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看哲哲,坐在那裏美滋滋的,兩隻小腿得意地翹著。沒多想,我就朝著他的小屁股輕輕地打了一下,還說他怎麼這麼沒禮貌,快向老奶奶說對不起,可是,哲哲哪裏肯聽,跟我執拗了半天。最後,竟然委屈地說:“我錯在哪裏?我才不要道歉。”
還有一次,哲哲在幼兒園操場邊玩邊等我去接他。那一次,我有意識地站在遠處想觀察他一會兒。忽然看到彤彤一臉壞笑著說“臭屁屁”,其他小朋友也跟著一起大笑起來,緊接著“屁屁”就流行起來了。鵬鵬見了滑梯說“滑梯屁屁”,悅悅指著她懷裏的布娃娃說“娃娃屁屁”,牛牛撿起落在地上的樹葉說“這是樹葉屁屁”,最後,孩子們的這一舉動甚至都把周圍的大人給逗樂了。
之後,我什麼也沒有說,就帶哲哲坐上車,在路上,他竟然冒出一句“媽媽屁屁”。話音剛落,我就生氣地說:“才2歲多就學說髒話啦。”可是哲哲一點反應都沒有,見了什麼都會發揮一下他那好玩的“屁屁”。
(哲哲媽媽)
教子心得
模仿,是孩子認識周圍環境並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對於孩子自己來說,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的模仿行為是對還是錯。因為處於模仿敏感期的孩子,他們正處於無意識的學習狀態,他們會很努力地去模仿別人的一言一行,並以此為樂,但是他們並不明白所模仿言行的真正含義,而他的一些不良行為,如說髒話,隻是在模仿,隻是覺得好玩兒而已。因此,當家長看到孩子那些不良的模仿行為,不要從道德品質的角度去衡量這些事,也不要大發雷霆,表現出異常憤怒的樣子,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強化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
實際上,家長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對他們的行為不聞不問。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模仿不被關注,他們自然會放棄這個無聊的遊戲。
當然,在孩子的模仿敏感期,身邊的看護者也都有責任,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環境,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可模仿的正確榜樣,並對孩子的模仿行為給予恰當的教導和積極的暗示,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讓他們在對父母、成人、同伴的模仿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能力。比如,當孩子看到家長非常孝順長輩、耐心照顧長輩,他們也會這麼做;當孩子看到家長把他們堆放雜亂的玩具收拾妥當,他們也會學著家長的樣子把玩具“歸位”;看到家長每天起床後會刷牙,他們也會模仿……這些其實就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無意識培訓,當然,也是孩子良好品質的一種體現。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過了模仿的敏感期,家長就不必刻意要求自己的言行。其實,即使孩子度過了模仿的敏感期,他們也一直在模仿著家長的言行成長。也就是說,家長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習慣的養成。所以,作為家人一定要時刻改正自己不好的習慣和言語。如果你是一位習慣把物品隨意亂丟亂放的家長,孩子也很難養成幹淨、整潔的習慣;如果你是一位喜歡說髒話的家長,孩子一般也會有說髒話的習慣……
最後,請每一位家長記住:孩子的每一次模仿都是一種成長、一種自我創造,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會並善於用正確的標準衡量孩子的模仿行為,才不會破壞孩子的敏感期,才能讓敏感期開啟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