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本的構成
(一)餐飲業成本結構
餐飲業的成本結構,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類。所謂直接成本,是指餐飲成品中具體的材料費,包括食物成本和飲料成本,也是餐飲業務中最主要的支出。所謂間接成本,是指操作過程中所引發的其他費用,如人事費用和一些固定的開銷,又稱為經常費。人事費用包括了員工的薪資、獎金、食宿、培訓和福利等;經常費則是所謂的租金、水電費、設備裝潢的折舊、利息、稅金、保險和其他雜費等。
由此可以看出,餐飲成本控製的範圍,也包括了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的控製。凡是原料的采購、菜單的設計、製作的過程和服務的方法,每一階段都與直接成本息息相關,自然應當嚴加督導。而人事的管理與其他物品的使用與維護,則應全麵納入控製的係統,以便達到預定的控製目標。
(二)直按成本的控製
有效的餐飲成本控製,並非一味的縮減開支或采購低成本的原料,企圖節省支出費用,而是指以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支出費用的合理性,在所有動作展開之前,規劃以年或月為單位的開銷預算,然後監督整個過程的花費是否合乎既定的預算,最後以評估和檢討的方式來修正預算,改善控製係統。
1.直接成本控製的步驟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①成本標準的建立。
所謂建立成本的標準,就是決定各項支出的比例。以食物成本為例,食物成本也指食物的原料或半成品購入時的價格,但不包括處理時的人工和其他費用。食物成本比例就可以取決於三個因素:采購時的價格、每一道菜的分量和菜單售價,以此建立食物成本標準。
②記錄實際的操作成本。
餐飲業在操作上常會碰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障礙,有時是人為導致浪費,有時是天災影響原料成本,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反映到操作成本上。所以真實地記錄操作過程的花費,並對照著預估的支出標準,可以及時發現管理中的缺失,改善控製係統。影響操作成本的十大因素可歸納如下:運送錯誤;儲藏不當;製作消耗;烹調縮水;食物分量控製不均;服務不當;有意或無心的現金短收;未能充分利用剩餘食物;員工偷竊;供應員工餐飲之用等。
③對照與評估。
一般而言,實際成本經常會高於或低於標準成本,但是管理階層該於何時采取行動來調查或修正營運狀況,則需要看兩者之間差距的大小。管理者在設定差距的標準時,應先評估時間的多少與先後順序,以免本末倒置,而達不到控製的真正目的。
2.直接成本控製的方法。
餐飲產品從采購原料到銷售完成,每一過程都與成本有直接的關係,其細節可以分為:
①菜單的設計。
每道菜製作所需的時間、人力、原料、數量及其供應情形,都會反映在標準單價上,所以設計菜單時要注意上述因素,慎選菜色的種類和數量。
標準單價是指按照食譜中製作一道一人份的菜所需要的食物成本。計算方法是將食譜中所有成分的價格總和除以全部的分量。
②原料的采購。
如果原料采購過量,可能會造成儲存的困難,使食物耗損的機會增加,特別是生鮮產品,但數量太少,又可能造成供不應求、缺貨,而且單價也隨之提高。所以準確地預測銷售、定時盤點,並且機動性地改變部分菜單,以保證使用的安全性,都是采購與庫存管理人員需注意的要點。
③原料的控製。
製作人員一時疏忽,或溫度、時間控製不當,或份量計算錯誤,或處理方式失當,往往會造成食物的浪費,而增加成本。因此,除了鼓勵使用標準食譜和標準分量外,也可以用切割試驗來嚴密地控製食物的充分利用。
④服務的流程。
沒有標準器具提供使用,對於剩餘的食物沒有適當加以處理,對於食物賣出量與廚房出貨量沒有詳細記錄,以及延遲送食物給客人的速度,都會造成食物的浪費,影響成本,所以預先規劃妥善的服務流程,將有助於控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