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知變的趨勢,求變的開始(2)(1 / 1)

總而言之,在甲午剛過後的一段時間裏,好像一陣驚雷閃過,不知所措的鳴蟬一齊失了聲,頑固派的聲音頓時稀少了。.HAOsHUdU.不是沒有頑固派存在,也不是這些人不想發表他們的政見,而是他們一時不知說什麼或者怎麼說才好。正式的變法還沒有開始,是不是觸犯了他們的既得利益還得等等看看。更何況從掌握實權的“鐵娘子”西王母(維新派這樣稱呼慈禧),到名震一時的地方大員都表示過中國需要改變,那麼,即使心裏再茫然失措,再不情願和看不慣,也隻好迫於情勢而知趣地三緘其口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到了這個時候,中國執保守態度的士大夫雖然還相當多,但他們中的頑固派再也不能像當年倭仁輩一樣,理直氣壯地提出一大套反對變革的意見。他們既缺乏理論,更缺乏自信。他們的領軍人物或者像剛毅那樣,信口胡言,說出的話除他自己誰也不信;或者像徐桐那樣取阿Q主義,避諱不見,避諱不談。所以,他們也確實說不出什麼來,反對革新,隻好從權術與陰謀上措手。

梁啟超曾對當時全國的保守派官僚作了這樣的分析,他說這些人可以分為數種類:“其一懵然不知有所謂五洲者,告以外國國名,猶不相信,語以外患之危急,則曰此漢奸之危言聳聽耳,此一種也。其二則亦知外患之可憂矣,然自顧已七八十之老翁矣,風燭殘年,但求此一二年之無事,以後雖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見矣,此又一種也。其三以為即使吾及身而遇亡國之事,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則吾之富貴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論一倡,則吾目前已失舞弊之憑借,且自顧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見退黜,故出死力以爭之,終不以他年之大害,易目前之小利,此又一種也。”15這種分析除了有點刻薄和誇張外,應該說還是有道理的,反對維新的頑固派,已少有理想主義者,他們的立場全由利益走向而定(儒家理想主義精神,已轉由倡新學者來繼承),所以,頑固派雖多,但底氣非常不足,因為連他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無非是在牟一己之私。如果不是因特殊的政治情勢而導致了西太後倒向頑固派,反對新政的人實際上連個像樣的領軍人物也推不出來。

《戊戌變法》(二),第314頁。

2卡爾女士:《慈禧寫照記》,英文版,第157-158頁。

3《戊戌變法》(一),第331頁。

4《戊戌變法》(四),第324頁。

5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四),總第3595頁。

6《軍機處錄副奏折》,廖壽豐等奏折。

7《戊戌變法》(四),第325-326頁。

8《翁文恭公日記》《戊戌變法》(一),第521頁。

9《戊戌變法》(四),第249頁。

0《戊戌變法》(四),第549頁。

1湯誌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下,中華書局,第597頁。

2《汪康年師友書劄》(二),第1470頁。

3《汪康年師友書劄》(二),第1471頁。

4《汪康年師友書劄》(二),第1471頁。

5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