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幾大汽車巨頭中,本田是起步最晚的一個。由於剛剛起步,公司無論是在人力、資金還是技術上都沒有任何積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本田要想超越其他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本田認為,要想讓本田技研走在其他公司的前麵,就不能去走別人走過的老路,而是要另辟蹊徑才行。所以,本田自從成立公司之初,就沒打算循著別人的老路走。

謀求與供應商雙贏

本田認為,本田技研的汽車製造起步是比較晚的,所以要想在國際整車製造領域謀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尋找和培育供應商,以及解決好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就要求本田要和供應商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關係。因此,本田總是要求相關負責人在確定供應商之前,一定要小心謹慎。

1987年,當時的本田技研剛剛進入北美市場時間不長,那時本田打算考慮和大西洋模具公司合作,讓該公司承接本田的衝壓和焊接業務。這是一家非常成熟的零部件企業,早在本田提出合作之前,它就已經是著名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最主要的供應商之一了。

按理說,能夠和通用汽車這樣的企業合作的廠家,一定是在業內頗具口碑的企業。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會去考慮他們在質量等各方麵的問題,但本田卻沒有掉以輕心。當時,他派了一名公司的中層工程師前往這家公司進行考察,整整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在一年的考察過程中,這名工程師對大西洋公司的運作模式進行了非常仔細的研究,為此,他收集了很多相關的數據資料,甚至還要求查看公司的賬目。所以,當他離開大西洋公司回去述職時,他對大西洋公司的運作及成本結構基本上已經了然於心。

由於這位工程師掌握了很多關於大西洋模具公司的資料,本田在1988年和該公司正式達成業務合作時,將費用降到了最低。這對於剛剛進入美國市場的本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大西洋模具公司雖然在這個合作中隻賺取了一點點微薄的利潤,但它並不在意,因為它從那位盡職盡責的工程師身上看到了本田公司優秀的品質,它相信跟這樣的公司合作,將來一定會有大的收獲。這也正是本田希望看到的,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和供應商協同管理一切合作項目。

本田對於美國的所有供應商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他希望自己能夠對這些供應商了如指掌,為此,從本田在美國建廠之初,本田就對所有和本田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供應商派出了自己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的任務就是要嚴格督察供應商的產品質量以及其他相關工作。

此外,和其他汽車公司不同的是,本田所派出的工程師一般要在供應商那裏工作13周。在這13周的時間裏,工程師要幫助供應商改進相關工作,從而使得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能夠達到本田的要求。很多人都曾對此提出過異議,他們認為本田的這種做法是在浪費時間,並且還說本田對供應商總是存在著不信任的想法。盡管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本田從未改變初衷,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促使供應商提供合格的產品,而這也會讓供應商從中獲利。事實證明,本田的堅持是對的,所有和本田合作的供應商都成了這種方法的受惠者。在本田公司的督導之下,很多供應商都提高了生產率,而且產品的質量也提高了30%,成本卻降低了7%。

對於美國的供應商,本田是這樣合作的,對於中國的合作企業,本田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1998年,本田在華的合資工廠“廣汽本田”在廣州正式建廠。

本田對於建立這家廠的準備工作足足做了4年之久。1994年,本田就開始收集供應商的信息,4年的時間裏,本田共收集了150多家供應商的相關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本田的成功都是在這樣的一點一滴中積累起來的。本田深刻地知道:要想生產出優質的汽車,供應商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也許有人會說本田對於供應商有些苛刻,但倘若沒有本田的嚴格監督,供應商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這不僅會讓本田公司損失嚴重,也會讓供應商麵臨困境。因此,本田認為,隻有想方設法謀求和供應商的默契合作,才能使雙方達到共贏的目的。

本地化的聚集效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本田看來,要想保證本田產品的質量,除了與供應商形成利益共同體之外,還要和那些零部件生產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對此,本田打算將這些零部件企業全都聚集在自己身邊,廣愛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便是廣汽本田的一個零部件供應商,這家企業專門為廣汽本田提供各種內飾。

這家工廠的布局與裝飾與廣汽本田的車間都是一致的。不了解的人走進去,一定會以為這是廣汽本田的一個車間。工人們都穿著顏色一致的工作服,在醒目的廣告欄裏寫著各種醒目的質量管理標準。

在和廣汽本田合作的過程中,它已經被錘煉成了一個質量和效率兼顧的優秀企業,在業內廣受好評。它的月產量高達兩萬台,年銷售額則高達4.5億元。它可以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裏,將30~34輛整車所需的門飾板按照規定的順序完全搭配好,並且可以直接送至廣本總裝的生產線上。

廣汽本田規定,它的門內飾板必須保證在被安裝前15分鍾送到,這樣既不會耽誤廣本總裝生產線的節奏,也不致在生產線上堆積太多的零件總成(即零件集合體)而影響操作。對於廣汽本田的這些規定,這個企業都一一做到了。正因為本田這樣嚴格的要求,才使得這家企業有了在業內立足的機會,而由此獲得的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