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地震跟其他災害一樣,也是個官員推責任的好機會。不過,跟古代不同,今人的公共建築比較多,而且這些建築,都是政府負責修建和督建的,即便屬於私人財產,政府也有批準監督之責。如果這些建築正在使用期間倒了,造成了公共利益的損害乃至人命傷亡,政府和相關責任人都有責任。如果責任人比較晦氣,攤上像韓國漢江大橋和某百貨公司那種毫無來由的突然倒塌,那麼當年誰建的,誰審查的,抓出來就是,想推也沒地方推去。但是隻要有點由頭,相關責任人就可以推,比如九江大橋,被一艘拉沙船碰了一下,立即崩塌,但責任可以全都賴在那隻倒黴的拉沙船上,別說拉沙船,就是一隻海豚,也照樣要負責任。在這個時候,就用得上專家了,專家一到,三下五除二,連試驗測定都用不著,結論便出台了。

因此,此番地震,要追究學校垮塌是否有豆腐渣工程的責任,難上加難。地震專家說,理論上8級以上地震,所有建築都可能倒塌(這個結論此前好像一位文化大師已經做出來了,可見英雄所見略同,戲劇學出身的人,也可以討論地震導致的建築倒塌問題,而且跟地震專家高度一致);法律專家說,凡是多因一果的事情,都無法追究法律責任,也是說,就算是豆腐渣,隻要地震和建築質量問題共同存在,多因一果,法律就隻好幹看著;建築專家說,地震倒塌的建築,情況非常複雜,如果找不到原始圖紙,就很難確定工程質量。看來,那些用鐵絲代替鋼筋、違規用磚牆力卩預製板建設的公共建築,隻要找不到原始圖紙(地震後,十有八九找不到》,就隻能查無實據,不了了之。

曰本是個地震多發髙發國家,就在我們的汶川大地震發生過不久,日本也發生了一次7級以上的地震。為什麼那裏的房屋倒塌得如此之少?為什麼那裏的學校可以當地震時的避難所?而且同樣在汶川地震中,有的學校不倒,有的學校瞬間全垮。

當然,專家也有專家的高招,可以推到各國國情乃至“地情”上去,據說,連同一個鎮上,各處房子所經曆的地震波都不一樣,因此,一間房子粉碎性倒塌,而隔壁的房子安然無恙,你不能說是因為房子質量不同,因為地震波不一樣。

喜歡作詩的皇帝

皇帝不同於一般人,他要寫詩,得有人給他修改潤色。

中國人有寫詩的嗜好,士大夫吟詩作賦,老百姓哼哼民歌民謠。皇帝也是人,喜歡作幾首歪詩的皇帝大有人在,連事長出身的劉邦、放過牛的朱元璋都作詩,何況別個。算起來,最喜歡作詩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隋煬帝,愛詩愛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個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屬於高產詩人,保留到現在的就有四萬餘首,編成集子,可以賣到幾萬元一套。

隋煬帝有沒有人給他修改潤色於史無征,但乾隆有。比較有名的一個,名叫沈德潛。此人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到97歲,在今天也算長壽公了。此公位極人臣,官拜太子太傅,雖說是個名譽銜,但有清一朝,能有這個頭銜的人像白烏鴉一樣稀少。

沈德潛活得長,但發跡卻很晚,考上進士點翰林那年,已經67歲皤然一老了。不過,科場蹭蹬的沈德潛,是一個名滿江南的老名士,詩作得好。據說入翰林後,沈德潛例行考試並沒有考好,由於乾隆的看重,不僅沒有給發下去做知縣,反而走進皇帝的南書房,掛上了“上行走”的頭銜,從此一路暢通,翻著跟頭升了上去。此公到八十多歲退休(致仕〉之前,一直沒有離幵皇帝的身邊。

有人認為,沈德潛其實是乾隆的槍手,乾隆的詩,實際上是沈的手筆。不過,看過一些留下來的乾隆禦製詩之後,我覺得沈應該隻是給乾隆的詩修改潤色(《清史稿》也說,他曾為乾隆校正《禦製詩集》),但捉刀代筆好像不確,因為乾隆的詩實在太差,有的像打油,有的則像散文碼齊了押上韻,實在不大可能出自一個詩壇老手。

老名士兼老大臣的沈德潛,十幾年伴君如伴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沒有透露半點“給皇帝改文章”的得意,由此掙來了逐年增加的恩遇,功名利祿,死了之後諡美號,立祠堂祭祀。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名士活的時候總算安然度過,但身後還是出T

出事的原因,是老名士雖然已經變成了老大臣,但虛榮心卻並沒有真的丟到長白山或者爪哇國去,無論如何,給皇帝改文章都是難得的榮耀,當時不敢說,卻不想從此被湮滅掉,因此沈在自己的遺稿中,還是留下了表明自家榮耀的明確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