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營銷的外衣:從幹擾客戶到客戶參與的商業轉型59(1 / 1)

導讀

人生必定會經曆許多選擇,戰略製定亦如此。

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資源的有限性——我們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二是外麵世界的誘惑性——外麵的世界總是很精彩的。

取舍就意味著需要放棄些什麼。有時候,選擇“不做什麼”顯得更加重要。

二、戰略決策:在資源與誘惑中取舍

先秦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著名哲學家楊朱。有一天,楊朱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猶豫片刻後,突然放聲痛哭。旁人都覺得很奇怪。有一個位好心人上前詢問是否家中有變故。楊朱搖搖頭說,我是因為不知道該走眼前的哪條路。來人聽了直搖頭,大呼不值。楊朱鄙夷地看了看這人,滿臉憂愁地說:“你哪裏知道,人生到處都是這樣的三岔路口啊。”這就是鼎鼎有名的“楊朱臨路而泣”的典故。

人生必定會經曆許多選擇,戰略製定亦如此。當我們運用戰略思維進行係統的戰略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麵臨許多選擇,而選擇的結果就是決策,這也是戰略製定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拿破侖傳記》的作者路易斯梅德林是這樣描述這位大人物的:“他會同時掂量三、四種可能的方法,並努力設想出各種可能的結局,尤其是最糟糕的結局。這樣深思熟慮後得出的預見,通常能夠讓他為任何可能的挫折做好準備。他總是算無遺策。”

18世紀著名軍事家句色特說過一句透切的話:“所有的作戰計劃一定要有幾個分枝,每個分枝都需要經過詳細的思考,在這些分枝當中至少會有一個是不會失敗的。”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可以規劃出許多選擇,經過詳細規劃的選擇必然有一個選項把我們引領向勝利。

戰爭需要決斷,我們在戰略製定中也總是麵臨著取舍。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資源的有限性,我們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二是外麵世界的誘惑性,外麵的世界總是很精彩的。取舍的同時也將意味著需要放棄些什麼。有時候選擇“不做什麼”顯得更加重要。

希特勒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戰爭狂人過於狂妄自大。他手下的很多將領看出了軸心國的最大破綻,他們認為最大的難題是,德國缺乏人力、槍炮、坦克、飛機和運輸手段等各種資源,無法實現希特勒所要求達成的目標。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地利用資源,我們每個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常犯的錯誤就是他們想做的事情太多,他們不願意舍棄一些東西,不願意做出選擇。”

隻有選擇對了正確的方向,才能選擇做正確的事情。許多大師一再強調:做正確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確重要100倍!

哲學理論中的矛盾論很好地體現了戰略決策的思想:

1. 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同等重要;

2. 分清矛盾的主次和輕重緩急,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3. 以主要矛盾為綱,綱舉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