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對麥克裏蘭可謂是耐性十足。在彼此的交往當中,麥克裏蘭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作為一個將軍對待總統所應有的禮貌,但是,對於這樣的無禮行為,林肯還是選擇了包容,即使他的太太對他提出異議時,他也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他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他知道麥克裏蘭對於戰爭的勝利有很大的作用,而戰爭的勝利則可以左右自己的政治生命。最終,林肯成全了麥克裏蘭,也造就了勝利,在林肯的領導之下,取得了最好的戰績,因為博大的胸懷,我們也記住了這位最為著名的總統。
作為領導,特別是一個有藝術水準的領導,麵對浮躁,他一定要能做出很好的取舍。舍棄一時的浮躁,舍棄一份放任的可能,甚至如林肯一般舍棄掉自己作為總統應有的尊嚴,而他卻會去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維護團隊的團結,維護事情發展的延續,最後他所收獲的,是事業得以超越性發展,更是自身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與廣泛認可。
李沆是宋朝真宗時的宰相。一天,在途中被一個儒生攔下上書。書生慷慨陳詞,曆數其短,但李沆卻絲毫沒有發怒,反而向他致謝,說:“等我回家,一定會慢慢地看。”
儒生以為李沆怠慢於他,十分不滿,一路跟隨,並大聲斥責道:“你身居高位卻不能兼濟天下,還不願意引退,堵塞賢人上進道路,你心裏就一點也不愧疚嗎?”
李沆在馬上恭敬地回答:“多次請求引退,主上都沒有應允。”
盡管被這樣一位不知名姓的儒生當街斥責,李沆臉上始終沒有一點怒色。
其實,李沆並非是儒生所說的“居大位不能濟天下”的宰相。
李沆辦事,從來以國家利益為重,即使真宗有錯,也敢於抗爭。一次真宗手詔欲立劉氏為貴妃,李沆當著使者的麵,用蠟燭焚燒了詔書,並附上奏言:“臣以為不可。”最終真宗果真聽從了他的意見,此事作罷。
宋真宗對他的評價是:“沆為大臣,忠良純厚,始終如一。”
李沆所遭遇的情形,如果放在今日,恐怕任何一個領導都會火冒三丈,被一個無名小生毫無緣由,如此無禮指責自身不足,即使有著極大的耐性,也不足以承受。陷入浮躁之中,情緒極易被激怒,如果態度激烈,如這位儒生一般,可能會因誹謗而獲罪,即使麵對耐性較好的領導,也不會再給予更多理會,更不要希望能獲得尊重。
而這恰恰體現出李沆的不同於常官之處,謙遜之下,自己隻是低調地進行解釋,反而讓人們感覺這位儒生欠缺穩重而太過輕狂。但李沆並不是一個懦弱之人,在麵對皇帝的異議時,他又能如此不顧及自身利益,及時表達出自己對於問題的見解與看法,最終使事情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管理並不是一個中規中矩的過程,也不是可以遵循統一的工作方式來完成的,因為人們認識不同,掌控不同,相信人們會有不同的判斷,堅持不同的行為規則。
麵對於浮躁,如果能認識到自身責任的重要,如果能對自身的情緒做出極大的掌控,那自己人際關係的處理,就會圓通許多。而在這份圓通之中,情緒的影響得以降到最低,而事物可以得到正常的發展,最終,眾人不得不承認這位領導管理手段的高明。
摒棄對完美的過分追求,不要求全責備
人生都會追求完美,但過分地追求完美,卻並不會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益處,自己整日糾纏於細節中不說,還會讓對方感到無所適從,語言與行為無從尋找可依據的標準。
生活中我們會追求完美,也許可以對我們形成最大的激勵,我們為了這一目標而努力奮鬥,並最終有所收獲,但對完美過分的追求,卻有可能使我們陷入到發展的困境。因為一份極致的完美,已經超越了現實,如果人們在意識中對此不能有客觀的認識,如果不能將自己從這份完美中解脫,那自身的精力要在這一目標的糾纏中耗費殆盡,自己的情感也要為這一目標的不可獲得而倍感悲傷。
工作中,我們也會追求完美,我們希望公司的業績目標總能在確定的時間裏,得以圓滿完成,希望自己員工的表現總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滿意。但稍有實踐經驗的領導,都會知道這樣的情況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期望,我們工作總是在現實與目標之間徘徊,而我們的員工,也總在不斷發生改變。隻有舍棄掉一份對完美的極致追求,才能使自己的領導工作具備一份現實性,也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
遠藤是一家日本企業的技術員,遠藤的工作效率很高,可是遠藤有個缺點,上班時,喜歡將用過的文件全部堆在桌子上。遠藤的直接領導是個盡善盡美的領導,在他的眼中揉不得沙子,領導和遠藤說過幾次了,可是遠藤過幾天老毛病又犯了。這樣一來,領導感覺自己的威嚴受到了挑釁。
有一天下班的時候,領導把遠藤叫到辦公室裏,將遠藤教訓了一頓,遠藤站在辦公室裏像犯錯的孩子,沒有半句反駁。領導教訓完了之後,遠藤心情特不愉快地下班了。之後的幾個月,遠藤和領導的關係一直不溫不火。
公司年底聚會上,要選舉當年最受歡迎的領導幹部,選舉的模式是淘汰製度,到最後,隻剩下遠藤的領導和另一部門的總監了。
最關鍵的時候到了,最後一輪投票開始了,當最後隻剩下遠藤一人還未投票時,遠藤的領導和總監都有些許緊張起來,總監擔心遠藤將珍貴的一票投給自己的領導,領導擔心遠藤記恨在心,將一票投給總監。
最後,遠藤將珍貴的一票投給了那位和他不是很熟悉的總監。
作為領導,如果隻是認可員工的完美表現,而不能放下其行為中的任何瑕疵,那最終的結果呈現,即使他是一個有著無限潛力的員工,也會因為這份苛責的態度而喪失自信,對工作進展造成阻礙。與其相對,如果我們能以包容的態度去看員工的不足,在其出現錯誤的時候,依舊能給予信任和鼓勵,那麼,相信他會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個人潛能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作為領導,我們要舍棄對完美的過分追求,要認識到完美的不現實性,要認識到對它的過分追求,對彼此雙方都會產生一種危害。以這些認識去調整我們的行為,就會呈現更多的對對方不足的包容與接納。其最終的結果是,我們自身的情緒會輕鬆許多,對待工作也能客觀地看待,在領導的包容之中,員工就會獲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去施展自己的才華。
放棄掉完美的過分追求,是一種圓通人際關係理念的體現。在領導與員工的關係中,在部門的關係中,在企業與外聯的關係處理中,給對方以一份包容,一定也可換回對方的一份感激,誰能無錯,當自己有一天也出現同樣失誤時,必然也會被對方所容納接受。
在圓通的關係之中,我們彼此獲取到一份信任,這份信任是最難以獲取的,也是最為寶貴的財富。
曾國藩的家族中有件代代相傳的有趣故事。曾國藩在京城為官,一天,湖南老家來信,原來為蓋新宅,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了爭執,鬧得非常不快,來信尋求在朝中為官的曾國藩幫助。
收到此信後,曾國藩寫了一封長信給弟弟曾國潢,附上一首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族中人收到信,讀了詩後,一時警醒,胸襟豁然開朗。“讓他三尺又何妨”,毅然主動將地退讓三尺,沒想到曾家的這一舉動,竟然感動了鄰居,不再與曾家爭執,也自行退讓三尺,於是就有了曆史上著名的“六尺胡同”。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最為優秀的領導,一定有著比常人更為寬闊的心胸,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當所有是非內容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當所有的殘缺與完美,都不能對自己形成過多的牽絆,自己才能對影響事物發展的各種因素進行最好的掌控。
以一份包容圓通的態度去對待和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與遭遇到的問題,問題方才得以圓滿解決,雙方也得以退讓出更多空間,並且還成就出曾國藩為官藝術的好名聲。
反之,假設雙方總是過分追求完美,一定要在這牆壁的界線上爭個你死我活,而曾國藩又沒有如此超然的態度施以影響,那最終結果恐怕就不是現實所能想象的了。
領導要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員工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雖是極為淺顯且人所共知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處將所有內容論述出來,希望對大家理解有所幫助。
對自己一份嚴格要求,才能延續一份事業與能力的精進,以積極而不懈怠的態度麵對生活,在經曆以時間之後,才能感受到自己不為落後;反之,對待自己以一份放縱與隨意態度,那恐怕其最終,可能會獲取一時的快樂,但不用多久,就會發現自己已陷入到一份難堪的困境之中。
寬容對待他人,不要去苛責對方的一份欠缺,不要去過分強調別人的一份不足,反之以微笑和開闊的胸懷來處理彼此的交往,在一份釋然的態度中,對方對自己自然是一份信任與依賴。反之,總以苛責的態度對待他人,那結果就會給工作帶來極大的不利,總是計較於得失,總是反複於信任,最終,失去對方的信任不說,最終可能使雙方關係也走向破裂。
工作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他人,作為領導更應如此。
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業務與管理能力上不斷精進,自己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在自己領導之下,整體業績才會不斷發展。同時,嚴格要求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的一種表率,領導能夠對自己進行嚴格要求,團隊成員必然會仰視其行為,在這份尊崇之中,自然會自主學習,團隊整體風氣也就得以改善。
寬容對待他人,是對對方的一份包容與信任,也是自身性格厚重與包容能力的體現,在自己的寬容當中,成就對方,讓其獲得繼續發展的機會,最終因為此份不足對個人成長卻形成一次很好的促進;成就自己,對方必然會對自己心存一份感激,在工作中,必然會得到更加默契的配合。
彭德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者之一。在新中國的誕生過程中,創造了豐功偉績,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他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堪稱人民的楷模。
1939年,日軍對五台山、太行山、恒山以及華北平原等地實行嚴密的“囚籠”政策,一天,八路軍轉戰到了磚壁村。進村的時候,彭德懷一再告誡部隊要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可沒想到,一進村彭德懷就打碎了房東家的大瓦盆。
那天聽說八路軍來了,躲起來的老百姓紛紛回到了村裏。彭德懷知道後,立即找到對方要賠瓦盆,拿出錢後,老百姓硬是不肯收。由於日軍封鎖,老區缺少食糖,最終彭德懷叫警衛員把自己的一碗白糖,作為賠償。房東很感動,把自己遇到的事向大家細細描述,彭老總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擁戴,最終,這個村莊成了八路軍的“鐵杆根據地”。
當了元帥以後他仍然保持革命老傳統。一次去東南沿海檢查工作,當地的一位負責人將一壇黃酒送到了彭老總的駐地,請參謀轉交彭老總。彭德懷知道後,臉霎時陰沉,詢問參謀是否付了錢。聽說沒付,他立刻嚴厲批評了參謀:“這種作風要不得,如果不製止,它就會像瘟疫一樣泛濫成災。”於是,一回到北京,參謀馬上把酒錢寄還。
彭德懷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親屬也是同樣的要求嚴格。1955年,彭德懷的大侄子考進一所軍事院校,彭德懷心裏高興,但他不是表揚侄子,而是給他上了一堂保持艱苦樸素優良傳統的教育課,不允許侄子有高幹子弟的特殊待遇。
作為領導,要能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從我做起,才能為大家所敬仰和信任;反之,做事總是縮頭縮尾,放任自己,毫無原則,總是計較個人得失,那便是犯了作為企業領導的大忌,最終也必定無法在下屬麵前建立威信。沒有一定威信的領導,又豈能管人?
作為領導自己要嚴格要求自己,但是對待員工,卻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在一個寺院,戒律森嚴,無特殊情況不允許外出,一到晚上,寺院大門就會關閉。在這個寺院,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住持和一群小和尚。
一天傍晚,吃過齋飯後,住持一人獨自在寺院裏散步。走到南牆下時,他突然發現了一把椅背斜靠在牆上的椅子,他心裏明白不知道哪個貪玩的小和尚又翻出牆去玩耍了。
住持並沒有離開,也沒有拿走椅子,隻是默不作聲地站在椅子不遠處靜靜等待。
等啊等,一直等到午夜時分,才從牆頭上探出一個小和尚的腦袋,隻見他四處觀望了一下,就翻過牆,踩著椅子,跳到地上。
小和尚拍去身上的泥土,正要回頭,卻發現了站在不遠處的住持,一時間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應對,心裏已在等待住持的責備或打罵。
誰知,住持隻是微微一笑,沒有責怪這位小和尚,隻是心平氣和地說:“外麵危險,我隻是想知道你是否安全回來了,我就可以放心睡覺。”說完,住持回過身,就離開了。
從此以後,小和尚再也沒有偷偷翻牆,而是更加努力地修煉。過了多年,他也成了一位造詣深厚的有道高僧。
設想我們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形,孩子一定會受到責罵甚至體罰,領導也可能會嚴厲地批評員工,而這位住持顯然采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他將對方的過錯完全隱忍到自己的內心,在對方完全認識到自己過錯的情況下,更多去顧及對方的情緒,最終選擇釋然,沒有給予任何的苛責,而是讓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次反思和改正。最終結果證明,這種方式遠比一場訓斥好得多。
嚴於待己,寬以待人,就會使自己的人際關係處理進入到一種圓通之中,對自己的嚴格,會形成群體中的榜樣,會獲得對方的認可和信任,自己各項工作的安排,在這份威信當中就會獲得更好執行;寬容對待他人,就可以給對方更多的反思與改正的空間,在一份包容之中,對方可以用更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自己所麵臨的工作,又因為這份信任,自己也可以獲取更為強大發展的動力。圓通之中,成就彼此,也成就自己管理的藝術。
管理工作,歸根到底是管人的工作,是否具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會決定我們管理工作的成敗。我們要尊重員工,放低自己的姿態,傾聽他人的聲音,戒除自己的浮躁之氣,對他人以寬容,更多借鑒禪理中包容與平等的理念,這樣,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處理中,才能更多融入圓通的內容,最終為我們開展管理工作也就建立起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