公司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幹勁強,他們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能夠為了公司的發展前仆後繼。

在商言商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力的作用。人,才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資源。而年輕員工身上卻有著中年員工和老年員工身上沒有的幹勁,以及蓬勃的朝氣,並且年輕員工沒有中年員工的利益心和牽掛。所以,年輕員工才是企業最需要的戰略資源。

方略71 為自己培養接班人

聯想很早就開始了選拔接班人的工作。我大約從1990年就開始著手考慮了。為什麼?不是我們創業者的年齡大了,而是我帶的那套班子,都是技術出身,綜合能力不夠強。剛開始在物色年輕人的時候也吃過虧,後來慢慢懂得了,同時也要有一個好的財務體係和文化體係,以形成一種氛圍。不然的話,年輕人上來,就像沒有軌道的車一樣,容易跑偏。我們就在這方麵也下了功失,形成了一套比較好的體係。

——柳傳誌

每個企業都會麵臨著新舊交替,每當企業管理者年紀大時,對企業的管理都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於是,便為企業和自己尋找接班人。接班人的源泉從廣,有的接班人是企業管理者的直係親屬,就比如兒子、女兒、兄弟姐妹,也有一些是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人才,就好比柳傳誌,企業接班人都是他一手培養和提拔上來的。

不論接班人是何身份,最重要的是,該如何去培養接班人。

柳傳誌是聯想教父級別的人物,在企業家中赫赫有名,他的很多管理手法被企業家們運用,同時,他也為企業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作出了貢獻,開創了接班人不任用親人的先河。

作為中國老資格的企業家,柳傳誌曾經這樣說道:“以我辦聯想的體會,最重要的一個啟示是,除了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判斷力外,培養人才,選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業領導最重要的任務了。”

的確,無論是聯想的管理者,或者是關注聯想發展的企業家,在思考聯想是如何成功的和其成功經驗的時候,腦海中都不約而同地思考到一件事,就是聯想靠著什麼生存下來?對此,柳傳誌認為,聯想能夠進入五百強,無非靠的是“人”。經過很多例子表明,企業家能夠經營好人,那麼必定會成為最終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