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營銷的外衣:從幹擾客戶到客戶參與的商業轉型03(2 / 3)

美國的參與戰略是在亞洲和中國日益強大下的情勢下所作出的明智之舉,原因就是權力的轉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伊恩·莫裏斯預測,21世紀中國的崛起,可能會重新安排全球核心和邊緣的分布,他說:“當我們步入21世紀中葉之時,權力和財富將跨越太平洋,從美國轉移到中國。”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甚至說:“如果我們不設法應對權力的轉移,結果可能會是戰爭。

客戶成為獵人

外交戰略的變化源於國與國之間權力的變化與博弈。同理,營銷戰略的變化源於企業與客戶之間權力的變化與博弈。參與式營銷是在市場轉型、品牌權力轉移、客戶迅速崛起、企業相對弱勢情形下的一種必然選擇。

品牌的權力已經轉移,客戶的行為已經變得更為複雜:他們與企業的關係已經不同,對媒體的消費習慣已經不同,他們不再俯首帖耳,而是更願放膽直言,索我所需。有專家說:客戶變成獵人,企業成為獵物。筆者采訪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數十家代理商,多數人同意這個觀點。

曾經,企業可以設計精美的產品廣告定義自己的品牌,通過電視上反複播放、雜誌中的廣泛傳播,為客戶塑造一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高貴記憶。而今天,人們已經可以無視那些幹擾性的廣告,如今客戶的品牌體驗是多維的,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界定品牌,甚至重新定義品牌內涵。在當下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壹年代,客戶希望與友人分享和暢談對某個品牌的體驗,如果你的品牌廣告所傳達的與客戶體驗的相悖,客戶會利用網絡與同事、朋友、親人分享他們的真正體驗,你昨天定義的品牌旋即將被客戶的同事、朋友、親人以最快的傳播速度重新定義,你的廣告投入會付之東流。這一點我們早已在社交媒體的魅力中得到解讀。因此,客戶永遠是你品牌內涵的有機填充物。不論你是三鹿奶粉還是李剛,都可以在一夕之間為消費者和大眾所重擊。這已經不是公關危機大師們所能拯救的時代。

我們如今置身於一個轉型的社會、轉型的市場和轉型的營銷環境中。“一個西方人要活400年才能經曆兩個天壤之別的世界,但是中國人40年就經曆了。”這是作家餘華蟄伏十年而寫的長篇小說《兄弟》封底上的一行文字。這行文字道出了中國社會滄海桑田的變遷。

隨著企業和客戶權力的消長,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客戶不僅在定義品牌,也不僅僅滿足於對其購買產品的滿意度,他們需要企業聽到他們的聲音,關注他們的呐喊,他們希望和企業共創產品和戰略。

管理學家C.K.普拉哈拉德評價說:“客戶的行為方式正在挑戰公司傳統的價值創造邏輯。在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刺激下,尤其在網絡對於互動、速度、個性和開放性的強調下,客戶在價值創造上的參與度從未如此強大過,這種影響正蔓延到企業的整個價值鏈。”

參與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它原本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馬斯洛說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現在的客戶不僅僅需要滿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且在將其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延伸到其消費與購買的領域,而自我實現需求需要通過參與來完成。

重塑客戶關係

客戶不僅變的日益強大,他們的需求也發生了急劇變化,這呼喚企業重塑客戶關係。IBM 2010年在全球範圍進行的CEO調研驗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