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種本事沒有戰略思維做不好老板(1 / 3)

第5種本事沒有戰略思維做不好老板

下圍棋,走一步看一步的人是庸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是高手,走一步看十步的人是國手。那些商業領域的“國手”,那些成功的大老板,無一例外都是走一步看十步的人,這就是戰略思維,這就是你需要學習的第5種本事。戰略思維能力決定著你是否有資質成為一個真正成功的老板,戰略思維也正是那些站在商業領域頂端的企業家和普通老板之間最大的差異所在。

單純的模仿無法幫你取得成功

比爾·蓋茨、巴菲特、馬雲……這些人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他們是如何經營自己的企業的?實際上,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共同點,而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各自踩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小徑。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司老板,我們要跟在他們後麵亦步亦趨嗎?然而,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和他們一樣的成功者、企業家,我們又要向哪一位學習?每個成功者都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而我們又要走哪條路呢?要知道,別人走過的路,也許對於他們來說是捷徑,但放到我們身上就未必合適。正如大象可以邁過一條小溪,而螞蟻隻能繞道而行。古人邯鄲學步,而今天我們卻依舊處在這樣的迷思中,不曾擁有屬於自己的戰略思維。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企業。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國家、地區的企業不可能用完全一樣的成長模式,因為管理本身就是一種沒有終結答案可尋的理論。管理一家公司就好比是統率一支軍隊,兵法講究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變化之妙,存乎一心。沒有任何一個成功的老板是沿著別人走過的道路發展起來的,生搬硬套兵書上的東西最後當然也就隻能成為紙上談兵的趙括、馬謖。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行事準則一朝有效就可以保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更沒有完美萬能的公式或方法。所以最好的經書就是“無字真經”。所以,我們要從那些成功老板身上偷學的,是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理念,他們的辦法,而不是要照著他們的成功之路一絲不差地重新走一遍,因為這注定是一條死路,別人的戰略思維,注定是不適合我們的。

藤原君是日本著名企業家,但在創業之前,他不過是個清理城市街道的環衛工人。同事們對於這種早出晚歸、平庸且單調的生活早都已經習以為常,而隻有藤原君卻心有不甘。每天看著停在馬路邊的名車、高樓,藤原君心中不由生出向往。

工作之餘,藤原君不忘尋找財富的機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工友說當時金屬材料很值錢,於是就暗自琢磨:我每天清潔垃圾桶,都會拾到很多易拉罐,這些易拉罐都是用金屬做成的,若是將它們熔化了,那不就變成金屬材料了嗎?那樣不就可以掙錢了嗎?

想到這裏,藤原君急忙跑回家,把以前撿來的一個個空易拉罐剪碎,裝進自行車的鈴蓋裏,熔煉成一小塊銀灰色金屬。

這個時候,藤原君並不知道這塊金屬是否能用,於是就帶著這塊金屬到有色金屬研究所去化驗。結果,化驗報告表明,這是一種很值錢的金屬材料——鋁鎂合金。當時,在日本市場上,鋁鎂的價格是空易拉罐的十數倍。這樣算下來,要是將易拉罐簡單熔煉後,其價格就有了巨大的提升。

看到這裏蘊涵著巨大的財富,藤原君下定決心,辭掉了環衛工人的工作,靠回收、熔煉易拉罐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經過3年的努力,藤原君從一個平凡的環衛工人搖身一變,成為了坐擁億萬財富的成功人士。

綜觀藤原君的成功經曆,他並沒有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向前進,而完全是憑一己之力,沿著自己的戰略思維,來到了成功的彼岸。藤原君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事實上,如果他一門心思地想要模仿前人,也絕不可能想到熔煉易拉罐這條生財之道。

再看看我們華人的驕傲——李嘉誠。在許多企業一味地模仿西方管理模式的時候,李嘉誠則以自己獨到的管理模式,首先適應了國人。

李嘉誠說:“我的管理模式,原則上是西方管理模式,但是我對西方經典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進,我在其中加入了中國的文化哲學。你們聽到西方國家叫做Ouarter-CEO。如果一年做得不好,你這CEO就應該打好包袱,立刻回家。但是我會去看,去分析,比如一個行業,這個行業本身不景氣,大家都在賠錢,同行們掉了90%,我們隻掉了60%,這個CEO我非但不會炒掉他,反而要獎勵他。人家掉了這麼多,你掉了這麼少,說明你是有真才實幹的。但是假如有一個行業,人家賺的是100塊錢,我們賺80塊錢,那我就會問:為什麼人家賺得這麼多,你賺得這麼少?雖然你也在贏利,但我還是要責備你,讓你好好總結經驗教訓。”

李嘉誠的管理模式融合中外,既講科學,又重感情。他認為,美國科學化的管理有它的優點,可以應付急速的經濟轉變,但太不通人情,業績不太好時他們就會進行大規模裁員。但中國是人情社會,太不通情理是不行的,員工會說你沒有人情味,感覺自己沒有安全感,也會導致許多人突然失業。我們糅合兩者的優點,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人情理念,以求員工最大化的幹勁和熱誠。這就是李嘉誠的管理哲學。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指紋,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同樣,也沒有兩家完全一樣的公司。別人為自己的公司量身打造的戰略思維再怎麼成功,那也是人家的,如果你硬要生搬硬套,也就隻能像是穿了別人的鞋子一樣,處處磨腳,走不舒坦。

因此,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家公司的成功之道是適合後人去模仿或照搬的。每一個老板都應該時刻去考慮,什麼樣的道路才是適合自己特點的道路,時刻去思考,什麼樣的發展戰略,才能讓自己的公司更好更快地發展。單純地模仿他人的人,既是庸人,更是懶人。

公司需要在不斷變化中取得進步

所謂“戰略思維”,就是我們經營自己的公司,讓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思路。俗話說,不怕沒出路,就怕沒思路。作為老板,隻要我們有了好的思路,那麼我們的公司就可以在正確的軌道上高速穩定地發展。

但是,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公司所處的外部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我們的戰略思維自然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創業開公司不是考試做數學題,一旦有了思路就可以按著這個思路一直走下去。隻有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思路,公司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眾所周知,福特是現代汽車產業的鼻祖。福特汽車公司於1913年創造並首先采用流水線作業,使大批量生產得以實現,生產成本大大下降,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汽車才真正作為一大產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作為全球的支柱產業不斷拉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

大名鼎鼎的“T”型車是福特早期的拳頭產品,他們靠著流水化生產的“T”型車整整獨霸了美國汽車市場十幾個年頭。“T”型車讓福特發家,但同時,福特第一次敗走麥城也是因為“T”型車。

當福特在汽車市場上勢頭最猛的時候,它的對手們(共有多達29家汽車公司)聯合起來向它展開進攻。它們在內部推行專業化、製度化管理的同時,采用了多品牌、多品種的產品特色化策略,先後推出多款比“T”型車更先進的車型。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根本不以為意,他認為福特公司財大氣粗,隻需要通過價格戰,就可以讓那些規模不大的競爭對手們全都破產。因此,每次競爭對手們推出一個新型號,福特就以降價來應對。但是,從1920年到1924年這短短的4年時間裏,福特的競爭對手們竟然先後推出了8款新型車。而福特呢?他們經曆了8次大的降價。長期的降價經營使福特公司利潤率已經很低,在繼續降價餘地已經變得不可能的情況下,“T”型車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