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舍與得的決策課:(3 / 3)

但對於冒險而言,采取這樣的方式,卻是在我們有充分準備之後的一種抉擇,是否安全,又會有什麼結果,還會遭遇什麼不測,當有所準備之後,才會踏上這冒險的旅程。即使意識中不能完全明確,但內心也有充分的準備。

風險對於管理而言,更是家常便飯。風險的背後總是暗藏機遇,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風險越大,收益也會越大,不存風險的經營行為,一般隻能獲取最為普通水平的利潤,要使企業經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就必然要有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如果做什麼事情都要跟在別人後麵,從不敢冒一次險,那這樣的人一般也不會取得什麼巨大的成就。

對於商業經營行為中的冒險行為,卻要考慮充分,對於得失,要有所考慮和準備,並有充分的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才可以承擔這份風險,並獲取這份果實。最終結果走向,在他們考慮之下,風險的可能也變成自己的一種掌控,得失也不會對自己形成牽絆,最終所獲取的就是自己所想要得到的。

在遙遠的高山上,有一條小的河流,它一直夢想尋找大海,流過了許多村莊,穿越許多森林,最後來到了一個沙漠麵前。

當小河決定越過這個沙漠時,發現它的河水消失在泥沙之中,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它有些灰心了。

“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永遠也到不了那個傳說中的大海。”小河在頹喪地自言自語。

這時,沙漠裏發出一個深沉的聲音:“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我的話,那麼你小河流也是可以的。”

小河有些不服氣:“那是微風可以飛過沙漠,我不會飛,你總在吸收我,我又怎麼跨越呢?”

沙漠嚴肅地說:“小河流,隻要你願意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微風就會帶著你飛過我,最終到達你的目的地。”

“放棄現在的樣子,消失在微風中?不!那不就等於自我毀滅嗎?”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這是它從未有過的經驗。

“微風可以攜帶著水汽,飄過沙漠,又以雨水的形式落下,形成河流,那樣你就可以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這是真的嗎?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小河流問。

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還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內在的本質從來都不會改變。”

最終,小河鼓起勇氣,投入到微風張開的雙臂中,在微風的帶領下,越過了沙漠,又變成雨水,融入了河水……

小河流一路前進,最後終於見到了它所向往的大海。

放棄自己的形態,無疑是對小河最巨大的考驗,但為了自己的目標,它還是決定這麼做。但這樣的冒險行為,也是有充分準備的,從沙漠那裏它已經對整個過程有所了解,並且微風也願意提供幫助,最終,小河拋棄了自己原先的概念,對自己進行最大的挑戰,最終得以越過沙漠,到達了它夢想中的大海,實現了自己所預期的目標。

管理之中的冒險,更需要我們有全麵的思謀與充分的考慮,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策略在每個關鍵環節產生最有效的作用。思謀讓我們尋找到工作的方法,探求到不同的方式,卻可以同樣實現自己的目標;思謀讓我們挑戰自己,隻有對自己的極限進行突破之後,從原先的認識中脫離出來,才可以對事物發展有更新的認識;在風險之中,思謀又可以讓我們規避掉不必要的損失,有所準備之後,就可以讓自己回避而不再遭遇其中。

19世紀中期,美國西部悄然興起淘金熱,成千上萬懷揣發財夢的人湧向那裏尋找金礦。

其中一個叫瓦浮基的十來歲的窮孩子,他非常窮,一路跟著大篷車,來到西部一個叫奧斯丁的地方。這兒有很多金礦,但氣候十分幹燥,水源奇缺。那些工人幹一天活,卻連口潤潤嘴唇的水都沒有。抱怨的聲音到處都是,有人甚至說願意用一枚金幣去換一口水喝,這給聰明的瓦浮基提了一個醒。

賣水給這些找金礦的人喝,也許會比找金子更容易賺錢。但要實施這個計劃卻要冒很大風險,因為他隻是一個孩子,並且要放棄挖金子的工作機會,但考慮之後,他最後還是決定去挖水井。

他買來鐵鍬,挖井打水,把水過濾,變成了清涼可口的飲用水,賣給了那些嗜水如命的找金礦的人。他成功了,在短短的時間裏,就賺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再後來,他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打拚,成了美國小有名氣的企業家。

瓦浮基是一個敢於冒險的孩子,在別人沒有這樣做之前,他並不知道這會是一條成功的道路,因為畢竟他因此失去了淘金掙錢的機會。而瓦浮基又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對自己的冒險行為有充分的考慮,並且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有勇無謀,和有謀無勇都不足以成就事業,隻有智勇雙全的人,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如果有,那這樣的成功也沒有意義。機遇不會常常光顧,它如同鳳毛麟角,在我們的意識中一閃而過,隻有那些敢於冒險,並且有充分考慮的人,才有可能獲取最終的勝利,而此時那些慢半拍的人,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為勝利而感受喜悅了。

目標追逐過程中有得有失,不必太看重

西方有句諺語,金錢就是上帝拋給人類的一條狗,它既可以逗人,也可以咬人。

在生活中,追求金錢是沒有錯的,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追求的動機,人們才會去不斷努力奮鬥,在自己獲取財富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創造財富。但如果對財富進行偏執的追逐,就會陷入一種錯誤之中,在財富麵前,迷失了心誌,盲目誇大財富的作用,陷入其中,不顧一切地去拚命“掠奪”財富,終日為錢所累,最終泯滅了自己的本性。

財富名利,是我們生活的根本,但是對待它們,我們又要有超脫的態度,人們追求名利,但卻不要成為它的奴隸,將所有得失看透,才能輕鬆掌握,不為名利所控,才能自如地將其收入自己囊中。禪理之中,多有追求“空”、“無”的境界,雖然並不符合我們的生活目標,但其思考與認識問題的角度,卻大多可以為我們所借鑒,用以指導生活,從而獲得更加自由而輕鬆的生活。

目標是管理工作的根本,正是因為有了目標的存在,企業才有得以依托的前提,正是因為有了目標,我們的管理決策才有了可行衡量的依據,企業的發展,工作的開展,都是以目標作為基本的執行與衡量的依據。

但企業在追逐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卻不能完全為其所控製,在決策的得失衡量中,以其為主要標準,但卻也不是絕對依據。我們要看到目標之後,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職責,看到目標設定時,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這些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所在,而具體的目標隻是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一個任務的過程。在必要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根據環境變化,對自己的目標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更改,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企業獲得活力。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它的意思是,蟬在一邊鳴叫,一邊喝著樹上的露水,不知道螳螂在蟬身後,它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要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它,黃雀正伸長脖子,想捉螳螂,卻不知大樹下有人正準備拿彈弓射它。比喻不能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的禍患。

如果隻是盯著眼前的目標,可能就會忽略掉身後的危險,自己隻是得意快要到口的食物,卻沒有發現自己也快成為他人的食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諺語雖然已為大家所熟悉,但卻依然有人樂此不疲地鑽入這個圈套,曆史之中,現實之中,總不會缺少設以利誘,而行陷害的故事。生活中,我們要能為目標而奮鬥和獲取,但在實現目標的同時,又不能忽略掉現實的變化,隻有這樣的思謀,這樣的準備,才可以安然獲取自己期望之所求,而同時不使自己陷入危險之中。決策之中,衡量於得失,卻以全備的考慮,超脫於得失來看待。

安妮已是一位中年婦女,正在紐約大學攻讀文學。她被介紹給一位職業作家,協助編輯一係列小故事。

安妮過去從來沒有編輯過小說,但有過紀錄片編輯助理的實踐經驗,作家感覺到她具有編輯的直覺。

在美國度過了15年,安妮遇到過不少坎坷,為了謀生,她常常被迫幹一些令人厭煩、工資又少的工作,她的態度中也滲透有對世界的怨恨和對人生的消極。

作家同意每一短篇小說付給安妮3000美元。跟作家在一塊兒工作編輯完一篇小說之後,安妮開始琢磨,也許她所獲得的酬勞太便宜了,為了多掙一些錢,她想改變這種狀況。

她向作家提出此事,她大聲爭辯道,他如何利用了她的廉價勞動力。最後作家同意了她的要求,並且每小時付給她250美元。安妮很高興,因為她每小時的工資從來沒有這麼高。

安妮開始編輯另一篇小說。她花在另一篇小說上的時間隻有10個小時,這樣算來每篇小說大約為2500美元,還不如原先的所得。

她又想與作家重新談判,她衝著作家嚷道,由於按時計算,工作場所已經失去了愛,她想重新得到那種愛,想恢複原來的安排。

作家回答她說:“我沒有失去那種愛,一直將它埋在心中。要是你失掉了,該由你把它找回來。更確切地講,整個事情並不是愛的問題,僅僅是為了錢,隻是因為你想得到更多的錢。你把錢攥得太緊,它就會從你的手心裏滑掉。”隨後,作家讓她離開了。

安妮顯然得不償失,本來的初衷是為了掙得更多的錢,卻因為太過計較一時的得失,而喪失了自己在職場之中的信任,翻來覆去之後,是自己失去了實現目標的可能。安妮的命運是不幸的,但關於這種命運的原因,卻可以追溯至她的性格,因為決策都是她做出的,路是她自己走出來的,如果她不能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人生和所追逐的目標的話,那麼相信她命運的軌跡,依然得不到任何改變。

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就是決策,而決策的根本是對企業目標的維護與促進,但是對目標的追逐,又不能形成對自己太多的限製,陷入其中,可能隻會顧及眼前的得失,而失去長遠的方向,環境發生變化時,自己也不能對目標進行及時調整。

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有著更為卓越的謀劃能力,他能認識到目標的重要,但又不能拘泥於此,這樣事業的發展才能順利,也才能以此證明自己卓越的能力。

舍棄“小我”,謀取彼此共贏

在戰爭年代,我們需要鬥爭,但在和平年代,我們卻需要協同。

生活之中,我們總習慣於比較,比較於彼此的高矮胖瘦,比較於你我的是非優劣,似乎隻有在比較之中,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才能獲得心性的一份滿足。但是,過分注重個人的比較,過分注重自己的得失,就會將自己與他人劃開一條界限,雙方都不肯越過,最終隻能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之中。

人是社會的人,彼此群體而居,自然有我們的共性所在,情感需要寄托,效率的提高也需要彼此的協作,若總是狹隘的自我考慮,恐怕會因此喪失很多生活中所應有的內容。宗教之中,總是有關於“小我”的突破,希望達到“大我”的境界,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從更為高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更為長遠的角度,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規劃,因為此種認識角度的變化,生活也因此變得海闊天空。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情形瞬息萬變,稍有差錯,就是勝負不同的結果。既是戰場,那也就有假想的敵人,而同類的競爭者,往往會被看做不共戴天的對象,彼此之間爭奪以客戶資源,霸占以市場份額,行以價格、廣告的攻勢,以求最終能夠成就自己的一番偉業。但今日社會情形之下,競爭是因效用而存在,彼此之間,卻更需要協作與互助,舍棄掉彼此間的惡性競爭,謀求雙方的共贏,以此作為自己對全局的認識,對合作精神的體現,並把它們作為自己製定決策的根本。

認識之中,我們必須舍棄原先的傳統局限,能夠從現實中認識到彼此的重要與相互的促進,隻有這樣,才能在行業環境取得拓展的情況下,為自身發展拓展有利的空間。

印度尼西亞著名華人銀行家李文正,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並能夠把一些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他認為,“生意,眼光要放遠,應爭千秋而不計較於一時”。如果“雙方為利而爭鬥,生意就不可能穩定”。在和其他企業談判時,他總是把“和為貴”的思想貫穿進來,主張不一定要分出勝敗,而應皆大歡喜。

他最先經營的一些進出口業務,就是和朋友合夥。1960年,先轉入銀行業,也是和幾位福建華商合資合營。1971年,他與弟弟李文光、李文明及華商郭萬安、朱南權、李振強等共同集資,組建了泛印度尼西亞銀行。

在經營過程中,與瑞士富士銀行、日本東京富士銀行、美國舊金山克羅克國際開發公司、澳大利亞商業銀行,組成國際金融合作有限公司,從事國際性的資金融通和企業投資開發等業務。正是憑借著有效合作,在短暫的5年內,便使泛印銀行成為印度尼西亞第一大私營銀行。

在商業活動中,競爭是自然法則,通過競爭,展現自身實力,擊敗對手,獨占市場,就能獲得最大的利潤。但是競爭並不是萬能的,有時雙方勢均力敵,又爭鬥不已,最終隻會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而如果雙方達成一定妥協,並能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優點,共同開發經營,這樣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最終雙方利益共沾,均能獲得皆大歡喜的結果。

李文正的“和為貴”思想和“雙勝共贏”思想是一種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卻又來源於傳統的經營理念。競爭與合作,它們適時而用,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雙贏不僅是一種現代理念,它更是現代智慧的一種結晶。它所需要的是對自身條件的客觀認識,是對雙方形勢的有利分析,對周圍環境作出客觀判斷之後,才采取的一種堅決的策略。在意識上,它超越了自我的狹隘,它又秉承了科學的內涵,在取舍之間作出最為高深、又最為有利的選擇。

阿曼是以色列到美國來的家族第一代成員。在美國南方待了一段時間之後,跟他的兩個弟弟伊曼紐爾和邁耶一起在亞拉巴馬的蒙哥利馬定居下來,經營一個雜貨店,當了老板。

該地本是一個產棉區,農民有棉花,卻沒有現金去購買日用雜貨,於是阿曼就同意用雜貨交換棉花。結果,這種方式使雙方都皆大歡喜,農民得到了需要的商品,他也賣掉了雜貨。

這種方式,乍一看與“現金第一”的經營原則相悖,但這卻是阿曼兄弟“一筆生意,兩頭贏利”的絕招體現。這種方式不僅吸引了更多顧客,擴大了銷售,並且阿曼兄弟無形中降低了棉花價格,提高日用品的價格,他們還利用自己進貨的渠道,把棉花也捎出去了,有效地利用了交通工具。

沒過多久,阿曼兄弟便由雜貨店小老板發展成經營大宗棉花生意的商人,棉花典當成了他們的主要業務。

顧客是企業最終的消費者,他們之間也有著最為激烈的競爭關係,但是對於這一關係,如果能以包容的態度來看待,雙方共贏的理念,也許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提供出最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顧客的需求,自己也能獲得最大的市場。

決策對於商業經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管理者開展工作的職責根本,決策的好壞,影響著企業的運營,也彰顯著管理者自身所擁有的知識與內涵。在考慮決策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有決斷的勇氣,分析當前形勢,能夠果斷做出退讓還是堅守的決定,同時還要有勇於冒險和對自我與目標進行超脫看待的眼光,而所有這些決策的根本,卻依賴於我們的謀劃,隻有最為縝密的思考與最為全麵的考慮,才能支持最為有效的決策,這些決策指導我們的行為,也會產生出最高的效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