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未雨綢繆計,有關部門應該事先做一個調查,切實查清到底有多少根本無心也無力務農的農民工,他們的組成、年齡和分布以及他們的打算,預先做好準備,有預先的布置和措施,否則,等到事到臨頭再著急,也許就晚了。
工會援助農民工,組織在哪裏?
去冬今春以來,已經有兩千多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如此龐大的農民工失業群體,有相當大的部分不可能待在農村務農,實際上處於純粹的失業狀態,在給這些農民工的家庭帶來經濟困難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各級政府正在想辦法解決這部分玫民工就業的問題,全國總工會也有所行動,“全總”表示,當前要嚴密防範“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一些企業遇到的困難對農民工隊伍進行滲透和破壞”。因此,總工會啟動了“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行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幫助農民工再就業,包括技能培訓、提供信息;二是幫助農民工自主創業,提供小額低息貸款。(據2009年2月18日《新京報》)
自從中國產業工人昀主體從城市居民轉為農民工以來,由於國家領導人的幹預,近年來中國的工會係統,終於推廣了浙江義烏的經驗,開始操心農民工的事,把農民工納入自己的事務範圍,一些地方的工會,還做了一些為農民工維杈的事情。但是,由於這個過程時間還比較短,嚴格地說,整個工會的思維以及工作模式,甚至布局的轉型,還沒有完成,因此還不能說現在“全總”係統的工會,已經成了農民工的娘家。去冬以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農民工密集頻繁發生的勞資糾紛,由於資方撤資或者逃逸所造成的農民工群體性事件,還很少能看到工會的身影。所以說,盡管“全總”此番舉措、創意和方案都不錯,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也的確需要防止“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和破壞,但是我們的疑問是,實施這些方案的組織在哪裏?如果無法實施,又為了防止“敵對勢力”滲透,連那些一直在為農民工實施援助的NGO(非政府組織)一並禁止,那麼失業農民工的狀況,是不是會更加危險?
中國現在的工會組織,基本上是存在於城市裏的,大中城市才是工會的基地。很少聽說農村裏有工會的,這麼多年來,隻有最近兩年,工廠集聚的鄉村才有了一點工會的影子,其他地方,尤其是那些農民工的流出地,什麼時候有過工會呢?但是,返鄉失業的農民工,返回的鄉村都是那些沒有工會的所在,“全總”的“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要幫助的,恰恰是這一部分農民工。
沒有組織杠杆,總工會將怎樣開展工作呢?難道是由全國總工會派出工作組,分赴這些地方農村開展工作?我們在相關的報道裏,看不見這樣的信息。我想,即使“全總”有這樣的心,真的行動起來,難度實在是太大,因為返鄉的農民工,分散在全國幾乎每一個角落,查清他們的分布和目前的狀況都很難,更何況具體實施援助。
所以,具有良好願望和方案的總工會,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組織結構,使之與現階段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民工狀況相適應,最好讓農民工組織自己的工會;其次,要追蹤調查清楚現階段失業農民工的分布和困難的程度;最後一步,才是援助行動的具體實施。
其實,在目前的狀況下,總工會若想實現自己的援助方案,靠自身的係統事實上很難推進,一方麵要依賴農民工流出和流入地的政府,一方麵也要求助於長期實施農民工救助的NGO。
因此,問題就來了,如果總工會的方案過於強調防止“敵對勢力”滲透和破壞的前提的話,那麼各級工會組織在實施方案的時候,很可能會將所有的NGO—勺給燴了,目前在中國從事救助農民工活動的NGO,要如何判定是否屬於“敵對勢力”?他們的工作,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不借助他們的幫助,總工會的援助行動,事實上很難奏效,當然,社會維穩的使命也就無從談起了。“全總”剩下的,就隻有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