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段時期,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模仿爸爸媽媽、小朋友、身邊一切人的一舉一動。他們總是會不辭辛苦、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而身邊的家人往往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其實,這是孩子到了模仿的敏感期,隻有懂孩子,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科學家對嬰兒的模仿行為進行了研究。科學家梅爾特佐夫讓一個18個月大的嬰兒觀察一位成人從事一種不成功的行為,並讓嬰兒來嚐試這種行為。第一步,科學家讓嬰兒觀察實驗人員將小啞鈴成功拉開的過程;第二步,科學家遞給嬰兒一個較大的塑料小啞鈴,讓他自己試著拉開。起先,嬰兒照著示範者的方式,用兩隻手去抓小啞鈴,並做向外用力的動作,但是,對嬰兒來說,小啞鈴實在是太大了,他根本模仿不了示範者拉開啞鈴的動作。後來,嬰兒想了一個解決方法,他把啞鈴放在桌上,用兩隻手來拉另一端。結果,嬰兒成功地拉開了小啞鈴。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能夠通過模仿學習並進行自我創造,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麼說,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活動最有用、最有效的工具。
其實,模仿從呱呱墜地的新生兒就已經開始了。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後最初的4個小時內,就已經具有模仿能力。他們會模仿成人張開嘴、撅起嘴,或是在嘴裏動舌頭。但是,嬰兒的這些行為往往不被成人所覺察。之後,他們會有選擇性地模仿家人的言行,甚至還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多次。尤為重要的是,在這種不斷模仿的過程中,他們開始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當孩子成長到3歲時,不但模仿各種行為,而且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甚至還能把行為協調起來,係列模仿。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發現孩子會經常重複父母的語言、表情以及某些特定行為。可以這麼說,孩子正是通過這一過程不斷地由一個簡單的生命狀態過渡到一個更高的狀態,而這也是孩子從自己的內心世界走向外部世界的一個最早期的實踐過程,從表麵上看,這一階段的孩子雖然是沒有自我的,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每一個孩子必須走過這一階段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反之,如果孩子沒有順利地度過這一階段,他們的模仿行為就會滯後,這也正是為什麼五六歲的孩子會模仿父母、老師或是一些大孩子的原因所在。
待孩子成人後,模仿又成為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在的需求,最終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
可以說,模仿就是幫助孩子社會化的有利工具,通過模仿,孩子不僅能複製行為,而且也能對模仿的行為進行加工,進而有所創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常把模仿描述成“學習的捷徑”。由此看來,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的第一步,通過拷貝某個具體行為或是某類動作,孩子能夠快速、有效地學會一係列的身體技能。
看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模仿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這就好比一個音樂家在聽完一首美妙樂曲後,可以在樂器上重複一樣,隻是我們不稱其為模仿。然而,遺憾的是,在生活中,不少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重複這樣或那樣毫無意義的舉動,於是橫加幹涉。而這種做法恰恰破壞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發展,阻礙了孩子智能和認知的發展,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模仿本身是並沒有對錯的。與此同時,盡你所能地放慢節奏,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以滿足孩子模仿的需要,這樣才能讓孩子平穩健康地度過這個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