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舍與得的授權課:(2 / 3)

領導不是大權在握,

分權是管理最有威力的武器

在我們普通人的意識當中,一般會認為,領導就應該是高高在上,與他的地位相襯托,就是他手中的權力,如果他沒有了權力,那麼他的權威可能就會被削弱。正是因為這樣的認識,人們總是謹慎地守候每個人手中的權力,不允許別人有任何靠近的機會。但現實生活恰恰相反,或者說,時代的改變已經需要我們對管理工作進行全新的審視和看待,世界多變,在變幻之中,一個管理者背後所承擔的內容,更多是一份職責,同時也需要效率來對管理工作進行考核和評定,對於這些,已不是傳統的權威守護能夠完成,這就需要我們從傳統的認識中走出,去全新看待一個管理者所應承擔的職責,和他們手中所擁有的權力。

一個傳統的管理者總是習慣大包大攬,這樣的結果往往吃力不討好,不但影響工作效率,還會激起下屬的不滿。聰明的管理者,不會把著權力不放,而是把它們充分下放,讓下屬發揮自己的作用,去促進全盤工作的開展。最為優秀的管理者,會將最適當的工作找到最恰當的授權人選,他能分清楚一份工作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份工作的完成又會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他也明白每個下屬的性格特點和能力水平,並且能從發展的角度看待一個人。在工作之中,他會靈活地因事設職,因人設職,尋找到最適合工作的人選,匹配到最適合員工的工作。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管理界存在一種共識,領導者就是從高層向低層發出便函,舉辦高層會議,一句話,管理就是監督部下正常工作。

1981年,傑克·韋爾奇出任通用電氣公司總裁。他對這種觀念深惡痛絕,上任伊始,就開始駁斥這種傳統觀點。他認為認可這種理念的經理都是些官僚主義者,是曆史遺老,他們並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節奏。他認為,過多的管理促成了懈怠、拖拉的官僚習氣,會把一家朝氣蓬勃的公司給弄得死氣沉沉。在他看來,企業的經理們管理得越少,就越能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韋爾奇想要從自己的字典裏淘汰“經理”一詞,在於它意味著“控製而不是幫助,複雜化而不是簡單,其行為更像專製者而不是加速器”。

但是,韋爾奇對“領導者”的提法卻較為認可。領導是那些可以清楚告訴下屬如何做得更好,並且能夠描繪出遠景構想來激發員工更加努力的人。他們與員工談話和交流,使員工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又為自己尋找可以實現目標的途徑,最終要靠員工的努力,才能實現最終目標。

通用照明事業部的負責人戴維·卡爾霍恩,接受了韋爾奇關於領導區別於管理的觀點。卡爾霍恩解釋說:“我們每個人都隻有一定量的個人能力。如果我用一半能力來記住各類想法和瑣事,就幾乎沒有什麼精力去尋求變革和推進事業發展了。”在卡爾霍恩的管理工作中,他發現,太多陳舊的管理風格充斥於工業活動中,同樣也充斥於通用事業部中。他說:“我們需要去除那些自以為是的家夥們頭腦中的不信任感,一旦他那樣做了,就能夠鼓勵員工們走出他們的世界,不受設立的界限束縛,世界被打開,走出封閉的盒子,走到更大的世界中去,擁有更多的玩具,並因此感到更加興趣盎然——這就是它的全部意義。”

時代發生改變,能產生傳統與現代的區分,作為管理文化也就呈現出不同,傳統的管理方式有它合理的地方,但受製於時代,卻必須進行適當調整,才能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韋爾奇的觀點,正是這一個現象的表現,他所說的經理的概念,正是傳統權威的理念,經理所履行的職責,隻是權力的一種守護,韋爾奇關於領導人的概念,則是當代管理思想的陳述,管理者,應當給予手下人權力和空間,並進行充分的指導,才是自身職責最好的完善,實踐也正證明,在韋爾奇所領導下的通用,也產生出讓一個時代感到驕傲的工作效率。

認識到授權的作用,樹立起授權的理念之後,還需要對授權工作的細節和考核有所準備,

並不是把工作教給下屬,就萬事大吉了,應該挑選最適合的人選去完成這些工作,同時還要教給它們工作的方法。最後,自己還要履行監督和懲罰的權力,避免出現漏洞,從全局角度對整個工作進行考慮設定,這樣才能使工作完善,使授權完整。

有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一場座談會上,和大家分享他的成功經驗。

有位聽眾舉手問道:“你事業上取得這麼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做好事業最重要的是什麼?”

企業家沒有說話,他站起來,走到黑板前畫了一個圈,隻是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然後回到原來的位置,仍沒有說話。

台下聽眾紛紛開始議論,“怎麼沒有畫完?”“是什麼意思?”有人說這是一個零,有人說是未完成的事業,有人說是光圈,等等。

但是,企業家隻是靜靜地坐在位置上,微笑著聽這些人的發言,並沒有做出任何答複。

這時,有人站起來說:“請你給我們講解一下好嗎?”

“在我看來,這隻是一個未畫完的句號。你們問我如何取得成功,其實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圓滿,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企業家認真地說。

企業家的職責,在於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的事業的成敗,事業規模的大小,是對一個企業家能力最好的評價,而任何一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必須要依靠團隊的力量,組建自己的團隊,確立團隊成員最適合的位置,發揮他們最大的效用,才是每個管理者所應履行的最重要的職責。可以說,如何讓別人給自己做事情,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

管理者的職責在於自己事業的開展,對於這一目標的實現,分權是其中最為有效的一種武器。通過有效利用分權,可以使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決策更加明智,也會有更好的執行,員工能夠參與決策也會富有更多的激情與創造力,而最終在分權的有效作用下,管理呈現的是如此一個活躍而有效開展的局麵。

授權是對下屬的信任和鼓勵

信任是一個最有效的催化劑,它可以在寄托者和被寄托人之間建起一座最穩固的橋梁,在這座橋梁上,情感得以傳遞,心性得以寄托,事情也得以順利發展。若被人所信任,自然是對自身的一份認可,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回報這份信任,是一份努力與感激;若不能被人所信任,整日隻是在巧言令色間敷衍,或是限製於各種規則角色之間,那恐怕自己最終也會失去生命的激情與生活的活力。

授權正是對下屬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授權不僅不會削弱手中的權力,還會因為這份對員工的鼓勵,換得一份信賴與拚搏,員工因為自己身上的這份職責,要對自己進行全新審視,要全力以赴幹好這份工作才能不辜負這份信任。作為一名領導者,一定不要吝嗇於自己手中的權力把持,有時舍棄一份封閉,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員工之後,最終所換回的,是團隊內部獲得空前的活力。如果我們發現了這個秘訣,我們更應該尋找更多的方法,去尋求授權的契機,以能激發我們員工的熱情,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韓國有一家衛生材料廠,從1983年開始,實行了獨特的“一日廠長”管理製度,即讓職工輪流當廠長進行廠務管理。

製度規定每周星期一,挑選一名員工做為期一天的廠長,並且每周輪換。

“一日廠長”上任後,需要巡視各部門、車間工作情況,聽取各車間、各部門主管的簡單彙報,了解工廠運營情況,並將相關的信息記錄在工作日記上,以供下一個“廠長”閱讀、參考。

“一日廠長”有公文批閱權。在星期一,報廠長的所有公文都要先經“一日廠長”批閱簽名,廠長如果要更改意見,必須征求“一日廠長”的意見,才能最後裁決。

“一日廠長”還有對工廠管理、工人提出批評的權力,要詳細地記入工作日記中,以便傳閱。各主管必須聽取“廠長”意見,尋求工作改進。

最後,“一日廠長”還要根據自己的心得,寫出報告,在幹部會議上宣讀,方能結束。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做過“一日廠長”的已有40人,占全廠職工的10%,有一個明顯的效果,幹過“廠長”的職工,對工廠的向心力得到明顯提高,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工作,並且他們對於工廠工作有了更加負責任的態度。

一位年僅22歲的年輕工人,當了“一日廠長”後,自信地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當‘一日廠長’,一定比上次幹得更出色。”

隨著“一日廠長”製的推行,該廠管理成效顯著,企業的凝聚力也大為增強,並獲得了韓國勞動部授予的“傑出勞資關係示範工廠”稱號。

通過“一日廠長”製度,員工更能理解各種決策的用意,體諒領導的辛苦,看到公司業務開展是如何相互銜接的,同時也能看出自己工作在其中所處的位置;通過“一日廠長”製度,也是對員工個人的一種鼓勵和促進,他們經曆領導的崗位,感受到領導的尊嚴,也認識到領導所承擔的職責,他會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自己,並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與未來。

一日廠長製度,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授權體驗,它沒有把權限下發給具體的員工,而是以輪流體驗的方式,讓員工感受到管理者的位置和作用。通過這樣的授權,對員工進行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人人都可以做領導,通過這樣的方式,也產生領導與員工之間的交流,員工能體諒領導的辛苦,也因此被韓國勞動部授予“傑出勞資關係示範工廠”稱號。

戰國時期,各國爭戰不斷。魏國國君魏文侯決定派大臣樂羊率軍攻打中山國。

朝中大臣爭議不絕,因為中山國重臣樂舒恰是樂羊的兒子。大家都認為樂羊雖善於布兵打仗,但這次對陣兒子,恐怕樂羊就不會全心全意效忠了。

盡管朝中爭議不斷,但魏文侯並未改變主意,依然派樂羊帶兵出征。

抵達中山國後,樂羊決定用圍而不攻的戰略,幾個月過去,樂羊未動過一兵一卒。

朝中爭議愈加激烈,大臣紛紛上奏,奏章像雪片似的飛到魏文侯手中,紛紛指責樂羊在故意拖延時間。

看到奏章,魏文侯隻是一笑置之,反而派遣專使帶著酒食、禮品去慰問樂羊,犒勞軍隊,大振軍心。

這樣一來,朝中的流言愈演愈烈了,魏文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給樂羊建造了一座宮殿。

最後,樂羊攻克了中山國,得勝回朝後,魏文侯為他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慶功酒。宴罷,魏文侯賞給樂羊一個密封的箱子。

回到家,打開一看,魏文侯賞賜的不是金銀珠寶,不是文墨字畫,而是滿滿一箱彈劾他的奏章。

樂羊這時才明白,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支持,不是超乎尋常的信任,不要說攻打中山國的任務能完成,恐怕自己連性命也很難保全了。

如果不是魏文侯對樂羊的絕對信任,如果不是對眾大臣的質疑加以拒絕,如果不是在戰爭出現僵持的時候,自己卻親臨戰場,犒勞士兵,那最終的結果可能就不能想象。可能會輕易更換戰爭的主帥,加以治罪懲罰,追問各個策略的原因,毫不掩飾自己的懷疑,在這樣的懷疑之中,樂羊也不會發揮出自己充分的效用,國家也不會取得戰爭的勝利。正是這份嚴峻的形勢,才考驗出了君主對臣下的這份信任,正是這份飽含信任的授權,才激發下屬取得了最好的成績。

在每位員工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把渴望被激情燃燒的生命之火,而飽含信任的授權,就是點燃這個火把的導引。員工激情一旦被點燃,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推動著員工不斷努力、奮進,並忠心不渝地獻身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在管理的授權過程中,一定要更多看到信任對下屬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如果決定進行授權,經過考核,認為對方是合適的授權人選,那就寄托對方信任,讓他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都能做出失敗後依然信任的準備。千萬不能進行過多質疑,橫加幹涉,最終使原本應該有效的授權行為,因此失去應有的作用。

謹慎而放不如不放,授權就應徹底

懷疑似乎是人的一種天性,人們總習慣懷疑事情會有什麼不好的發展,人們總懷疑對方是否會有背叛的舉動,懷疑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今日社會中,普遍相信人心叵測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中國人的傳統性格中,似乎有著更多懷疑的成分,人際關係複雜,社會江湖險惡,必須有一個謹慎而防備的心理,才能使我們“小心駛得萬年船”。但中國文化在發生轉變,逐漸在從一種封閉的狀態中走出,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麵對這個世界,並把自己融入其中,對於懷疑,我們也要嚐試著改變認識與態度。

在授權的過程中,產生懷疑是必然,我們所選擇的授權人選,是否有能力去承擔這份工作,對於有能力的人,他又是否會產生道德的背叛?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得我們在授權的過程,即使認識到授權的重要,但卻不能充分發揮授權所應有的作用。

如果經過考核,決定授權下屬,就應當給對方充分的信任與施展拳腳的空間,如果隻是給予責任,卻不給予權力,那隻能說是一個不充分的授權,也就不會起到授權所應有的作用。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弟子子齊,奉魯國君主之命要到父去做地方官。

子齊擔心魯君聽信小人讒言,從上麵幹預,臨行前,主動要求魯君身邊的兩個近臣隨同前往。

到任後,子齊命近臣寫報告,自己卻在旁不時去搖動兩人胳膊,使字體扭曲不工。於是,子齊就對他們發火。兩人請求離開,回去後,向魯君抱怨無法做事。魯君問為什麼,兩人回答“我們寫字,子齊卻從旁邊搖擺胳膊,字寫壞了,他大發雷霆,這樣沒法幹,隻好回來”。

魯君聽後笑道:“這是子齊勸誡我不要擾亂他的工作。”

於是,魯君就派人到父傳達旨意:從今以後,凡是有利於父的事,子齊自己裁決,五年後,再向我報告。子齊鄭重受命,盡心竭力,父得到良好治理。這就是著名的“掣肘”典故。後來,孔子讚許道:“此魯君之賢也。”

相同的事情,還有齊桓公的“凡事問管仲”。

一次,晉國派使者晉見齊桓公,負責接待的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接待禮儀。

齊桓公隻一句:“問管仲。”

接著,又一位官員請示政務,他還是:“問管仲。”

在一旁站立的人看到這種情形,笑著說:“凡事都問管仲,看來,當君主也蠻輕鬆。”

齊桓公說:“像你這樣的小人物懂什麼?當君主的就是網羅人才,有了人才,就要使用他們,凡事都由君主去做,一則做不得,再來就糟蹋了這些人才了。”

齊桓公接著說:“管仲是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給他,齊國就有所托付,我不會隨便插手。”

網羅人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找到真正的人才並不容易,有賢良而忠誠的人輔佐,國家事業都會興旺,身為領導者,不要隨便幹預,要放手讓人才有發揮自己才幹的空間。正是魯君的大度,才為子齊施展拳腳創造了條件,正是因為齊桓公賢明,才可借助管仲輔佐,為齊國國力上升奠定了根基。無論是魯君,還是齊桓公,他們的話都很值得細細品味。

許多領導對員工就像對待子女的父母一樣,總是左叮嚀,右囑咐,生怕出現一點小差錯,這樣不利於員工成長,更不利於其工作能力提高,隻有在大風浪中摔打一番,才會有所成長和成熟。

一位美國化妝品公司的中國區經理,被調回美國本部工作。但他對美國本部的情況並不很了解。

一天,在視察化妝車間時,他發現一個口紅調色師剛剛調出的顏色不好看。

於是,這位經理走過去對調色師說:“這口紅顏色不好看,你為什麼不換一種顏色?我感覺這種顏色不是太潮流。”

這位美國調色師聽完後,立即站起身直視他,說道:“經理先生,這個顏色還沒有完全定案,定案以後我會拿給你看,現在隻是先上了一個底色。”

這位經理點點頭,準備離開。

“還有,經理。”調色師接著說道,“我是專業調色師,已經工作很多年了,如果你覺得你調得比較好,下次可以由你來調。”

調色師繼續說:“這個口紅是給女人擦的,你是個男人,如果你喜歡,別的女人不喜歡,這產品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