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繼續點撥客人:“請您想一下,今天您是否有朋友來過?”
客人矢口否認。
大堂副理不免有些失望,但是他很快又想到了一個新的方法。他對客人說:
“請您回憶一下,是否可能您披了浴巾走出房間,後來放在哪個地方忘記了?不久前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們請客人回樓上找了一下,結果發現浴巾被毯子蓋住了。請先生最好也能回去看看,會不會把浴巾掉在哪個角落了?”
客人見到有台階可以下,欣然同意。
大堂副理通知客房服務人員,讓那位先生自己進去找一找。
10分鍾後,客人下來說:“你們的服務員也太粗心了,浴巾明明在沙發後麵!”
一場不愉快的衝突經過大堂副理的巧妙周旋而避免了。
如果是換了一般的員工,也許就會把這件事情交給保安處理了。即使是—個責任心很強的員工,在感覺沒有什麼辦法的時候,可能隻能自認倒黴補上那50元錢。
但是這位有執行智慧的大堂副理,並不這樣簡單了事,而是找了一個讓客人接受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雙贏”說起來隻是簡單的兩個字,但是它包含著無窮的含義。那些具有執行智慧的員工,才能更好地把它與自己做一個很好的結合,在遇到兩難問題的時候,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多動腦子,多條路子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隻要你多動腦子,就一定會找到更好的辦法。
不久前讀一本有關“長征”的小說時,曾看到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它深刻地告訴我們:紅軍戰士是如何開動腦筋完美執行任務的。
故事講的是1935年9月16日,毛澤東隨紅1方麵軍到達黑多寺。毛澤東與林彪、聶榮臻商量後,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奪取臘子口,打開通往甘南、繼續北上的通道。
臘子口位於甘肅省迭部縣東北、岷縣以南,是四川通往甘肅的地勢險峻的隘口。仿佛大山被劈開了一條30多米寬的縫隙,兩側絕壁峭立,似一道用厚厚的石壁構成的長廊。臘子河從穀底流過,水流湍急,雖不沒頂,但無法徒涉。河上有道木橋,前麵是30~40米寬、100多米長的一片開闊地,要過臘子口,必須先過這道木橋。進了隘口,則是一個三角形的穀地。隘口後麵是高聳入雲、白雪皚皚的臘子山。因則,臘子口素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當時岷州的天險之處是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師長魯大昌的老巢。得知紅軍走出草地後,魯大昌派出其親信第1旅旅長梁應奎據守臘子口。梁應奎以一個團防守臘子口,在臘子橋東端橋頭構築了幾個碉堡,以一個營防守,4挺重機槍麵對開闊地構成稠密的火網,封鎖通往木橋的通道。主力配置在隘口後的山穀,沿兩側山坡構築工事,封鎖道路。另外在至岷州的道路兩側縱深部署了3個團,形成了嚴密的防禦體係。
9月16日下午,紅4團進至臘子口。先頭第1營不停頓地發起進攻,但被國民黨守軍的機槍與手榴彈火力所阻,數次進攻均未奏效。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全團營、連幹部到臘子口前觀察,看了很長時間,也找不到破關之策。臘子口實在是太險了,唯一的辦法是利用國民黨守軍兵力全部集中在正麵和橋頭碉堡沒有封蓋的弱點,設法爬上守軍沒有設防的兩側懸崖,居高臨下,突然前後夾擊。但懸崖高約70~80米,幾乎呈80°—90°的仰角,既陡又直,讓人眼暈,常人難以攀登。
楊成武召集紅4團全體官兵獻計獻策,大家一起思忖攻破臘子口的辦法,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方案,又否定了一個又一個方案。
就在眾人無計可施時,坐在角落中一直未開口講話的一位外號“雲貴川”的苗族戰士毛遂自薦,說他能爬上懸崖。
楊成武馬上和這個戰士談話,了解情況。“雲貴川”說:在家時自己時常采藥和打柴,爬高山、攀陡壁是家常便飯。隻要能找到一根長竿子,竿頭綁一個結實的鉤子,用它鉤住懸崖上的樹根、崖縫、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頂。
事關全軍存亡,王開湘、楊成武決定先進行試驗。派人用一匹高頭大馬把“雲貴川”送過臘子河,在右岸守軍視線死角處開始攀岩。“雲貴川”果然身手矯健,借助絕壁石縫中長出的幾棵鬆樹,手腳死摳石縫、石板,一段一段地攀登,很快到了崖頂。
王開湘、楊成武大喜過望,立即重新進行部署,決定連夜進攻。王開湘率偵察連和第1營1連、2連組成迂回部隊,攀崖繞至守軍背後進攻;楊成武指揮第2營正麵強攻,奪取木橋,猛攻隘口。
黃昏時分,團長王開湘率迂回部隊開始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法徒涉,用馬匹馱渡耗費時間,部隊砍倒幾棵大樹,做成兩根獨木橋,搶渡速度大大加快。幾百人全部過河後,“雲貴川”攀上陡崖,拋下繩索,後麵的官兵順著繩索依次上攀。
夜幕降臨時,正麵進攻部隊打響了主攻的槍聲。但國民黨守軍躲入碉堡,每當紅軍發動突擊時,就向外投手榴彈,致使紅軍突擊隊員幾次衝鋒都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