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目光長遠,他生平一大特點就是喜歡考慮未來,並且用實際行動為未來做打算,這是一個優秀企業家應當必備的品質。此時的本田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主了。由於之前在英國的TT大賽上一舉奪魁,本田的名聲已經被歐洲人熟知。

把工廠設在歐洲,是一件風險較大的事情,對此公司很多人都充滿了異議,不過依照本田的性格,決定了的事就不會再更改。就這樣,工廠正式投入生產,但自此就陷入了“赤字”的窘境之中。為此,本田也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甚至一度想要打退堂鼓了。

還好,多年之後,從本田摩托車在歐洲市場上的銷售情況來看,本田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當時的危機並沒有帶來太大影響。

為此,本田說:“我已經為此交過學費了。”任何人對待風險的態度都是謹慎或是保守,但在本田眼裏,冒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如果做什麼事都猶猶豫豫、瞻前顧後,成功就不會向你招手。

就像之前說過的,本田的今天和冒險精神是分不開的。但是光靠冒險當然是不妥當的,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才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本田做到了這一點。

美國本田的危機

對於本田來說,將本田技研的產品打入美國市場是他一直都夢寐以求的事。他認為隻有讓一直以來高高在上的美國人認識本田的產品,並且使用本田的產品,才可以說是本田真正的成功。

所以,本田和藤澤經常在一起討論關於在美國成立分公司的事。兩個人的看法出奇的一致,於是在1959年9月,本田在美國的銷售公司便正式成立了。

依本田的設想,該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美國銷售當時已經在日本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的超級卡普。對於這款車在美國的前景,本田很有信心。

但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反對成立美國分公司的大有人在,他們普遍認為此時在美國設立公司還不是時候。當時全權負責對美國市場進行調查的人是川島喜八郎,他從美國結束市場調查回到日本後,便給本田上交了一份內容翔實的調查報告。從這份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得出川島並不看好這家即將成立的公司。他甚至對本田說:“對於現在的本田來說,想打進美國市場是根本不可能的。美國人大多都喜歡四輪汽車,沒幾個人會喜歡騎摩托車。而且即便有人喜歡,他們也決不會購買國外的產品。所以,我們應該先從東南亞、歐洲等地入手,在這些地方取得成果之後再試圖向美國進軍。”

川島的擔心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對於當時的美國市場來說,它有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摩托車生產企業——哈雷·戴維思恩。要論影響力和技術實力,這個公司都在本田技研之上,可以說本田根本沒有本錢和這樣的大公司叫板。

即便如此,本田和藤澤仍然不改初衷,他們認為:“要想把本田的摩托車推向海外,就必須向美國進軍。”

公司成立之後,在工作人員的招聘問題上,本田和藤澤認為必須大量聘用當地的美國人,這樣才能夠讓當地的美國人進一步了解本田。於是,整個分公司除了3名日本人以外,其他都是美國人。就這樣,公司開始緩慢地運轉起來了。

接下來的經營之路確實如川島所料,每一步走得都非常艱難。本田無法和當地的大企業抗衡,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在思想意識裏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個來自國外的產品。這讓公司的所有管理者都頂上了巨大的壓力,慘淡的經營狀態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心力交瘁。

為了改變這種頹勢,本田和藤澤認為,必須要進一步擴大本田在美國的影響力。既然美國人不熟悉本田技研的產品,那麼本田技研幹脆自己找上門。此時本田和藤澤想到了廣告。經過一番籌劃之後,本田技研開始在美國著名的《生活》、《觀察》雜誌上作廣告。這兩個雜誌是在美國頗有影響力的雜誌,是很多美國人經常翻看的雜誌,隨著本田廣告的不斷推出,本田的良好形象漸漸地開始在美國消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烙印。結果,本田為自己贏得了名聲,本田公司的產品開始成了美國人口中不時談論的話題。

這時,本田和藤澤認為推出產品的時間已經成熟了,於是很快就將超級卡普推上了市場。結果卡普一上市就獲得了廣大美國年輕人的追捧,銷量扶搖直上。至此,本田的美國之路算是贏得了開門紅。這讓本田和藤澤大感欣慰,也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們認為照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本田技研會在美國站穩腳跟,跟美國的公司一爭高下。

但這樣的欣慰很快就被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打破了。雖然卡普在美國市場上十分被人看好,但到了1966年的時候,卡普的銷量卻突然出現了下滑,而且下滑的速度相當快。

開始的時候,本田和藤澤並沒有過於擔心,因為他們知道每年的冬季因為天氣寒冷,一直都是摩托車銷售的淡季。他們本以為冬季過去之後,情況就會好轉。所以,在3月到5月之間,本田開始從日本本部將大量卡普車運抵美國。可是進入春季之後,本田並沒有盼來銷售額的回升,甚至已經進入了初夏,卡普的銷售仍舊沒有任何恢複的苗頭,而庫存卻還在繼續不斷增加。這讓美國公司的負責人川島有些扛不住了。倘若這種狀況再繼續下去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心急如焚的川島便向藤澤寫信求救。川島的恐懼可以理解,當時本田技研每年的營業額有1000億日元左右。在這些營業額中,有430億日元是靠出口貿易賺來的。而在這些出口所得中,約有近四成以上來自美國市場。很明顯,卡普銷量的急速下跌一定會對本田技研造成巨大創傷。

藤澤接到求助信後立即趕往了美國。經過研究,他們預計到9月份的時候,銷量將會下降到8000輛,到11月份的時候,會降至2000輛。而出口結算金額卻隻有4400萬美元,兌換成日元大約是160億。此刻,這樣的統計數字就像是一顆釘子一樣狠狠地刺進了每一個人的心裏。他們越發感覺到大事不妙了。

而就在此時,日本國內產業界也在向本田潑冷水,它們四處宣揚本田技研要關門倒閉了。這樣的灰色論調在各大媒體的配合下開始像毒氣一樣不斷擴散。本田技研又一次站在了懸崖邊上。

無奈之下,川島建議藤澤降價銷售。藤澤一聽不禁大發雷霆,他對川島嗬斥道:“如果降價銷售,就會影響本田技研在美國的形象,你難道沒聽說過便宜沒好貨的說法嗎?”隨即他下令:“無論接下來的困難有多大,決不允許降價銷售。”

藤澤之所以如此堅定地決絕降價銷售,其實是另有打算。

藤澤認為,卡普銷量下降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人已經厭倦了這種車。要想贏回市場,當務之急就是要推出新車。想到這兒,他即刻起身回國。他對本田說:“現在的情況對我們十分不利,如果繼續生產超級卡普,恐怕我們又會麵臨危機,所以最好馬上停產,轉而開發新的產品,以此來替代卡普。”

本田很快便組織人著手進行研發。12月底,新產品研製成功。這款車在構造、性能上和原來的超級卡普一模一樣,但在外觀上卻相差迥異。整個車身都被塗上了鮮豔的色彩,看上去十分花哨,也十分搶眼。

結果,憑借著這種花哨的色彩,新產品又重新掀起了美國顧客的購買熱潮,美國本田的銷售額因此開始強勢反彈。

此時,藤澤下令開始降價銷售原來那些積壓的超級卡普車。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降價銷售卡普呢?因為此時的超級卡普跟新產品比起來已經屬於過時的車型,所以即使降價銷售,也不會給人們造成傾銷的印象,本田技研的形象將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隨著新產品的熱銷以及超級卡普的庫存減少,這場為期一年的危機終於被畫上了句號。

對於本田和藤澤來說,這是一場有驚無險的考驗。在這場危機中,藤澤決不降價銷售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藤澤之所以不顧別人的反對而執意堅持自己的這一理念,乃是為公司的形象著想。他深刻地意識到,對於一個公司,特別是像本田這樣意欲走出國門的公司來說,公司良好的形象將代表著一切,也決定著一切。

打進美國市場對於本田技研來說,與其說是一次大膽的嚐試,不如說是一場艱難的攻堅戰,想要取勝,就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公司形象的建立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這就要求本田技研無時無刻都要貫徹這種理念。即使是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也決不能有絲毫退步。

可以說,藤澤是一個強勢的管理者,同時也是一個目光長遠的規劃者,他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著公司的未來。他堅信,一個公司的成功貴在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屬於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

將危機化為動力

本田技研自從成立以來所麵臨的危機不勝枚舉,盡管如此,本田技研還是在本田和藤澤這兩位優秀的管理者的帶領下一一涉險過關。

在眾多危機之中,最讓本田和藤澤心驚膽戰,也是對本田技研打擊最大的一次危機就要屬1969年發生的因缺陷車引發的那場巨大的危機了。這場危機給了本田技研致命的一擊,致使本田技研元氣大傷,一度瀕臨破產。

危機發生的導火索是一次消費者運動,這場運動是由一個名叫拉爾夫·耐達的人親自策劃組織的。在美國有這樣一個法令,即如果某個汽車生產廠家的汽車被發現有不合格的地方,該廠家就要立馬停止銷售,然後回收所有已售出的車。當時,很多生產廠家都因為這項法令而吃了很多苦頭,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兩個大型企業日產和豐田。雖然這個法令令很多生產廠家吃不消,但卻保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擁護。美國的消費者運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無疑,這種運動的影響力十分巨大,甚至波及日本國內。這引起了日本國會的高度注意,他們經常以此為由責難當時的汽車生產廠家,受責難最多的便是日產、豐田,然後就是本田技研。它們被指責產品有缺陷,並且被要求立即回收。這樣重大的新聞,自然引起了各大媒體的注意,它們開始競相報道、大肆宣揚。日本的產業界就在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中一片混亂,而名聲頗大的本田技研不幸成了媒體炮轟的焦點。

此時,本田技研剛剛研發出的輕型四輪車N360就成了眾矢之的。

這款車是在1967年開始上市銷售的,因其所采用的是FF驅動方式,再加上售價僅為31.3萬日元,所以一經上市就引發了一場購買高潮。的確,跟其他車比起來,這種車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打破了以往輕型車的常規,對於本田技研來說具有著劃時代的重大意義。隨著購買熱潮一波一波地席卷而來,本田決定在崎玉縣狹山新建一個工廠,以增加車的產量。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本田抱著極大的信心準備大幹一場時,災禍降臨了。在這種車上市已經整整兩年之後,突然被指出車有缺陷。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各樣的責罵聲像台風一樣呼嘯而來,弄得本田一時難以招架。就在本田一籌莫展之際,日本汽車消費者協會成立了,這對於本田來說更是一個噩耗,因為這個消費者協會不去指責別的廠家,偏偏抓著本田技研不放。

日本汽車消費者協會甚至還專門列舉了很多本田汽車發生的事故當做證據。例如一個購買者曾經駕駛著N360在奈良縣行駛,當時的時速為70~80公裏,突然車子開始左右搖晃,方向盤失控,導致車毀人亡,他們把這款車說成是“死亡之車”。不僅如此,他們還向東京地檢署控告本田犯有殺人罪。堂堂本田技研的當家人,被指控犯有殺人罪,這可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在日本各大報紙、電視台、雜誌的大肆報道下,這起訴訟案一時間成了人們紛紛議論的焦點。

這場訴訟案讓本田的顏麵盡失,但本田卻並沒有為此有太多的顧慮,相反,他擔心的是對本田技研聲譽的影響。公司的聲譽在本田看來是最具價值的東西,是立足業界、贏得市場的根本,倘若聲譽沒有了,就不要再談什麼發展壯大了。

想到這裏,本田暴烈的脾氣被點燃了,他為公司反駁道:“那場車禍不是由汽車的缺陷引起的,而是駕駛者技術不好引起的。如果你們一致認為是汽車本身的缺陷所致,就請拿出目擊者的證據來,不能如此血口噴人。”

然而,無論本田怎樣為公司辯解,群情激奮的人們也沒有聽進去。雖然證人一直沒有站出來,但這場事故已經讓本田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很多消費者開始對本田技研的車產生了懷疑態度,消費者協會甚至號召所有消費者抵製本田技研的車。

這件事還引起了參議員交通對策特別委員會的注意,他們傳喚了當時任公司專務的西田通弘前去說明情況。西田通弘對他們說道:“本田技研的產品在設計上沒有任何問題。”西田通弘的語氣強硬,絲毫不允許有任何懷疑,可這也成了別人攻擊本田的口實。招架不住媒體的一再煽風點火,本已經決定不再追查的警察局不得不再重新立案調查。

受到如此攻擊,N360的銷售量一再下滑,1969年僅賣出了20萬輛,而1971年更是隻賣出了4萬輛。那一段時間,對於本田技研來說就像是經曆一個漫長的寒冬一樣,上至本田、藤澤,下至普通員工,每一個人的臉上都不見一絲笑容,甚至連空氣都似乎是凝固的。這場危機對於本田技研來說,實在是過於猛烈了,以致沒人會相信本田技研還能夠重新站起來。

西田通弘曾回憶道:“隻要在什麼地方發生了與本田汽車有關的交通事故,媒體就大肆報道,似乎非要把本田技研逼到破產才高興。這讓很多消費者都以為本田技研的車真的有問題,根本沒有人願意聽我們解釋,我們真是百口莫辯。那場危機對本田技研的打擊確實很大,直到現在我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為此,西田曾在一本書中這樣寫道:“當時推出N360時,它的價格本來就訂得很低,所以對於由此造成的財政赤字,我們早就心有準備,但是如果按我們的預期一直持續熱銷到年底的話,我們的利潤就會增加。可誰也沒有想到中間會冒出這場危機來,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大量減產。”

結果,N360就在媒體的不斷炮轟下被迫停產了,但是,本田不服輸的性格是眾所周知的,在N360被迫停產後,本田立即召集研究部門開始研製新的產品,以圖東山再起。

他曾這樣說過:“危機隨時都會有,我們不能被各種危機打敗,我們要學會在危機中求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勇往直前。”

那麼,這場缺陷車所引發的騷動後來如何了呢?針對消費者協會提起的訴訟,東京地檢署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起訴,協會對此很不服氣,隨即要求重新立案審查,結果再次被拒,最後此案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1971年11月,一個轟動性的新聞被爆了出來,一向被人們稱為舉發公害先鋒的消費者協會專務理事和顧問律師因涉嫌對本田技研勒索8000萬及16億日元未果而被警方逮捕。當這則新聞被播出以後,日本全國上下一片嘩然。這讓很多一直蒙在鼓裏的消費者終於明白了真相,紛紛向本田技研投去了憐憫之情。

此時,經曆了巨痛的本田終於等到了絕地反擊的時刻。1977年,本田技研以勒索罪為名向東京地檢署正式起訴兩人。經審理,地檢署最終判處兩人入獄兩年。被告不服,隨即提起上訴,最高法院經過二審,最終判定被告罪名成立,駁回上訴。

而在一審過程中,兩人還供出了其他相關人員曾為消費者協會提供經費以支持他們攻擊本田技研。這些相關人員指的就是和本田技研有過合作的經銷商。為什麼這些經銷商會和本田反目,轉而陷害本田呢?原因是這樣的:早在N360上市之初,藤澤一改往日的做法,改由零售店向購買者直接銷售。以往本田采用的都是由代理店、經銷商批發給零售店的方式。而今經藤澤這麼一改,竟然激起了很多代理店和經銷商的不滿,他們認為本田技研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裏,所以他們決定宣布脫離本田銷售係統,轉而加入其他公司的銷售係統。但是他們仍咽不下這口氣,便伺機對本田進行報複,試圖將本田逼上絕路,所以他們開始給消費者協會提供資金,暗中資助他們向本田發難。

雖然這場本田和消費者協會的爭鬥最終的獲勝者是本田技研,但這個事件的確給本田技研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重新整裝待發的本田技研所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恢複自己的商業信譽。本田十分清楚,損毀信譽是一瞬間就可以做到的事,但想要重拾信譽卻是一個漫長的路程,必須經曆一番艱苦的努力不可。但本田卻對此充滿信心,他打算將危機化為動力,帶領公司重新上路,以爭取將來更大的發展。

本田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人。通過這次危機,本田意識到之前公司一直將研發目標定在生產高性能、高速度的車上,而忽略了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意識到這一點後,本田很快就成立了“本田安全普及本部”,並擔任部長。本部自成立之初,就陸續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多次交通安全培訓等活動。

從速度轉向安全的本田,接下來便開始著重研究以安全為主的新型汽車。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輕型汽車“生活”研製成功,該車采取了將最高時速限製在100公裏以內等一係列安全措施。對於這款車,本田給予了厚望,他希望本田技研在經曆那場巨大的危機之後,能夠憑借這款車東山再起、重振雄風。

而擅長營銷的藤澤在營銷策劃上一改往日的營銷理念,把營銷重點放在了安全兩字之上。他希望最終為“生活”汽車建立起“城市汽車”的良好形象。

結果正如本田所料,“生活”汽車果然一炮而紅,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和追捧。直到這時,本田一直以來緊繃的神經終於有了一絲放鬆,而本田技研一度曾險些失去的信譽也經此一戰得以挽回。對於全體本田技研人來說,這是最讓他們感到欣慰和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