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日記33:“我的就是我的”(1)(1 / 1)

2歲8個月的一凡好像越來越清楚哪些東西是屬於她的,而哪些東西又是屬於別人的。

有時候,當一凡看到一件令她好奇或是喜歡的東西,總會纏著我問:“媽媽,這個東西是什麼呀?是誰的呀?”

如果我明確地告訴她這個東西是別人的,不屬於寶寶,一凡就會說:“能給一凡嗎?能讓我摸摸嗎?能讓我看看嗎?能讓我拿嗎?”

然而,有的時候,當一凡知道這個東西可以屬於她,就會直接拒絕我提出的任何拿走這件物品的要求。而當我再次問她:“一凡,給媽媽看看,好嗎?”她馬上就會把東西藏在身後,然後堅定地說:“不行!這是寶寶的,不讓媽媽動。”

不過有時候,一凡也會跟我使個小伎倆,找個替代品給我,並嫩聲嫩氣地說:“你用這個吧!”

一凡的表現讓我很詫異,難道這就是寶寶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還是我家寶寶天性比較自私呢?是放任她、忽略她?還是有什麼方法引導她呢?

(一凡媽媽)

教子心得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它讓我們了解了兒童的一個秘密,那就是自我意識的產生。其實,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孩子不願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帶到幼兒園的所有東西都不許別人動。有時候,就算自己沒有玩的興致,也絕不讓別的孩子動。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什麼都是“我的”,而他們唯一的“工作”就是看著“我的”所有東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

麵對孩子的這種做法,家長常會感到不解,覺得難堪,“我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改變和說服孩子,甚至還會偏執地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是一種自私的表現。“我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實際上,孩子的表現與自私毫無關係。在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選擇了損害他人利益、滿足自我利益的情況,那才叫自私。而孩子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誌的需要去為之,這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體現。

也許,你會說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又何以會有這種意識呢?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刻起是沒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他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正是通過占有屬於自我的物品來區分自己和他人,一旦他占有了自己的物品,當這個物品完全屬於他的時候,他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而這也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誕生。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也不要隨意定性孩子的行為,唯一能做的就是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為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把握住孩子建構自我的開端,才能做一個好父母。

成長日記34:女兒開始說“不”了

最近,2歲10個月的小女兒晴兒明顯地叛逆了,常把“不”掛在嘴邊,有時是一聲幹脆利落的“不”,有時是一連串的“不、不、不……不!”跟個機關槍一樣。

“不許親我。”

原來爸媽一說“親一個”,晴兒就會主動伸過小臉,讓你在她圓嘟嘟、滑溜溜的小臉上狠狠地“咬”一口或是嘬幾下。

可是現在,晴兒的“架子”可大了。心情好時,會讓你輕輕吻一下;心情不好時,會冷冷地說:“不行,爸爸臭!”然後把臉扭到一邊。要是不幸被你親到了,她還會背過身用小手背擦幾下臉蛋,然後很快一回頭,似笑非笑地瞟你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