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優秀的員工是“責任”煉成的(3 / 3)

成功地做成了幾個案例後,阿鵬成了那些部門不可或缺的利益同盟軍,很快就在核心業務部門得到了認可,而他自己,再也沒有了人在圈外的感覺。

認可工作、認可自己、認可同事,就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就能為我們帶來很多優勢,比如人脈、金錢,等等。人的一生需要的就是認可和肯定,這樣,我們的自信心才會提升,我們對工作的責任感才會加強,想要取得成功,認可是不可或缺的。

認同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我們渴望被認同,而工作也希望得到我們的認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讓這種感覺加強,才更需要讓自己努力去做,但是很多時候隻是停留在心理幻想階段,卻很少有人積極地去做。職場是我們每天要麵對的工作場所。雖然沒有硝煙,但是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卻不可避免,越是如此,我們就越應該小心謹慎,要認真對待工作,對工作負責。

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工作會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但是越如此,就越需要我們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工作就是一種責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責任,既然選擇了,我們就應該認真努力地去做。未來就在腳下,怎麼走還要看我們自己,做好自己、做好工作,你才能成為職場中的強者。

林則徐曾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管我們在做什麼,我們都要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工作就是我們麵前的責任,認可工作,我們才能全心全意去工作,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職場中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專注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

很多成功者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對這件事著迷了,他們對待一件事情專注的程度已經達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而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取得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功。

著名影星周星馳曾經說過:“我相信要做好一件事情,專注和投入是首要條件。就像我,我喜歡演戲,我就全力投入,我相信窮盡我一生的精力和時間,一定可以把演戲這事做好。”周星馳由一個演員發展到導演和製片人,就是一個在崗位上創業的過程。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後建立了自己的事業。

2009年,林芳在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不久,就留校任教了。念書時,她沒有對職業生涯做過多考慮,但她憑著對校園生活的熟悉而慣性地認為自己應該喜歡教學,覺得教師這一職業也許會很適合自己。

實則不然。林芳沒有想到,教師這一職業包含著很大一部分理論研究工作,而她在這方麵並不擅長。“我就像方頭釘碰到圓口孔。”她說。教了3年書,林芳最後承認自己並不適合做教師這份工作。

隨後,她把工作中自己喜歡及厭惡的因素思考了一番:她尤其喜歡跟人打交道,於是,她決定在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尋覓職位。經過一年學習,加上花費一些時間提供免費谘詢,她得到了一個初級人力資源管理的職位。6個月後,部門經理離職,她接替經理職位,並一路升遷。

在古希臘帕爾索山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專一,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記得和朋友說起“專一”這兩個字的意思,朋友說:“專一不是一生隻喜歡一個人,而是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一心一意。”對工作專注也是如此,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哪怕是再小的工作,我們也要盡全力把它做好。

其實,對工作的專注度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好的工作態度可以把一個人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如果想要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就應該學會靜下心來,讓自己身體裏的每一個細胞都為工作而服務。

專注的力量是巨大的,專注的效果往往又是出乎人們預料的。高度專注的工作態度會讓我們將工作做得更好,高度專注的工作習慣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工作中的樂趣。良好的心態和專注的工作態度會讓我們熱愛自己的崗位,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每個人都對戴爾電腦不陌生,而其創始人邁克爾·戴爾的事跡更被譽為“商業典範”。可以說,正是憑借著他對工作的專注,才讓戴爾成為了世界500強公司首腦中最年輕的一個。

戴爾年輕時,在奧斯汀市的德克薩斯大學讀書。像大多數學生那樣,他需要自己想辦法賺零用錢。那時候,大學裏人人都談論個人電腦,但凡所有的人都想買一台,但由於售價太高,許多人買不起。

聽著同學們的談話,戴爾不由心想:其實電腦經銷商的經營成本並不高,為什麼要讓他們賺那麼厚的利潤?為什麼不由製造商直接賣給用戶呢?

於是,戴爾開始對電腦市場進行考察。考察之後他發現:IBM是當時個人電腦品牌的龍頭老大,可以說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正因為如此,IBM公司規定經銷商每月必須銷售一定數額的個人電腦,而多數經銷商都無法把貨全部賣掉。他知道,如果存貨積壓太多,經銷商會損失很大。

明白了這個規則,戴爾開始了自己的行動,他按成本價購得經銷商的存貨,然後在宿舍裏加裝配件、改進性能。頓時,這些經過改良的電腦十分受歡迎,很多同學都來找他。

戴爾見到市場需求量巨大,於是在當地刊登廣告,以八五折的零售價推出他那些改裝過的電腦。不久,許多商業機構、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成了他的顧客。

盡管戴爾的生意越做越火,可是這卻讓他的父母很反感。有一次戴爾放假回家,他的父母表示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想創業,等你獲得學位之後再說吧。”父親勸他說。

麵對父親,戴爾也不好說什麼,於是隻好暫且答應了下來。可是一回到奧斯汀,他就覺得如果聽父親的話,就是在放棄一個一生難遇的機會。

“我認為我決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一個月後,他又開始銷售電腦,每月賺5萬多美元。看到了如此巨大的財富,戴爾第一時間向父母坦白:“我決定退學,自己開辦公司。”

“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父親問道。

戴爾回答:“和IBM公司競爭。”

戴爾的話,讓父母非常吃驚,一致認為他太好高騖遠了。但無論他們怎樣勸說,戴爾始終堅持己見。終於,他們達成了協議:他可以在暑假時期試辦一家電腦公司,如果辦得不成功,到9月他就要回學校去讀書。

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後,當時隻有19歲的戴爾開始在電腦市場大展拳腳。他回奧斯汀後,拿出全部積蓄創辦戴爾電腦公司。他以每月續約一次的方式租了一個隻有一間房的辦事處,雇用了第一位雇員——一名28歲的經理,負責處理財務和行政工作。在廣告方麵,他在一隻空盒子底上畫了戴爾電腦公司第一個廣告的草圖,朋友按草圖重繪後拿到報館去刊登。

結果,戴爾公司第一個月營業額便達到18萬美元,第二個月為26.5萬美元,不到一年,他便每月售出個人電腦1000台。積極推行直銷、按客戶的要求裝配電腦、提供退貨還錢以及對失靈電腦“保證次日登門修理”的服務舉措,為戴爾公司贏得了的廣闊的市場。

戴爾對工作的專注,讓戴爾在其他電腦廠商崛起前就奠定了品牌效應,進而使自己成功躋身到“全球首富圈”。如果他沒有對工作的專注,又怎麼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從事電腦行業呢?戴爾對工作有著無休止的熱情,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知道自己會取得成功,正因為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對工作的專注度,戴爾才會一次次地取得成功。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用心去做,在工作中學會專注地做事,以一種敬業的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無論是大的方向還是小的細節,都要給予同樣的重視,爭取把自己培養成一個適合崗位的人。就算是1%的事情,也要投入100%的專注,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的工作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果你不甘於在崗位上平庸,那你就要時刻鞭策自己:“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絲不苟。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為世界上散漫粗心的人總是大多數,那些專心致誌的人總是供不應求。”

在一個企業裏,如果我們真正專心地工作了,工作的成果能夠體現出來,無論這個成果是大是小,是簡單而重複地製造,還是高新技術的創新,老板都不會對這些成果視而不見的,久而久之,你專注工作的態度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得到老板更多的肯定和信任,隨之而來的是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

即使在一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崗位上,對工作高度關注的態度同樣會讓你成為這個工作崗位的能手,長此以往,甚至會讓你成為不可替代的員工,當你成為不可替代的員工的時候,說明你的工作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你所在的工作崗位已經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了。

在主動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時,良好的心態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知道自己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上的報酬,而是為了使自己更長久地發展。

高度的專注並不意味著辛苦和乏味,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樂趣,當我們專注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尤其是工作的內容是我們的興趣所在時,我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癡迷於工作,這時所有的困難都會變得輕鬆起來,因為工作已經成為一種快樂和享受。而工作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開心的時刻,專注的態度可以讓我們享受工作。

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被熱情包裹,而正是這樣的力量,會讓我們的職場生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

工作不要“差不多”,要“完美”

我們總會麵臨選擇,總會遇到舉棋不定的時候,但是工作中,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優秀員工總是在心裏暗暗告訴自己,工作中,沒有差不多,要做就做到完美。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夢想而奮鬥。”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應該盡全力去做好,不然,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份工作?工作就是要精益求精、反複雕琢,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錯誤,把工作做好,我們才能在這種嚴格的要求中取得新的進步。

本田轎車進入中國後,開始是與廣州某汽車企業合作,當時生產汽車的方式是將原裝的零部件運送到廣州,然後在本地進行組裝和調試,出場後直接進入國內市場銷售,或者從中國部分出口。

問題就出現在組裝上麵,當第一批轎車下線以後,本來可以達到時速180公裏的轎車,沒想到剛跑到時速140公裏時就開始劇烈地抖動,給人的感覺就是馬上就要散架了。這樣的問題簡直太嚴重了,中方公司一看嚇壞了,趕緊給日方公司發傳真,不僅說明了情況,而且很嚴肅地通知對方,車的質量不過關。

日方公司馬上派了一個工程師和5個組裝工過來,為了驗證一下零部件的質量問題,他們親自在中方的庫房裏組裝好一部車,然後開出來進行了全麵的測試,結果,所有指標都達到了標準。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同樣的東西裝出來會不一樣呢。原來問題出在螺絲的安裝上麵。原來螺絲的包裝袋上麵都有詳細的使用說明,安裝時要擰38圈半。而安裝工人沒有注意到那些日文說明,而是按照自己的經驗,擰上去差不多就行了。在上螺絲的時候沒有看說明,拿過來就擰,擰不動了就不擰了。檢查那些安裝好的螺絲發現,有的少擰了一圈,有的少擰了半圈,合格的螺絲幾乎沒有。

日方派來的組裝工都是嚴格按照各項組裝說明操作的,車的設計水平完全體現了出來,質量自然就大不一樣了。

兩個公司的工人表現出兩種工作態度,一個是“差不多”,一個是要“完美”,雖然勞動的強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勞動成果卻大不一樣,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德國人是出了名的精益求精,這也是為什麼德國人製造精密儀器的技術領先全球。在牆上釘一幅畫,德國人通常會拿尺子量,以確定釘子的具體位置。但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裏,用尺子量顯然是個笨辦法,僅僅用目測就可以差不多弄好,為什麼還要用尺子呢?

這種思想出現在實際工作中,就表現為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對一些深入的問題懶得思考,對隱患不去避免,總覺得問題“差不多”解決了就行,就算能夠做得更好也不會去做。

日本企業的嚴格是有名的,日本轎車更是以設計精確而著稱。日本的轎車進入中國以後,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逐漸由整車進口發展到合作生產。就在這個過程中,兩國的汽車企業經過了一段技術上的磨合,而這種磨合就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了差距。

很多職場新人工作的時候,總是認為把工作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實際上,把工作做得差不多還遠遠不夠。如果想讓自己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盡量把工作做得完美。

完美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絕對的完美不存在,但是相對的完美是我們能夠達到的。每一次進步,相對進步之前就是完美的,之前的水平成為了“差不多”;每一次改正,相對改正前就是完美的,之前的錯誤就是“差不多”。追求完美實際上就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

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總是不斷地修改自己的作品,直到達到心中完美的結果。工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和藝術家創作的時候一樣,都需要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沒有最好的,隻有更好的。隻有把腳下的每一步盡可能地走好,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事業才能取得長遠的發展。

有這樣一家木材公司,他們的經營項目是成批地進口木材,然後在國內市場批發銷售或者零售。有一次,老板因為上了一個經銷商的當,承接了一批以次充好的木材。這批木材的數量之多,幾乎花費了公司的全部流動資金,因此,木材的銷售情況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就在這筆生意談判的過程中,這批木材的質量問題被公司的一個職員發現了。這個職員是木材加工專業的畢業生,他對木材的專業知識還是略懂一二的。但是他平時工作並不積極,將本職崗位的工作做得馬馬虎虎,和自己崗位沒關係的事情幹脆就不聞不問。

當他看到這批木材後,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由於劣質木材中還有個別的好木材,當他看到有好木材,就把劣質木材給忽略了。“有點毛病就有點毛病吧,不是還有能用的嗎?差不多就行了。”就這樣,他選擇了沉默。

這筆生意最後還是成交了,當木材公司將這批木材在國內銷售的時候,才發現木材有嚴重的質量問題,結果幾乎賣不出去。這次的損失讓木材公司幾乎倒閉。事情發生後,那個職員不僅沒有及時地總結自己的問題,還在背後議論這件事:“其實,我早就發現這批木材有問題,可是裏麵還是有沒問題的木材,我也沒仔細數哪個多哪個少,反正有能用的,差不多就行了。”

這個職員的議論傳到了老板耳朵裏,老板非常氣憤,雖然這次的損失不是由這個職員造成的,但是他完全有能力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身為公司的一員,避免公司受到損失應該是一件義不容辭的事情。這樣一個做事不認真、幹什麼都馬馬虎虎的人,即使他在專業上很有能力,但是他的能力不能夠為公司作出貢獻,那麼這些能力還有什麼意義呢?因此,老板果斷地解雇了他。

看過上麵的例子,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甚至想想我們自己過去做事的點點滴滴,是不是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木材公司職員的影子?每個企業都存在這樣的員工,他們每天按時打卡,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但是卻沒有及時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卻不願意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對他們來說,工作的目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

追求完美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追求完美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我們首先應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改掉“差不多”的毛病,努力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比昨天更好,然後才能做到比別人更好。做事就要做到精益求精,把那種“差不多”的思想徹底地丟到垃圾桶,不要讓這種思想耽誤了目前的工作,更不能耽誤將來的事業。

不管是在大學校園,還是在公司企業,我們都希望讓自己做到完美。既然有心如此,我們就應該盡全力去做,不要辜負自己對工作的期望,這樣,我們才能讓工作完美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