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茵2歲多的時候,一天我下班回家,問茵茵奶奶:“媽,茵茵早晨幾點起床的?”這時正在地板上擺弄玩具的茵茵聽了,跟著學:“媽,茵茵早晨幾點起床的?”
奶奶說:“好像八點半吧!”
茵茵說:“好像八點半吧!”
我又問:“她今天吃什麼了?”
茵茵說:“她今天吃什麼了?”
奶奶說:“吃了幾塊餅幹,剛才又喝了點粥。”
茵茵說:“吃了幾塊餅幹,剛才又喝了點粥。”
說到這裏,我和茵茵奶奶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來。而茵茵也學著我們“哈哈”地假笑了幾聲,這時她依舊在不停地擺弄自己的玩具。
一個周末,我帶茵茵還有表姐的兒子朗朗一起去餐廳吃飯。朗朗做什麼動作,茵茵都要跟著做。朗朗站起來,茵茵也跟著站起來;朗朗坐下,茵茵也馬上坐下;朗朗用舌頭舔勺子,茵茵也跟著舔勺子。
小茵茵的趣事還遠不止這些,這個小家夥總是看到什麼都會模仿一下,而且學什麼像什麼。我知道,茵茵到了模仿的敏感期。
(茵茵媽媽)
教子心得
新生兒從出生的那天起,就開始了模仿的曆程。起初,他們會模仿成人伸舌頭的動作,會模仿大人嘴唇的動作,而這一驚人的發現讓他們能夠發出單音節的聲音。後來,他們又傾向於模仿情緒上的表達,家長微笑,他們也會跟著微笑。快到2歲的時候,他們又迷上了大人的日常行為,想學你洗碗、掃地、整理房間。3歲以後,他們的模仿行為更富想象力,會把鉛筆當成媽媽燒菜的勺子,還會把鞋子當做一輛汽車。
其實,孩子最初的模仿行為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把你當成了偶像,對你有絕對的信任。一個簡單現象就能說明這一點:當你把孩子擁入懷裏,他同時也會緊緊抱著你,實際上,孩子是在通過模仿傳遞他對你的愛,就像你愛他一樣。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和孩子的交流實現了,彼此也都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但是,模仿不僅僅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學習和適應。專家研究發現,6~9個月的寶寶理解他人行為的能力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雖然他們還不清楚自己的模仿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也許,當他們能拿起梳子,像模像樣地學著你的樣子梳頭的時候;當他們學著你的樣子把塑料紙揉搓成一團,聽著自己親自製造出來響聲的時候,他們心裏一定在想:瞧,我能和爸爸媽媽一樣能幹!哦,原來生活是這個樣子的!而孩子恰恰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模仿學習了各種技能和語言。所以說,模仿就是他們最先獲得知識、認識世界,並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
因此,當孩子把餐桌弄得一團糟,當孩子讓你哭笑不得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千萬別怪他,任其一直玩下去,同時更要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模仿環境”,給他們及時的鼓勵和恰到好處的指導。當你做這一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要相信:孩子對正確事物模仿得越多,積累的生活經驗就會越豐富,而且他們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就越開闊,創造的靈感就越活躍。
成長日記31:“不要說我沒禮貌”
記得一天,我帶2歲半的哲哲去醫院做身體檢查。在公交車上,身旁一位老奶奶發出“咳咳”的聲音,哲哲的身子輕輕往前探了探,也學著老奶奶“咳咳”了幾聲,而且模仿得還非常像,就連車上乘客都忍不住笑出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