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砍砍殺殺,其實背後沒有那麼多利益之爭,或者即使有利益之爭,也不難理性地解決,但對話的障礙,由障礙引發的爭執,卻使得仗打了一個又一個。一個個無辜的生命,都糟蹋在了意氣上。
其實人都有理性,都明白打打殺殺對誰都不好。不同人群之間隻要能夠對話,就意味著雙方都有這個需要,有問題要協商解決,但是成見在,對話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增加敵意,結果適得其反。有的時候,雙方其實都有和解的意思,彼此也為此做了很多努力,一碰到一起,話不投機,彼此都有委屈,雞同鴨講,越講火氣越見。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方雙方的立場和敵意,都是我執,隻有將它們丟開,對話才能進行下去,彼此間才能真的互相明白。真的明白了,仗也就打不起來了。
教授和校長是什麼關係
一位在湖北民族學院代課的老師,因為在自家的博客上批評了學校校慶的奢侈,遭到解聘。
去年我在博客上批評學院領導的時候,很多朋友說我很幸運,因為事鬧得那麼大,居然沒有被解聘。其實,當時的我有這個思想準備,時刻準備著學校的解聘。雖然學校沒有解聘我,但我知道,學校和有關部門,對我這種揭露學校陰暗麵的行為,非常不滿。
領導也是人,都喜歡聽好聽的,一且自家園子裏有了點負麵的事,第一個動作就是防記者,生怕涉及自己的負麵新聞曝光。如果趕上有內鬼,主動爆料,真是恨不得殺了這人。但是,領導也不想想,畢竟目前還是單位體製,單位內的人,惹自己的領導,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有這樣大的代價,內鬼還要公然爆料,原因是什麼?無論哪個領導,都口口聲聲說,有意見要按組織係統反映,但是按組織係統反映有用嗎?以我個人的經曆而言,這樣的反映,基本上是石沉大海,弄不好還有反效果,這邊剛反映,那邊被反映對象已經知道了,大領導更相信的是中層領導,非把人逼上梁山而後止。
比起我當年惹的禍,湖北民族學院這位代課老師,隻是發了幾句牢騷,既沒有掲弊,也沒有掲黑,但已經讓學校領導大為不滿了。校慶是學校大喜的日子,是領導炫耀成績的日子,不奉承也就罷了,居然說不好聽的,那怎麼能行?於是我們的這位老師,就隻有遭解聘之一條路了。
學校裏的博客文字獄,讓我們不得不想一個問題,我們的大學是個什麼地方呢?也是一個衙門嗎?大學裏的教師跟管著他們的層層的領導是什麼關係呢?也是上級和下級嗎?換言之,教授和院長和校長,是下屬和上級嗎?
以我的私見,按照中國過去和世界各國的慣例,教授不是校長的下屬。但是,這種私見,在中國的大學,顯然屬於大逆不道的,各個校長無不理所當然地認為,教授無論多大的來頭,多大的學問,都是被領導者。其實,我相信,絕大多數教授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也就是說,即使在大學裏,教師與係主任,係主任與院長,院長跟校長,就跟縣政府裏科員跟科長、科長跟縣長書記一樣,都是上下級,.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被領導還隔了這麼多層,顯然,教授在校長眼裏,沒把你當奴才,已經很算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了。
在官本位的情形下,權力就意味著一切,說有杈而且還能管著你的人的壞話,或者不中聽的話,不等於找死嗎?說實在的,現在的大學裏,這樣找死的人如果能多幾個,大學的墮落,至少還能慢點。
課堂上的戾氣
在網上還在為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吃耳光而爭論的時候,全武行已經升級,中國政法大學一位年輕的教授,在課堂上眾目睽睽之下,被學生砍死。其實,這樣的血腥,山西一所中學在今年早些時候已經上演過了,一位老師也是在課堂上被學生用刀捅死的o
閻崇年挨打,據說是為了他的言論,而且打人和被打的,在話語權上不平等,殺人的中學生,說是恨一切老師。那位行凶之後坦然打電話自首的法大學生,又是因為什麼?有說是因為戀愛糾紛,但消息未經證實。
從來打人殺人,除了精神病之外,都有理由,但有理由就可以導致真的動手嗎?尤其是殺人,在任何法律體係下,都不可避免地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中國的師生關係,是傳統倫理關係中僅次於父子和母子關係的核心成分,弑師等於弑父。雖然說現在傳統已經瓦解,但學生殺老師,畢竟比起殺別的什麼人來,理應多一點理障礙。關係緊張到動刀子,還應該有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
以我個人在大學的體驗,感覺中國的師生關係,自“文革”以後,已經變得相當畸形,“文革”中為了革命或者為了個人私怨假借革命打老師,甚至把老師活活打死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文革”後師生關係剛剛有所緩解,旋即趕上了髙校“大躍進”的特快列車,近些年師生關係之惡化,其實並不遜於“文革”。在相當多的老師,尤其是一些特?有權勢的學官那裏,師生已經基本上變成了赤裸裸的權力關係或者金錢關係。分數的多少,錄取和畢業答辯的推薦,都變成了賜予和接受的奴役過程。師生間沒有正常的辯駁和討論,隻有壓服,老師的權威,不是建立在學識和以理服人上麵,而是在官方授予的特權上一逞威風,學生服從老師,僅僅是因為他是老師,不服從,就意味著拿不到學位。帶研究生的老師,很多人心安理得地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不僅讓學生為其做課題,而且還拿不到多少報酬。導師成了老板,因此職場上員工對老板有多少怨恨,學生對老師就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