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reference_book_ids":[7267573181626453054]}],"2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1,"start_container_index":2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6},"quote_content":"《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6883409163003628557,726709024867536385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8,"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4},"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章綜述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因為正如吳起所言:“總文武者,軍之將也。”亦即隻有文武兼備的人,才能夠勝任將領的要職。
論將,即識別將才,這並非易事。戰國時候,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就熟讀兵法,善談軍事,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但是趙奢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是將才,曾語重心長地說:“趙國不任用趙括為將帥便罷了,如果任用他為將帥,必定要葬送趙國的軍隊。”但是趙王卻不能識別趙括隻能紙上談兵、不切實用的缺點,要他代老將廉頗掛帥,抵禦秦將白起的進攻,結果長平一戰,大敗而亡,趙兵前後被秦軍坑殺的多達45萬餘人!韓信與張良、蕭何合稱漢初“三傑”,是古今聞名的將才。他在年少時甘受胯下之辱,顯得懦弱膽怯。秦末投軍項羽,羽不能用;又轉投劉邦,劉邦也沒有發現他是個人才,於是他便棄劉而去,然而蕭何知道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所以連夜把他追回來,說動劉邦拜他為大將,後來果然助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一般人識別將才,往往注重他是否勇敢。吳起說,勇敢隻是一個將領應該具備的若幹條件之一,僅僅有勇敢甚至連當好一個士兵都不夠格。勇敢是一個軍人的基本品格,而基本品格不等同最高品格,更不是全部品格。打仗要不怕死,要置生死於度外,但這並不意味著輕生、拚命。趙括的父親之所以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帶兵打仗,就是因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即是說趙括不把死亡當一回事,所以他必敗。據《史記》的記載,趙括也確實稱得上勇敢,說他“出銳卒自博戰”,為秦軍所射殺。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勇敢理解為不怕死。亡命之徒就不怕死,但亡命之徒不算勇敢。真正勇敢的人看重的是死的真正價值,正如吳起所說:“有死之榮,無生之辱。”當初韓信不殺那個侮辱他,要他從其胯下爬過的少年,是因為他認識到這麼個小人物“殺之無名”,所以寧願被人看作怯弱,也無意顯示自己的勇敢。亡命之徒則不然,他們對生死並無榮辱的區分,更無價值的觀念,他們常常意氣用事,為了某種個人的私利和欲望,不惜一逞匹夫之勇。總而言之,真正的勇敢是一種大無畏,是一種對生命真正價值的忘我追求!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孔子曾經對子路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製約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一文武兼備,剛柔並用
【原文】
吳子曰:“夫總(1)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2)者,兵(3)之事也。凡人論將,常觀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夫勇者,必輕合,輕合(4)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臨敵不懷生。戒者,雖克(5)如始戰。約者,法令省而不煩。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後言返,將之禮也。故出師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注釋】
(1)總:總領,
總管,統帥。
(2)剛柔:有勇有謀。
(3)兵:這裏指軍隊。
(4)輕合:輕易與敵交戰。
(5)克:勝利、完成。
【譯文】
吳起說:“文武兼備的人,才能勝任軍隊的將領。能剛柔並用的人,才可以統兵作戰。一般人評論將領,往往隻看他的勇敢,其實勇敢對於一個將領來說,不過是應該具備的若幹條件之一。隻有勇敢的人,必定輕率應戰,輕易與敵交戰而不顧及利害,是不可取的。所以,將領應當謹慎的有五件事:一是理,二是備,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約。所謂理,是指治理眾多的軍隊如同治理少數軍隊一樣有條理;所謂備,是指軍隊出動就像會遇見敵人一樣保持戒備;所謂果,是指臨敵交戰時不考慮個人的死生;所謂戒,是指即使打了勝仗還是如同初戰那樣謹慎;所謂約,是指法令簡明而不繁瑣。此外,接受任命決不推辭,擊敗敵人後才說班師回朝的話,這是將領應該遵守的準則。所以,將領從率軍出征那一天起,就抱定了隻有光榮犧牲,絕無忍辱偷生的決心。”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指出,作為統兵將帥必須要有很好的修養,既要文武雙全,又要剛柔並濟。的確,身為大將不但要能夠勇猛殺敵、威懾敵軍,還要善於安撫,使敵軍不戰而降。
《尉繚子·兵令上第二十三》:“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裏。能審此二者,知勝敗矣。”這是一條治軍的方略。古來將帥,講求文武兼備。武文相對,互為表裏。《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植即枝幹;種,即種子,引伸為根本。以武力為骨幹,以文德為根基,古來為治軍的兩種手段。這種思想,孫武也早已提出過。《孫子兵書·行軍篇》雲:“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文、武”之道並行,是古代治軍的基本手段,統領士卒,既要教育,也要執行紀律,二者是辯證的統一,缺一不可。
《左傳·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記載:公元前636年春,晉文公(獻公的兒子重耳)回國掌握政權後,為了爭霸中原,積極資金積累對外作戰。他首先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又以尊奉周王室的行動來爭取各國的同情,同年,攻打周天子賜給他的封地——原(今河南濟源縣)。出兵前,宣布隻打3天。3天沒有攻下,雖然根據情報知道原地的人民馬上就要投降,也不等待,還是按照預先宣布的期限,自動退兵三舍(90裏)以示言而有信,並特別設置了一個專門機構來處理官吏的官爵等級和有關紀律的問題。後來,他看到晉國人民對政府已有了信任,人民在彼此交往中也很講究信義,並能自動遵守秩序,認為教養已經成熟,就在公元前632年出兵和楚軍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作戰,獲全勝,晉國因而稱霸天下。
北宋末南宋初,大部分宋軍都不堪金兵一擊,而嶽飛、韓世忠等統帥的軍隊,戰鬥力卻很強。特別是嶽飛,他以“精忠報國”的思想教育部隊,又以嚴格的紀律約束部隊,“行師用眾,秋毫無犯”。因而得到人民擁護,多次重創強敵,使強悍的金兵不得不承認:“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另外要善於安撫降敵,以誠心對待他們。唐憲宗時,李愬討伐叛軍吳無濟。李愬待人沉穩真摯,能推心置腹地待人。叛軍中有來投降的,不加追究。如果知道哪個部下家中父母亡故而無力埋葬者,就發給幹糧和路費,讓他回去處理後事,並勸慰他:“你也是皇上的子民,不要丟下親人不管!”因此,部下都甘願為李愬戰死。
有一次,李愬抓獲叛軍部隊中的驃將丁士良,非常欣賞他的勇猛善戰,所以讓他留下來立功贖罪。丁士良非常感激,就獻策說:“吳秀琳隻有幾千名士兵,但唐軍久攻不下,都是因為陳光洽在為他出謀策劃。我能為您把陳抓來!”說完,就真的前去將陳擄回來了。吳秀琳失去了得力助手,最後隻得投降唐軍。
吳秀琳投降的時候,李愬單人獨騎,到城棚下與吳說話,並親自下馬為他鬆綁,並讓他在自己的手下做將官。吳被他感動了,就獻計說:“要打敗吳元濟叛軍,沒有李昤不可能成功。”李昤是叛軍中的一員驍將,常常打敗官軍,因而輕視唐軍。李愬遂利用這一點,誘捕李昤歸營。唐軍將士吃過李昤不少苦頭,紛紛要求殺掉他。李愬認為這正好說明他是個難得的將才,因此非但不殺,還經常與他密談,有時直到深夜。下屬不理解,強烈要求殺李昤。
李愬眼看不能保全他,於是將他押送回朝廷,並向憲宗上書說:要是殺了此人,就沒有可以平定蔡州吳元濟的人了。憲宗因此赦免了李昤,並將之送還李愬。李愬有了聖旨,便不怕再有人提出殺李昤了,於是任命他為六院兵馬使,李昤捧著委任書,感動地流下了熱淚。後來,李愬以李昤為先鋒,於雪夜發動奇襲,一舉攻克吳元濟的老巢蔡州城。
以推誠置腹的心來待人,用公正的心來做事,這樣才能打動對方,使對方心悅誠服。如果缺乏一顆真誠的心,待人處事就會處處顯出虛偽。而如果沒有公正的態度,判斷事物的標準往往會出現偏差。換言之,圓滑雖然可以騙得一時的信任,但絕不能保持長久,唯有真誠公正,才能永遠贏得他人的尊敬。
吳起認為,善於統帥軍隊的將領,性格應該是剛強時不可摧折,柔韌時則不可屈服,這樣才能夠以弱製強、以柔克剛。的確,如果隻有柔韌而無剛強,其戰鬥力必然會被削弱;但如果隻有剛強而無柔韌,戰鬥力必會殆盡。因此,隻有使剛柔並濟才符合為將之道的常規,此為顛撲不破的真理!為官之道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有一位部門經理品德優良,做事向來兢兢業業,不計個人得失。對上,他以服從為天職,不管上級說得有沒有道理,一概照辦,哪怕是蠻橫無理的批評,也從不申辯,甘於忍氣吞聲;倘若自己有什麼想法和建議,總是躊躇再三,反複思量,不到自認為萬無一失,決不提報上級。即使好不容易去講了,上級如果不認可,也從不據理力爭。對下麵的職員,他也總是以“好人”而著稱,有什麼工作總要與大夥商量著辦,隻要略有微詞或有反對的意見,他也寧肯自己多吃些苦,而不去勉強別人;凡是日常細小工作和值班之類的事情,他總是做得比下屬多,任何人與他爭辯或發無名之火,他也不生氣。總之,的確是柔韌到了無極的頂峰,任職一年沒見他跟誰吵過,甚至不愉快的事似乎也從未發生過。但是,總經理對他的評價是:隻是個聽話的部門經理,卻不是個有見地、有魄力的領導人才,這個位置對他而言隻是勉強勝任。手下人說他是位老好人,卻不是位靠得住的主管。結果,該名部門經理非但沒有再被提拔任用,甚至還被撤了職。
繼任者汲取了前任者的教訓,處處表現出自己剛強的性格。對總經理交辦的事,合意則辦,不合意則提出意見,有時甚至不說也不辦。而一旦提出意見,就要求非準不可,否則就爭辯個沒完,直到把總經理“說服”為止;總經理的批評如果合理,並要求解釋客觀原因,錯了則絕不接受,堅決頂回去。對於手下請示報告工作,不滿意即大加訓斥,毫不顧及情麵。誰膽敢冒犯,絕不心軟。結果可想而知,總經理厭惡,下屬不滿,任職不到半年便被免職,落得眾叛親離。如果客觀分析先後兩位部門經理的性格和做法,其實並非全錯,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問題在於這兩位都走了極端。柔者沒有一點獨立的人格,剛者則是毫不通融,甚至黑白不分,如此焉有不敗的道理呢?
對待下屬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寬大為懷。管理者的威信不是植基於高壓統治或強詞奪理。如果體恤下屬,設身處地為下屬著想,下屬自然對你會效忠信服;反之,則下屬不願意回饋意見,更重要的是若是員工不願配合管理者,縱然有才也難以發揮。因此,管理者對下要寬容大度,下屬說錯話或做錯事,盡量不要發脾氣,尤其不要當眾批評,應盡力協助下屬排除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讓他感受到你的支持。但是,寬容不是放縱,該嚴厲時仍必須要嚴厲,絕對不能違背處事原則。否則將因為自己的過度寬容,而使自覺性不高的下屬得寸進尺,以致毫無顧忌地胡作非為,以為你軟弱可欺。麵臨這種情況時,必須施之以威,甚至適度的展現“專製權威”。總之,凡是已經確定的事情,必須一以貫之,不能為他人所左右,並要培養下屬信賴和服從的良好習慣。
概而言之,管理者不管是對上、對下,都應做到剛柔並濟,這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條件之一。
企業管理應該是一個係統,每一個方麵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離開了哪個方麵,企業管理都不能達成目標,但每項管理方式又都有著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往往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也更不能固執地認為某一個方麵做好了就能夠決定成敗。科學的管理必須要把各種管理方式有機融合在一起,從剛和柔兩個方麵來加強全麵管理,既要有剛一如流程和製度,又要有柔一如文化和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當今管理界比較流行的一種方式,其意是要注重對員工真實需求的滿足,以此來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文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典型的柔性管理方式,主要是滿足員工的精神追求。剛性的事物是顯性的,而柔性的事物則是隱性的,隱性的一麵往往決定著顯性的一麵,成為事物發展的關鍵。人性化管理就是要時刻關心和注重對員工需求的滿足,打造濃厚的“家文化”氛圍,增強員工的依附感和歸屬感;而企業文化則是通過員工共同價值觀、企業精神和使命來打造員工的精神動力,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感。離開了柔性管理,就象是建設中缺少了水泥,生活中缺少了空氣,再宏偉的建築也會轟然倒塌,再強壯的體格也是窒息而亡。國家提出的依德治國,也正是柔性管理的體現。
至剛則缺少韌性,至柔則喪失嚴明。作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就應當剛柔並濟、“軟硬兼施”,這才是軍事謀略在企業管理上的運用。
二知此四機,乃可為將
【原文】
吳子曰:“凡兵有四機(1):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2)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善行間諜,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謂事機。車堅管轄(3),舟利櫓揖,士習戰陣,馬閑(4)馳逐,是謂力機。知此四者,乃可為將。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敵。得之國強,去之國亡。是謂良將。”
【注釋】
(1)機:古代弩箭的發射機關,引申為一切機關的通稱,也指事物的樞要、關鍵。這裏是要善於掌握士氣、利用地形、運用計謀、充實力量的意思。
(2)張設:安排、布置的意思。
(3)管轄:車輛兩邊的鐵插銷,用來閂住車輪不使脫落,是戰車的重要零件。
(4)閑:通嫻,熟練的意思。
【譯文】
吳起說:“大凡用兵打仗,有四個應當注意的關鍵:一是掌握士氣,二是利用地形,三是善於謀事,四是發揮兵力。三軍之眾,百萬之師,掌握輕重緩急,在於將帥一人,這就是掌握士氣的關鍵;狹險道路,名山要塞,十人防守,千人不能通過,這就是利用地形的關鍵;善於使用間諜,用輕騎不斷搔擾敵人,以分散其兵,使敵人君臣不和,上下互相責怪,這就是善於謀事的關鍵;戰車及其零件十分牢固,戰船及其櫓槳極為結實,士卒熟悉戰陣,戰馬善於馳騁,這是發揮兵力的關鍵。懂得這四個關鍵,才可以擔任將領。而且他的威信、品德、仁愛、勇敢,都必須足以為全軍之表率,且能安撫士眾,威懾敵人,決斷疑難。他發布命令,部下不敢違背,所到之處,敵人不敢抵抗。得到這樣的將才,國家就強盛,失去他國家就要滅亡。這就叫做良將。”
【心得】
這裏主要論述的是軍事指揮者的素質與品德修養。在吳起看來,一個傑出的統帥,應德才兼備,既要有突出的才能,又要有高尚的品德。這是一個有作為的軍事統帥應該具備的重要條件,對於為人做事更是如此。
南明抗清將領夏完淳自小天資聰穎。據說他五歲便知《五經》,7歲能作詩文,9歲成《代乳集》,12歲已博覽群書,為文洋洋灑灑,一揮而就,連當時的大學者錢謙益也讚許他才智過人。難能可貴的是,夏完淳自幼即關心國事。清兵進攻江南時,他才14歲,卻同父親一起參與抗清,受封為南明魯王政權的中書舍人。後來他兵敗被俘,在南京的監獄中,清兵軟硬兼施逼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投降清朝的洪承疇親自出馬勸降,反被夏完淳痛罵一頓,令洪承疇無地自容,狼狽不堪。最後夏完淳在南京慷慨就義。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11歲登台,始創風行全國而具有獨特風格的旦角“梅派”。在日軍侵華、國難當頭之際,他深明大義,不畏敵強,堅決拒絕為敵偽演出。日軍侵占上海時,他不甘為敵效力,乃避居香港。後來香港淪陷,他又決定蓄起唇須,不為敵人演出。日軍屢次對他威逼利誘,均被嚴詞拒絕。1942年12月,日本決定慶祝“大東亞戰爭勝利”一周年紀念,要梅蘭芳率團赴東京等地作巡回演出。梅蘭芳見敵人威逼太甚,接連注射了三支傷寒預防針,立刻發起高燒,臥病在床。日本軍醫前來“探病”,一量體溫果然高達42℃,隻好作罷。
吳起認為,善於統帥軍隊的人,要能做到戰無不勝、敗而不亡。製勝之方並不全賴戰爭,而在於“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遠古時候,黃帝就是以其仁德而統轄四方;商湯王、周武王之得天下,也是在不得已時才誓師伐桀、紂。而黃帝、湯武征伐之初,並沒有立即受天下人擁戴。由此可知,隻要能把握住機會,同樣也會有反敗為勝的可能,例如楚昭王不是曾在與闔閭的抗衡中反敗為勝嗎?
重仁德而輕征伐是古人的一項傳統美德,這樣的觀念在先秦時期尤為突出。當然,戰爭的確會使民不聊生,而連年戰爭之後往往會出現“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象。而且以武製勝,勝不可久。有鑒於此,古人崇尚以仁示德,反對以武揚威。在當代,全世界人民都要求一個長治久安的和平環境,尤其在受到核武器威懾的情況下,更是激發了人們的和平意識,人們再也不願經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不義不取,這是自古以來的另一項傳統。孟子曾認為為了義可以舍生,即所謂“舍生取義”。曆代的誌士仁人,為了“義”,生命可以犧牲,家室可以不要;為了“義”,甚至還可以滅親。可是“義”有公私之別,大公無私的義舉曆來受人頌揚。然而生活之中也有為私義而不惜一切者,為私義者,總是結黨營私,彼此袒護,從而使許多不法行為受到包庇,讓許多不法之徒得以逃脫法網。這種私義的行為從來都是受人所鄙棄的。再者,義有真偽,真義可以感動人心。如作為“義”之化身的關羽,為了義而“身在曹營心在漢”,也為了義而公然放走曹操,他的行為即被視為真“義”的典範。
再說行軍作戰,若是正義之舉,自然順乎民心,得到支援;不義之師,逆乎天理,失道寡助。日本發動不義之師侵略中國,雖然猖撅一時,卻終究失敗。而20世紀90年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其行不義,結果也是以失敗而告終。不隻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等納粹侵略軍,也不隻是伊拉克,凡非正義之師,其行必敗。
同時,將帥對於士兵來說,是領導和主宰。善於帶兵的將帥,不但能帶領士兵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還懂得如何愛護他們。反過來說,隻有好好對待士兵,使他們感恩圖報,才能令行禁止,無堅不摧。
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嶽飛,就以善於用兵著稱。他的軍隊,常常以少擊多,以500人、800人打敗金軍幾萬人、十幾萬人,金兵哀歎道:“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即使嶽家軍與敵人大部隊狹路相逢,他們也毫不慌亂,不動如山,反倒是敵人嚇得掉頭便走。嶽家軍軍令極嚴,士兵中若有人拿了老百姓一束麻線,按軍法就得處死。晚上露宿,百姓開門接納也不進去。冬天出征,即使凍死也不準折毀民房來生火取暖。士兵們為什麼心甘情願遵守這些紀律而毫無怨言呢?原來,嶽飛治軍除了一個“嚴”字,還有一個“恩”字,就是所謂的“恩威並重”。部下如果生病,嶽飛會親自探視,親自熬湯煎藥。部下將領中如果有人遠征,嶽飛就派自己的夫人去探望他們的妻子,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部下戰死,嶽飛親自參加葬禮,憑吊死者。所以從普通士兵到將領,無不感恩戴德,願意以死相報。戰鬥中,人人向前,從來沒有怕死退縮的。所以說傑出的領導者不僅要有卓越的才能,更要有一顆仁愛的心。
這不禁使人聯想起現在的一些經營者,他們唯恐管理不嚴、紀律鬆馳,動不動就對職工罰款、訓斥、勒令停職,甚至“炒魷魚”。效果怎麼樣呢?很不理想,這種態度就類似某些家長對孩子“罵不離口,打不離手”,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結果打得孩子受不了,有的表麵屈服,背後搗亂;有的離家出走,公然反抗;有少數不幸者甚至被親生父母活活打死。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隻會激起他們的反抗心理,不是表麵阿諛順從,背後消極怠工,就是處處與經營者作對,故意“唱反調”,可見領導者的素養與品質關係著企業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不管是教師、家長還是經營者,對學生、孩子、職員都要講究“方法”和“態度”,不可一味縱容、溺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可過於嚴苛。而要像嶽飛帶兵那樣,在生活、身體方麵無微不至地關懷,在紀律上“有約在先”,恩威並施,才能既樹立威信,又受人愛戴和擁護。
三禁令刑罰,所以威心
【原文】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1),所以威(2)耳。旌旗麾幟(3),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敵。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注釋】
(1)鼙鼓金鐸:鼙、鼓、金、鐸都是古代指揮軍隊作戰的工具。
(2)威:通畏,震驚,引申有聽從命令和受約束的意思。
(3)旌旗麾幟:古代指揮軍隊的四種旗幟。麾,通“揮”,指揮的意思。
【譯文】
吳起說:“鼙鼓金鐸是用來威懾耳朵的;旌旗麾幟是用來威懾眼睛的;禁令刑罰是用來威懾軍心的。耳朵聽命於聲音,聲音不可不響亮;眼睛聽命於顏色,顏色不可不鮮明;軍心受製於刑罰,刑罰不可不威嚴。三者如果不確立,雖有國家,必定被敵人打敗。所以,將領指揮的部隊,沒有不依令而行的;將領指向的地方,沒有不拚死前進的。”
【心得】
這裏重點論述了指揮軍隊作戰的問題。在吳起看來,一支軍隊必須統一號令。
古人將軍隊按照不同的兵種而分編為若幹隊,每隊都有自己的旗幟和自己的作戰特點。戰時,指揮官隻需揮動不同的旗幟,就能讓每支小隊充分發揮其作戰的優勢。如此號令明確,每隊各司其職,自然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此外,在指揮作戰時,還應提高士氣,這就需要將帥身先士卒。如劉秀身先士卒戰昆陽就是一個成功戰例。在昆陽之戰中,義軍被王莽大軍團團包圍,情況十分險惡。劉秀突圍搬來援軍後,其將領顧慮重重,缺乏打敗敵人的信心,有的甚至怕因為打仗而損失掉自己的財物。
看到這種情勢,劉秀心裏萬分著急。他意識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如果缺乏高昂的士氣和必勝的信心,是無法與強敵作戰的。因此,他在參加昆陽戰鬥的過程中,十分注意鼓舞全軍的士氣。針對一些人的畏敵情緒和貪財保命想法,他苦口婆心地開導說:“敵人雖然人數多,但都是些烏合之眾,隻要我們樹立起必勝的信心,就不難把他們打敗。如果我們這次能取得勝利,得到的財物會比現在多好幾倍,而且還可以建大功、立偉業;倘若解不了昆陽之圍,讓敵人打過來,我們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這番話說得大家心服口服,連連稱是,顧慮頓消。
但軍隊的士氣不能光靠主帥的口頭鼓勵,還要靠主帥在實際戰鬥中以身作則。當劉秀率領援軍急如星火般地趕到昆陽時,他們麵對的是旌旗蔽天,營盤連綿的營軍大陣。麵對氣勢如此龐大的敵人,將士們的士氣隻要稍一動搖,就會影響戰鬥意誌,帶來難以想像的慘敗。他意識到,要想繼續鞏固部隊的士氣,自己必須做出不畏強敵的榜樣。於是,劉秀率領千餘名騎兵當先鋒,迎戰莽軍。為了激勵士氣,他身先士卒,衝入敵陣,連連殺死敵人數十名。將士們見此情景,個個精神抖擻,奮勇往敵陣衝殺,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取得殺敵近千人的首戰勝利。
劉秀不僅用一切方法提高自己部隊的士氣,同時還進行瓦解敵軍鬥誌的工作。當時另一支義軍正在宛城與莽軍作戰,宛城已經被莽軍攻占,但捷報還沒有傳到昆陽。劉秀在不知道宛城戰鬥實況的情形下,製造了一個假情報,宣稱義軍已經攻占了宛城,即將派大批援軍前來解昆陽之圍。然後他又派人把這個假情報散播到敵人陣營裏去,製造假象,進一步打擊敵軍的士氣。
劉秀采取的這些果敢而巧妙的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戰局朝越來越有利於義軍的方向發展。從數量上看,莽軍人多,義軍人少;但在士氣方麵,莽軍由於久攻昆陽不克,再加上假情報的幹擾,已經出現了軍心動搖的情況,而義軍則士氣倍增,鬥誌日堅,戰爭優勢逐漸轉向義軍這一邊。義軍在昆陽之戰取勝的原因很多,劉秀能夠巧妙地提高將士們的士氣,無疑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因。
同時,吳起還指出,要使將帥的指揮確實行之有效,必須嚴明禁令刑罰,以增強指揮的權威性,令出即行,這就要求統帥治兵以信。“信則不欺”,上下信任,則互不欺騙,令之所出,士卒奮勇。孫武《孫子兵書·計篇》曾指出,“信”乃將帥必備的五種品德之一種。在上一段文字中,魏武侯問吳起,部隊行軍作戰的方法首先應該掌握什麼問題。吳起也強調指出,首先要明確“四輕”、“二重”、“一信”。其中“一信”,就是賞罰嚴、守信用。《司馬法·仁本第一》開篇也曾提到治理天下的特殊手段就是戰爭,而要使用這種特殊手段,就要遵守一些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信見信”,即信用人便為人所信任。《孫臏兵書·篡卒》也指出,軍隊戰鬥力的增強在於賞罰必信。《百戰奇法·信戰》則說“信則不欺”,“上好信以任誠,則不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要做到“信”,必須一是不欺他國,不欺其民;二是上下信任。至於以“信”治軍的論述還可以舉出許多,都不外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一、守信用,不欺鄰國,不欺民眾。如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歸還土地;魏文侯不違虞人之期——有一天,他和看守山林的小吏約好去打獵,結果到了那天下雨了,他就冒著雨去向那個小吏說明不去打獵了;東漢鄧訓以恩信征服胡人小月氏部落等等。
二、賞罰必信。如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立木南門,移木北門者賞賜50金。
三、將帥與士卒上下信任,同心協力。如燕昭王信任樂毅而致勝,燕惠王卻不信任樂毅而致敗;諸葛亮任信士卒,士卒也因此忠於諸葛亮;朱元璋為了安撫降卒,使他們消除憂慮,便故意在降卒中挑選500人充當衛隊,降卒見朱元璋對他們深信不疑,極為感動,於是甘心為他效力,成為朱元璋的忠實將士。
不以信治兵,上下離心,導致兵敗身亡的例子也不少。三國張飛,雄壯威猛,驍勇善戰,勇冠三軍,但他卻不體恤士卒,刑殺過分,暴而無恩。最後,在東征發兵之時,死於非命,為部將張達、範疆殺害。“治兵以信”從古到今倍受重視。以“信”治兵而得勝和不以信治兵而致敗的例子,從正反兩麵給予將帥更深刻的啟示,那就是用兵打仗、率眾禦敵,必以信為寶。
而賞罰是為了嚴明紀律,激發士卒奮勇作戰。軍事統帥都要把著眼點放在激勵部屬這一個最終目的上。古代將帥為達此目的,在執行賞罰時,往往重視“誅大賞小”。
“誅大賞小”曆來受到將帥們的重視。因為,如果主將能夠在全軍將士麵前做到“誅大賞小”,就在事實上表明了軍令的威嚴和主將堅決執法的至公之心與明察秋毫的至誠之心。使將士不敢稍有疏犯,又使將士內心悅服。
吳王闔閭時,孫武來到吳國。闔閭讀了他的著作,很是欽佩。問道:“可以試試練兵的方法讓我看看嗎?”孫武說:“可以。”又問:“你的練兵方法可以適用於婦女嗎?”孫武說:“可以。”
於是闔閭挑出宮中美女180人,交給孫武。孫武把她們編成兩隊,派闔閭的兩個最寵愛的姬妾,分任隊長,每人都持著戟,站成了隊。孫武先對她們說:“你們都知道心、左右手和背的位置嗎?”她們都說“知道”。孫武說:“心在前,左手在左,右手在右,背在後。大家都明白嗎?”她們都說“明白”。孫武部署已定,設下了執行軍法用的斧鉞,“即三令五申之”。然後擊鼓使她們向右。
婦人們卻嘻嘻哈哈地笑起來。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次應由將帥負責。”於是“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複大笑”。
孫武說:“部署已經明確,解釋也已透徹,這次仍舊不照辦,那就是士兵不聽指揮的問題了,隊長應受軍法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