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滿朝文武和地方督撫。這段時間,大臣們上書表達對時局看法的很多,程度不同地要求朝廷革弊更新。有像張之洞、胡燏棻、陳熾這樣直接要求變法自強的,雖然內容上隻是洋務運動的擴展。還有些隻表示要某幾個方麵革新更張的,像榮祿之於兵備和武學考試,嚴修要求開經濟特科,信恪請開礦務等等。連公認的頑固派徐桐,也有一折要求“興利裁費”。對光緒那十四項新政的上諭,各省督撫的複奏雖然根據各省情況沒有人同意全部鋪開,但執根本反對意見人卻也一個沒有。其他的京官,像張元濟、汪大燮、夏曾佑等人議政於陶然亭者有之,平居扼腕歎惜者亦有之。當康有為也變成京官之後,空氣更為高漲,羅振玉回憶說,自康有為入都之後,“遂如春雷之啟蟄,海上誌士,歡聲雷動,雖謹厚者亦如飲狂藥”。9
再看在野士紳。湖南的名紳王先謙、葉德輝等人,幾乎是人人公認的頑固派,但此時對於在湖南興辦洋務,都是支持的,對於興辦輪船公司,還投股參加。王先謙稱《時務報》“為目前不可不看之報”,特意購之發給嶽麓書院諸生看。10湖南辦時務學堂並聘梁啟超當總教司,長沙士紳大多舉手讚成,王先謙尤其熱情,“亦稱美焉”。梁啟超初至之時,學堂公宴,王先謙“並謂須特加熱鬧,議於曾忠襄祠,張宴唱戲,並請各紳以陪之”。11浙江著名學者孫治讓以公車上書“浙人無與者,竊以為吾鄉之大厚”。12並願與“中土誌士力持保種保教之念,即無所建樹,亦冀以精神願力鼓動以脫浪,以力挽氣運”。13關中大儒劉光,“以講學之儒而治洋務”,14改圖求新,孜孜不倦。而像前麵提到的張宗祥、蔣方震這樣的千方百計求新知的下層士人,一時間不知凡幾,變化比較快,態度也比較積極的大多為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