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智商都不低,知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所在。市場經濟就是眼球經濟,大學早就變成了學店,焉能不讓專家學者變商人。有關部門讓露臉時露臉,不讓露臉,自己也要爭取露臉,寧可把自己變成二醜,拚著命也要出名。罵街的有,打架的也有,故意放話,說什麼什麼時候戰爭要打起來的,什麼時候房價或者股市漲還是跌的也有。等到自己的話破產了,再補上一次道歉,露兩回臉,出來嚇兩次人。

民俗姓民還是姓官

大年三十,中國人闔家團聚,按規矩要守歲——就是年三十這天夜裏,不能睡覺,闔家一起守到天明。按最早的說法,“年”是種妖怪,在歲末時分出來禍害人,但是隻要人一直醒著,時辰一過,就平安無事。

也許正是這種民間的守歲習俗,才使得電視機普及之後,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一種把人們聚在電視機前的新民俗。

民俗姓民,可是,春晚走到今天,怎麼看怎麼都像姓官。晚會由官方主辦,民意總是抒不過官意,民眾喜歡的藝人未必出現,民眾喜歡的節目,也未必能上。有政治意圖,有大局考量,更有具體操辦者的偏好和喜愛。

春晚收視率很高,藝人上春晚,就意味著大紅大紫,哪個地方性的節目推出的多,就意味著哪個地方有麵子,也有收益。所以,春晚又成了各個商家、地方、當紅藝人爭奪的角逐場。今天的春晚已經變成了守歲時的雞肋,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電視機,有人走向了麻將桌,有人發誓要抵製春晚,還有人製作山寨版的春晚,有意唱對台戲。春晚也不再是藝人的最向往的地方,一個又一個的藝壇大腕,宣稱自己不上春晚。

即便有官方的力挺,杈力賦予的獨占權,如果不買賬的民眾日益增加,春晚終歸還是會從起高樓宴賓客,走到曲終人散。沒有觀眾的戲,終究是演不下去的。

春晚還得姓民。首先要考慮民眾的意願,不能將一個民俗性的娛樂晚會,變成宣傳教育的陣地。重視民意,首先要打破壟斷。電視節目,目前的格局,非官方電視台辦不了,但中央一家壟斷,終歸不是好辦法,最好是發揮中央地方兩方積極性,大家一起來,讓民眾有個選擇,有競爭才有進步,才能越辦越好;其次,節目可以考慮民營公司來承辦。現在中央台的很多節目都是民營公司製作的,製播分離已經成為趨勢,為什麼春晚不能由民營公司來辦?

有關春節的民俗活動,這些年官方參與的力度是越來越大,不僅春晚,而且各地的廟會、燈節,官方的色彩都日見其濃。這種事情原本都是民間的活動,如果官方要參與的話,頂多是官督民辦。官方大包大攬的結果是活動越來越沒勁,色彩越來越單一,連廟會上的小吃,都成了大鍋飯。真想不通,中國的老百姓真的就這麼笨,連民俗活動都辦不了,非得官家操心嗎?

甜美豔俗

奧運會開幕式傳出假唱的消息(我之所以稱之為消息,不說它是醜聞,是因為在某些可以操控開幕式的大人物眼裏,這僅僅是一種慣用的技術性控製)——唱得好的那個孩子形象差點,因此就得用另外一個形象好的露臉。

盡管我們的官方每每^?操辦大事的時候,總免不了有作假的嫌疑,但官方並非真的對造假特別有興趣,說他們做事就是為了造假演戲,也多少有些冤枉D他們的初衷隻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追求完美的衝動。

本屆奧運會的組辦方從場館建設、汙染控製到開幕式準備、安保安排、入場演練,每項工作、每個環節,具體安排到每個人、每個位置、每分每秒,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乃至心力,真是空前絕後。

隻是,在這個本身就有缺憾的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盡善盡美,是根本不可能的。人隻要有活動,就必然會有瑕疵。“完美”這種概念,如果不是美化和稱讚的話,就隻能在相對意義上講。

人做事,不在於把事情做得天衣無縫,沒有瑕疵,而在於創造性,即將一件事情的某些點做得有創意,有突破性的進展,即使另外一些地方不那麼盡如人意,大家也會感覺到整個事情非常完美。對於那些帶有藝術性的工作,恐怕尤其如此,不在於每個細節都挑不出毛病,而在於操作者的創造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有創意的美,才是真的美。

然而,官方的辦事邏輯,恰恰與此相反。對他們來說,凡事(尤其是那些世界矚目的大事),形式上的完美無缺,過程中的沒有紕漏,才是真正重要的,為了這個目標,寧可犧牲創造性。而對於形式上的所謂美,他們大體有一種好萊均加洛可可式的判斷,場麵宏大,氣魄十足,具體的細節,則要合乎黃金分割,要比例協調、對稱和諧,落實到一個女孩頭上,則必須是鴨蛋臉、大眼睛、柳葉眉。開幕式上的真正出聲唱歌的小姑娘,就是因為沒有達到某些大人物心中的完美標準,隻好充當雙簧演出中後麵的那一位。其實,一個歌手,隻要嗓音甜美,歌聲動人,形象上沒有殘缺即可,誰會在意她是不是個標準的美女呢?真正動人的歌聲,可以彌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