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各尋各門 (2)(2 / 2)

從複古派蛻變為革命派的錢玄同,踏入該槍斃的年齡之後,壯心與身退,對當年的激烈言論,似乎已頗生悔意。1927年,他向胡適喟歎:“回思數年前所發謬論,十之八九,都成懺悔之資料。今後大有‘金人三緘其口’之趨勢了。”錢玄同《致胡適》。《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黃山書社,1994年版。周作人後來亦嚐反省:“五四時代我正夢想著世界主義,講過許多迂遠的話。”周作人《元旦試筆》。《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感慨之深,而至於悲涼。

1924年10月9日,林紓逝世。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逝世。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逝世。

1934年7月14日,劉半農逝世。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逝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

1939年1月17日,錢玄同逝世。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

陳獨秀、李大釗並肩走上了革命之路。1924年,孫文在蘇俄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容共”政策,李大釗、毛澤東、張國燾、瞿秋白等一大批中共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共同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1925年3月,孫文病逝。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兵北伐。

1927年4月,李大釗在北京被奉係軍閥逮捕,受到嚴刑拷問,判處絞刑。這位溫和的北大圖書館館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4月28日下午1時50分,從容地走上了刑場。嗚呼,所謂烈士者,就是像李大釗這樣的人,當大黑暗來臨之時,黃泉路上,獨來獨往,天下為重,性命為輕,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國共兩黨的合作,最終在1927年破裂。國民黨在打過長江之後,以“清黨”名義,大殺中共黨人,直殺得人頭滾滾,屍橫遍野。陳獨秀領導中共的能力與政策,受到黨內嚴厲批評,不得不辭去總書記一職。被譽為“一身結合了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陳獨秀,胸中空有萬裏丘壑,可惜流年,憂愁風雨,終於又回到了書桌前,埋頭寫起《中國拚音文字草案》。但這時已不是北洋政府的年代了,當這批革命者奮力打倒北洋政府以後,才發覺在新政府的統治下,他們連出版《中國拚音文字草案》這樣的書,都成了問題,商務印書館一看見陳獨秀的名字,便縮起脖子,顧左右而言他了。

這顆“思想界的明星”、“中國革命史上光焰萬丈的大彗星”,就這麼黯然隕落了。陳獨秀雖然號稱“終生的反對派”,但廉頗老矣,再不能有什麼作為,隻留下一句“我半生所做的事業,似乎大半失敗了”的哀歎,1942年5月27日,在孤獨中鬱鬱而終。千古英雄之命,其如斯乎!

1950年12月20日,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去世。1962年6月24日,一代自由主義宗師胡適在台灣去世。1969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羅家倫去世。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遙想當年,他們為白話文言而爭,為標點符號而爭,為橫排豎排而爭,為戲曲臉譜而爭,為世界語而爭,為孔家店而爭,為民主與科學而爭,為自由、平等、博愛而爭……到如今,一切都塵歸塵,土歸土,他們的名字,像星星一樣鑲嵌在中國文化這片蒼茫無垠的天空之上,英靈永在,同放光芒。

古人恒歎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曆史卻不會休。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二千年未有之變局”,新文化運動,是這個大變局中,一個必經的重要階段。“五四”那一代人所遇到的千山萬水,走到今天還沒有走完,前麵依然有萬水千山。中國落後的根源在哪裏?傳統文化要不要打倒?怎麼打倒?要不要全盤西化?怎麼西化?五四運動究竟是民主主義的覺醒,還是民族主義的抬頭?它是新文化運動結出的碩果,還是腰斬了新文化運動?它使中國的大門對世界更加開放,還是更加關閉?究竟哪一條道路才是最適合中國的道路?

喧囂的世界,依然日夜喧囂。

“五四”的傳人們,依然在千山萬水間,奮力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