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冷漠成為習慣

據新華社報道,2009年7月30日傍晚,一場暴雨突襲京城,即將舉行“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的某劇場外一片慌亂。劇場外的上百名小演員紛紛跑向劇場避雨,但卻被入口處的工作人員攔住,不準入內。多名帶隊老師與之交涉,依然不能放行,其理由是“沒到時間”,“裏麵的演員已經很多了”。在演出進行中,劇場方麵再次給出了一個解釋:“之所以沒有讓孩子們進來,是怕禮堂台階上人多路滑容易摔倒。”

當然,這樣的解釋,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未必信。讓幾百個孩子在瓢潑大雨中淋著,真正的原因,隻是劇場工作人員的冷漠種跟公事公辦、官僚主義習氣相聯係的習慣性冷漠。對他們來說,孩子們是不是淋雨,會不會因此而得病,都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在乎的,隻是所謂的規矩或者領導的指示。別說外麵在下雨,就是下冰雹,也一樣無動於衷。原本作為人的天性的對孩子的憐惜,早就在刻板的公事公辦中喪失殆盡。無論場景如何,也無論孩子的境況有多糟,更無論帶孩子的老師們如何說情,換來的,隻能是一副毫無表情的麵孔。

這樣的麵孔,這樣的冷漠,我們似曾相識。在很多大衙門口,很多堂皇的場所,我們都能非常幸運地碰到這樣的麵孔和這樣的拒絕。無論是機關,還是學校,或者醫院,都能發現類的“工作人員”?但是,隻要把孩子換成領導,那麼,此前還冷若冰霜的工作人員,就會立馬滿臉堆笑,燦爛得跟桃花似的。

是否愛孩子,是當今之世衡量國家和社會是否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盡管我們一直很努力爭取讓自己文明些,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行為還有很多的欠缺,尤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我們好像有很多不如人意之處。自古以來,雖然我們也有愛孩子的天性,但社會的現實,最重視的人不是宮員就是長者0孩子,總是被忽視。

大人們利害相關的東西,似乎隻有管他們的上司。上司沒有發話,即使像放孩子進來躲雨這樣的小事,都不會“通融”的。因為,在這些工作人員眼裏,任何的通融都是要有代價的,或者是熟人,或者是賄賂,哪怕一支好煙,如果什麼都沒有,那麼對不起,孩子隻能在外麵淋雨。

當冷漠成為習慣,我們走到哪裏,所見到的就隻能是冷漠。今天劇;場的工作人員把孩子擋在外麵淋雨,明天這些工作人員的家人,也許會碰到同樣冷漠的對待。

紀念牆上刻名字的代價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時,有消息說,唐山準備修建一座有關地震鄉己念的主題公園,公園建有紀念牆,供地震死難者的家屬刻上死難親人的名字。無疑,公園的創意是不錯的,作為中國近代以來死難最慘的一次地震災難,人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懷念和憑吊罹難者的地方,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在此之前,人們隻能通過再次閱讀錢鋼先生的《唐山大地震》,寄托自己的哀思。

不過,當我們仔細閱讀這消息的細節時,困惑出現了。原來,紀念牆上刻名字是有代價的,而且價格不菲,一個名字1000元。這樣一來,主題公園變成了某種營利性的“開發”,實際上是商家主導的商業行為。

當然,商業行為不見得就都不好,公共事業建設引入市場機製,往往可以提高效率,節省納稅人的花費。但是因此將公園變成生金蛋的雞,而且是在紀念死難者這樣一個嚴肅的主題上,不由不令人生疑甚至憤慨。

首先,那些付不起錢的死難者家屬怎麼辦?難道他們的親人就沒有資格被懷念?那些已經沒有了在世親人的死難者怎麼辦?是不是他們就被理所當然地排除在被懷念的行列之外?其次,1000元一個名字,按這個價格,是不是提供2000元或者更多,名字就可以鐫刻得比別人大許多?同樣是災難的死難者,憑什麼他們的亡靈還要分出三六九等?

當然,作為商家的商業開發行為,做出這樣的事情來並不奇怪,甚至無可厚非,在商言商,人家就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唐山大地震是一場撼動了整個中國、震驚了世界的曆史事件,在人類曆史上,像這樣毀滅一座城市,把幾十萬人在瞬間抹掉的地震是不多見的,隻有古羅馬時代龐培的災難差可比擬,加上當時的中國又處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所以,這場災難,對於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具有無與倫比的特殊意義的,而唐山地震的死難者,當然也被特定的時代和場景,陚予了更為沉重和複雜的價值,無論從哪個道理上講,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沒有理由被忽視。作為事件的發生地,作為災害的受害一方,中國早就該為事件建一所紀念性的建築或者公園,告慰那些死去的人,也告慰他們的親人以及所有牽掛這場災難的人。

隻是,這個事情無論如何應該是個公益事業,應該由政府出麵來做,如果政府沒有能力,交由政府團體,用寡捐的方式籌集資金來做也未嚐不可,無論如何,不能把這樣一個牽動千千萬萬人哀傷悲慟情懷的事情,變成跟出賣墓地一樣的商機。

雖然從外觀上看,中國的城市已經相當光鮮明亮,政府大樓自不必說,個個巍峨而現代,作為政府臉麵的城市廣場也整齊寬敞,但是,真正屬於市民的公共設施,卻依舊相當缺乏。城市公共產品的提供,往往依賴於官授商辦的髙速公路模式,結果是把本該由納稅人無償享用的公共物品,變成了沒完沒了的設卡收費的水泊梁山。由於地方政府和商家(包括部分的國營企業〉合作愉快,達到了雙贏,這種模式大有無限複製之勢,我們今天看到的唐山地震鄉己念主題公園,就是這種複製的產物,結果是本該非營利的公益事業,搖身一變,成了擺在城市臉皮(中心地帶)上麵的墓地銷售,而壘國乃至全世界對地震的關注,死難者親人的哀思,都成了招徠生意的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