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孩子也要“有麵子”(1 / 1)

將來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的力量是否強大,這個強大的能力首先來源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所以說,自我意識敏感期是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敏感期。保證了自我的敏感期,就是保證了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

從某一時刻起,孩子的口中會頻繁出現“我的”、“不”這些字眼,他們的東西不許別人動,也不願意給別人分享任何東西;即使是在幼兒園換下鞋子,也要堅持放在自己的書包裏,這樣才肯安心。總之,在他們的眼裏,什麼都是“我的”,拿什麼都是“我的”,做與不做都是“不”。

其實,這裏的“我的”、“不”就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萌芽,在成人眼裏,這種所謂的“叛逆行為”恰恰說明孩子長大了,自我意識增強了,開始獨立思考,勇於大膽嚐試了。這裏的自我意識就是指正確認識自我的一種能力,一個人能否正確認識自我,是決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事實上,孩子一出生時,是沒有自我的,他和外在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而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他們才能慢慢感覺到“我”的存在,這也是孩子自我誕生的標誌。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從2歲開始,甚至不到2歲,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而自我也就這樣開始悄無聲息地萌芽了。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誌力。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我”又是如何被表達的呢?剛開始,“打”是幼兒表達不同意、不喜歡的一種最直接的態度,意思是在告訴你“我不同意”。但是這個時期很快就會過去,接踵而來的是斬釘截鐵地說“不”。也許,你會認為那個凡事都愛說“不”的孩子怎麼這麼愛“作對”,其實,孩子是在通過語言來感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之後,在自然法則的感召下,孩子一刻不停地形成著自己。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裏,他們會更為充分地表現自己,從排除他物,到勇敢地說“不”,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在兒童形成自我的過程中,他們會建立和派生出一個人優秀的品質,而這也就形成了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事實上,我們會發現具備這種品質的人,隻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都會安靜、專注地持續下去,而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終會形成兒童的堅強意誌,而其獨立性也會隨之而來。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獨立促使兒童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而一個沒有自我的人,隻會喪失“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最終他的成人世界終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糾葛。對比一下,一個是擁有自我的孩子,另一個是喪失自我的孩子,在處理同一個問題上的差別,我們就能看出人格狀態的巨大差異。比如,當一個罪犯引誘一個意誌獨立而堅定的孩子時,任何語言都不會使獨立的孩子產生猶豫和掙紮,因為他歸屬於已經形成的自我,不需要從歸屬別人那裏尋求安慰,而且他也清晰知道對方的意圖;一個喪失自我的孩子,很容易在別人的自我中迷失自己,這樣他勢必會屈從別人,而尋求歸屬。

由此看來,培養孩子認識自我、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作為父母,應該善於體察孩子的細微變化,不要無視或是譴責孩子的行為,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