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爾集團,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海爾員工楊曉玲在工作時,偶然發現冰箱上的溫控器化霜按鈕非常不牢固,一不小心就掉了。很有敬業和創新精神的楊曉玲想:能不能改進一下呢?
於是,她利用業餘時間造出了一個組裝按鈕的堅固扳手,使按鈕組裝一次性合格率達到了100%。這個扳手被命名為“曉玲扳手”。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創新,卻使很多普普通通的海爾人成為了最耀眼的明星並激發了更多海爾人的創新意識。
在很多人印象中,隻有發明創造才能體現創新,但實際上創新包括各個領域,方方麵麵,科技上需要創新,生活中也需要創新,工作中執行任務時同樣需要創新。
成為一個創新人才,並不需要你放棄現在的工作,轉而投身到科技中去。什麼是創新呢?
重新管理你的時間,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這就是創新;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這也是創新……
工作中到處都是創新的機會!
IT業是最具創新的行業之一:提起中國的IT業,就不得不提聯想控股集團,而提到聯想必然要說到郭為,雖然郭為現在已經是神州數碼集團的總裁,但要了解郭為的成功史,還是得從聯想說起……
大學畢業後,麵對眾多機會,郭為最終選擇了聯想。進入聯想工作才一個月,他就被任命為公關部經理。從此,郭為成了聯想的“救火隊員”,他總是出現在聯想最需要的地方。
在有關郭為的眾多故事中,最經典的恐怕要數聯想漢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事情了。
郭為任公關部經理時,正逢國家科技進步獎揭曉,聯想漢卡獲得了二等獎。但從各方麵看,聯想漢卡都達到了獲一等獎的要求和水平,因此柳傳誌對郭為說:“你去想辦法將二等獎變為一等獎。”
大家都認為柳傳誌隻是說說而已,因此誰都沒有當真,隻有郭為例外。這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執行的任務,因為評獎結果已經在《人民日報》上公布了,可以說大局已定,根本沒有回旋的餘地。
但郭為並不這麼想。他首先來到了國家科技獎辦公室,但負責人根本就不見他,隻是讓工作人員給他回了這麼一句話:“我們從來沒幹過將二等獎改成一等獎的事,倒是有過將二等獎改成三等獎的事。”
不過經過認真分析,郭為還是看到了希望——如果專家組的50名專家中,有10人聯名要求複議,就可以召開大會複議,如果有2/3的專家同意,則可改變評獎結果。
如何才能把這一希望變成現實呢?
做事一向善於運用新思路、尋找新方法的郭為很快設計了一個令人信服的公關方案:直接向專家提出複議不太可能,但可以通過外界來影響專家,而最有效的影響途徑就是通過新聞媒體宣傳聯想漢卡。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報紙上有關聯想漢卡的報道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對於漢卡如何成為一座將中國人引進計算機殿堂的橋梁,報道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稱讚。
轟炸性的報道讓很多專家對漢卡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甚至有專家對自己過去對漢卡的評判產生了疑問。
鋪墊得差不多了,郭為開始登門拜訪專家,他的態度非常誠懇,目的也很簡單:請專家光臨聯想,再一次對漢卡給予指導。
這樣一來,專家們對漢卡的好感進一步增強了,並且通過仔細了解,他們確實又發現了聯想漢卡許多優秀的地方。
在郭為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有10位專家答應聯名提請複議,並最終使聯想漢卡拿下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可是史無前例的。
這件事說起來似乎很輕鬆,但對當時隻有20多歲的郭為來說,卻十分沉重,但他還是通過思路的轉換和創新,不折不扣地解決了這個一般人看來比登天還難的問題。
郭為在聯想的12年間,換了11個職位,所到之處幾乎都是“爛攤子”,但他每次都能很快找到成功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很懂得創新。
在這個不創新就麵臨被淘汰的時代,企業需要的不止是按部就班、埋頭苦幹、隻會機械執行的“老黃牛”,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的新型人才。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需要有時時創新的管理思路;作為員工,需要有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
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創造最大價值。
在一個企業中,隻有那些在執行任務時最具創新精神的員工,毫無疑問才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員工,他們才最有可能成為耀眼的明星!
執行創新一點點,機會增加一大片
在執行中,有時隻要創新一點點,就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發展機會。
在職場有這樣一個理念:執行創新一點點,機會增加一大片。
這個理念闡述的道理是:要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在執行時就要懂得創新。因為隻有在執行時善於創新的員工,才能讓上級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