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 第五章 保障效率,才能保障執行(2 / 3)

田興和李為民兩人都是剛剛畢業於某名牌大學的學生,他們進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兩個人都是從基層開始做起,兩個年輕人都想做出點成績,因此都鉚足了勁兒,不過兩個人還是有些不同的。田興的工作按部就班,從不多動腦子,隻是一味地埋頭苦幹,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起早貪黑,好像總有忙不完的事,周末還常常自動留下來加班,但遺憾的是工作業績平平。比如說,領導要一份報表,為了一個次品率,他就要跑三次車間,用半天工夫,最後得出的結果還隻能說是“接近”而不是“準確”。

李為民則不同,他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從不墨守成規。他總是喜歡“偷懶”,能一次幹完的事情絕不用兩次,別人兩小時完成的任務,他就要想辦法爭取一個小時完成,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做事習慣“ONE TAKE”,從來都是一次解決,不喜歡寄希望於下一次。就這樣,領導交給他的任務,他每次都能幹淨利落地完成。

一年後,李為民被委以重任,成為公司裏的骨幹人員,而田興隻獲得象征性的加薪。

人們習慣認為“老黃牛”式的員工就是好員工。確實,同樣的工作方式,一定是勤奮肯幹的員工做出的成績更多,但是有些人往往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而一味埋頭苦幹。事實上,“努力”工作的人並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績,也不一定會受到上司的賞識。工作成績長,不代表業績突出,付出的勞動多,收獲卻不一定多。我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障效率,保障工作業績。

成功沒有下一次機會,很多時候,機遇隻有一次,第一次沒有把事情做好,就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彌補了。如果第一次失敗了,下一次也不見得就能做好。工作中,對自己一定要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要求自己一次性地解決,第一次就做對,不要寄希望下一次,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獲得機遇。

行動要趁熱打鐵

《左傳·莊公十年》中有這樣一段話:“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是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咬緊牙關幹到底,就容易出成績。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就逐漸衰退而盡了。

在工作中,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執行力,就要學會“趁熱打鐵”,趁著自己的理想還未消逝,趁著自己的熱血還未冷卻,趁著還未遇到不可戰勝的障礙,趁著良好的開端,趁著昂揚的鬥誌,趁熱打鐵,工作就能勢如破竹,取得理想的戰果。

工作就像是登山,我們體力旺盛的時候步伐是輕快的,心情是愉悅的,等到半山腰的時候我們體力下降,自然就動力不足了。這時,我們最好能夠一鼓作氣地登上山頂,就算休息,也要在風景最美的頂峰休息。如果不能趁熱打鐵,而是在半路上停下來,就會越休息就越覺得疲勞,越沒有動力,那麼我們登上山頂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體力了。趁熱打鐵的行動往往事半功倍,因為“慣性”也是一種助力。

雅典城有一位英俊瀟灑的哲學家,他風度翩翩,眼神憂鬱而微笑迷人,天生有一種吸引異性的氣質,為眾多的女人所仰慕。放在今天,絕對是一位“偶像”派的明星人物。

一天,一位美麗優雅、聰明賢惠的女子從其他城邦風塵仆仆地慕名而來,這名女子見了哲學家以後羞澀地對他說:“你就像天空中的星星那麼耀眼,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盡管哲學家對她也是一見傾心,但哲學家的工作是思考,所以,不顧對方幽怨熱切的眼神,他告訴那位美麗的女子,自己仍然需要考慮考慮。

女子依依不舍地走了,哲學家按捺住內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的愛情,開始用他理性得像石頭一樣的大腦思考,將結婚的得失、好壞分別考量了起來。他發現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難題,他力求把這問題搞清楚,這樣日子就一天天過去了。

哲學家最終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不結婚的處境自己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怎樣的情況,自己還不知道。經過痛苦的掙紮,他決定選擇那位女子為妻,體驗一下結婚的感覺。他下定決心,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之後,他心中宛若放下了一塊大石,當天夜裏,終於睡了一個安穩覺。

第二天一早,哲學家懷著愉快的心情趕了一天的路來到了女子的家中,對女子的父親說:“您的女兒呢?我已決定娶她為妻了!”臉上帶著誠摯的、迷人的微笑。

誰知這位父親很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我女兒十年前已經出嫁,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生活得很幸福!”

哲學家聽了,悔恨萬分,當時為什麼不趁熱打鐵,娶了這位女子呢?於是,他懊惱地回到家中,整日鬱鬱寡歡,不久就去世了。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當你心中沸騰如火時,千萬不要讓猶疑的冰水熄滅了它,隻管放手讓它去燃燒。”

成功者比起平庸者,往往並不是出色很多,他們靈感的火花初現的時候,也不見得就比別人的耀眼、光明。但是,他們心中的激情化作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燃燒起來了。而很多人,往往在那一瞬熱血沸騰,之後就歸於冷寂,又過起了日複一日平淡如水的日子。靈感往往轉瞬即逝,所以應該及時抓住,要趁熱打鐵,立即行動。

在平時的工作中亦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手頭的工作正在進行,我們會不理智地中止它,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事務上。等到我們再回過頭來處理這件工作時,恐怕又得從頭開始,或者已經不能保持原有的激情和動力了,這就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唐朝的天才詩人李賀,素有鬼才之稱,他才華橫溢,詩風追求怪奇,主觀想象極為豐富,後人因而稱為“長吉師心,故而作怪”。

與李賀一起交遊的人,以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這些人最為密切,李賀每天早上出去與他們一同出遊,每次出去,總要背一布袋,如果騎驢外出,則總在驢屁股上掛一個“詩布袋”。這個布袋是幹什麼用的呢?在行走過程中,如果突然靈感來臨,偶得詩句,便立即寫下,放在布袋裏。晚上回家後,李賀就會讓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鋪好紙,把那些詩稿補成完整的詩,再投入其他袋子,隻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喪的日子,他全都這樣做。也就是說,這是他一貫的工作方式。

李賀常常獨自騎驢來往於京城長安和洛陽之間,所到之處有時寫了作品,也隨意丟棄,所以保存下來的李賀的詩作數量不多。雖然不多,但多有佳句,這得益於他一有靈感馬上記錄,趁熱打鐵的做法。

有一種沉重的飛輪,要使靜止狀態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必須用力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次轉動都會使飛輪速度變快。當速度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慣性和衝力就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無須再費多大的力氣,飛輪就會快速不停地轉動了。

當一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就要趁熱打鐵,把工作持續下去,這樣就可以借助“慣性”的力量,工作就能水到渠成地獲得良好的效果。利用“慣性”,我們在工作中可以省時省力,盡量不要在做著一項工作時停頓下來去開始另外的工作,這份工作沒做完又被第三件事情牽扯了精力,如果是那樣,很容易使工作前期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打水漂。

打鐵要趁熱,這是個時機問題,也是個效率問題,工作中,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激情和動力也有高峰低穀,我們要把工作當做一場戰爭,隻要戰爭開始了,就要一鼓作氣,爭取勝利,而不要還沒等到戰爭結束,就發動另一場戰爭,兩線作戰是軍事上的大忌,也是工作中的大忌。

心無旁騖才能打造高效

一隻猴子長年累月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上觀看樹下的兩位仙人下圍棋,學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藝。後來,這隻猴子下山找人挑戰,結果每一個人都不是它的對手。國王知道後很生氣,全國這麼多圍棋高手竟然敗給了一隻猴子,於是就召集群臣商量對付猴子的策略。其中一個大臣自告奮勇要求與猴子對弈。國王問他:“你有把握嗎?”大臣回答:“隻要您答應我比賽時在桌子上放一盤水蜜桃,我就一定能戰勝它。”比賽開始了,猴子總是盯著那一盤鮮羨誘人的水蜜挑,不停地流著哈喇子,結果大臣贏得了比賽。

從猴子失敗的原因來分析:猴子敗給這位大臣,不是它的實力不如以前,而是因為在下棋時經不住鮮美的水蜜桃的誘惑,不能心無旁騖,不能專心致誌地把精力集中到棋局上,從而導致了失敗。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專注使人高效。

有一位成功人士應邀給本行業中的年輕人講一講成功的經驗。這位成功人士是一位六旬開外的老人,頭發已經斑白,他要求會議的主辦方在大講台上支起了一個支架,用鐵鏈吊起了一個巨大的鐵球,主辦方雖然不明白用處,但還是按照他的要求做好了準備。

演講開始以後,人們對這位成功的老人報以熱烈的掌聲,同時好奇地看著講台中央那個不知用途的大鐵球,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一位工作人員,拿來了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

這位老人請觀眾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一個年輕人自告奮勇上台,他拿起鐵錘,用力向那個鐵球砸去,但是幾錘下去之後,那鐵球仿佛是生了根一動不動。很快他就氣喘籲籲,又有一個小夥子上來,接過大鐵錘把鐵球打得叮當亂響,可是鐵球仍舊紋絲不動。台下逐漸平靜了,觀眾都認為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什麼神奇的舉動了。

老人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對著鐵球“咚”地敲了一下,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就這樣持續著,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鐵球仍然不動,人們開始議論起來,老人好像忘記了周圍的環境,他仿佛根本沒有聽見人們的喊叫一樣,仍然在專注地敲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