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正在台上觀看操練,見要殺他兩個愛姬了,大吃一驚,急忙派人下來傳話,說:“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個愛姬飯都吃不下的,請不要殺她們吧!”孫武答道:“我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當即把兩個隊長斬首示眾,依次派第二個人分任隊長。於是又擊鼓操練,婦人們不論向左、向右、前進、後退、跪下、起立,全都服從命令,而且嚴肅認真,毫無嘻笑喧嘩的聲音了。

孫子便向闔閭報告道:“兵已經練好了,請大王檢閱。這兩隊士兵,盡可任意指揮,即使叫她們到水裏火裏去也不會抗命了。”闔閭苦笑道:“行了,你休息休息吧,我不想檢閱了。”孫武有些不滿,說:“您隻欣賞我的理論,卻不支持我實行!”闔閭到底還是拜他為將。

執法必須公正,否則如果隻對一般士卒施以極刑,而那些位高權重者違犯軍法卻不處置,便不能使全軍折服。唐代名將高仙芝部下的節度判官封常清執法嚴明,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官居“郎將”,他憑著和高仙芝的特殊關係“威動軍中”,當他違反軍紀時,封常清令左右將其押來,叱責道:“郎將安得無禮?……須暫假郎將死,以肅吾軍。”關起門來將其杖死,麵朝地拽了出去,以肅軍紀。高仙芝妻及乳母在門外求情,不能得逞,告到高仙芝。高仙芝大吃一驚,卻因封秉公執法而不敢發作。

吳起自己就極力主張獎勵有功。每次戰後,魏武侯就在宮廷設宴,上等功坐前排,葷菜席位,並使用貴重的器皿,食用整隻的牛、羊、豬三牲;二等功的坐中排,器皿次一等;沒立功的坐後排,沒有貴重的器皿。並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兒,使之得到鄉裏尊重。三年之後,秦國出兵,臨近西河,魏國士卒聽到這個消息,不等將帥命令,自動穿戴盔甲奮起抗戰的有上萬人。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就是知人善任,但是,僅僅做到“知人”,並不意味著領導就善於用人,因為用人是需要通過建立一種製度和標準來實現的,就吳起所說的禁令與刑罰。

企業紀律是保證執行力的先決條件,什麼是紀律?紀律首先是服從,下級服從上級、部門服從公司、公司服從集團。令行禁止,決定的事和布置的工作必須有反應、有落實、有結果、有答複。服從是任何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基本素質。

紀律是嚴格遵守各項規章製度,貫徹各種會議決議,執行集團、公司製定的預算、計劃、通知,這是幹部員工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自律是紀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幹部必須帶頭遵守有形的規章製度和無形的企業文化,這是貫徹紀律的關鍵。任何幹部、員工都不得將個人、親屬、朋友、小團體的利益淩駕於企業利益之上。

雖然現代企業的幹部員工來自五湖四海,但既然在公司裏做事,工作習慣必須適應公司的紀律。形成紀律是一個人、一個團隊在複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乃至成功的基礎。從學習規則,遵守紀律,樹立紀律意識,刻意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於紀律,到自覺把紀律變成自己的習慣,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克服自身許多不完善之處。但隻有把紀律變成為習慣,才能具備持久的戰鬥力。

現在大家都在談企業文化,其實,紀律就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沒有紀律的企業文化不可能指導各項實踐有序地取得成功。

四先占其將,而察其才

【原文】

吳子曰:“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誌,塞易開險,可邀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1)。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沉。居軍荒澤,草楚幽穢(2),風飆(3)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注釋】

(1)前:通剪,消滅的意思。

(2)穢:繁茂,多草的意思。

(3)飆:狂風、疾風。

【譯文】

吳起說:“一般說來作戰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預先探知敵人的將領是誰,觀察其才能。根據情況,運用計謀,不費力氣而大功告成。敵將愚昧而輕信於人的,可以用欺騙的手段誘惑他。敵將貪婪而不顧名譽的,可以用金錢收買他。敵將輕率而無謀略的,可以用疲勞戰術使他困頓。敵人上級軍官富裕而驕橫,下級吏卒貧困而怨憤的,可以用離間的手段分化他。敵人進退猶疑不定,部隊無所適從的,可以用震憾的方式嚇跑他。士卒藐視其將領而思歸戀家的,可以阻斷平坦大道而開放險阻之路,引而截擊消滅他。敵人進路平易而退路艱難的,可以讓他前來並消滅他。敵人進路艱險而退路平易的,可以逼近猛擊他。敵人駐紮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連日的,可以放水淹沒他。敵人駐紮荒郊野澤、雜草叢生、環境汙穢而常起狂風的,可以用火攻燒死他。敵人久住一地而沒有移動,官兵懈怠、戒備疏忽的,而以乘機偷襲他。”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提出“占將察才”的戰術原則,即在對敵作戰之前,應充分了解敵軍和其將領,如此才能針對其能力和個性來製定作戰方案,克敵製勝。孫子也曾指出:“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又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吳起與孫子都很重視了解敵將和敵人各方麵的情況,認為這是在戰爭中取勝不可缺少的條件。

人生境遇萬千種,造就萬千眾生相。社會上雲雲眾生,千姿百態,一個人要立身社會,麵觀人生,與人交往,沒有一副識人的眼睛,恐怕是不行的。

諸葛亮聰明蓋世,智慧超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用人。他累積其知人察人的經驗教訓,為後人留下一篇《知人》的總結,從中可以了解到自古以來的“知人之道”。

諸葛亮的知人術高明就在於不但知人於未名之中,而且察人於未變之時。劉備托孤白帝城時,諸葛亮了解到大將魏延“腦後有反骨,不可重用”。但他並不因魏延有叛逆之相而貶棄他,反而繼續讓他領兵作戰,創建功業。直到魏延言行中顯示出欲另樹一幟、不再屈居人下的反叛意向,諸葛亮才於彌留之際布下後發製人的錦囊妙計,讓人於魏延反跡暴露時,將其處死。

如果諸葛亮沒有一定的知人功夫,還不葬送在魏延的手中嗎?諸葛亮的知人術就是看人不看表麵,必須通過實踐考驗,從誌、變、識、勇、性、廉、信7個方麵觀察識別人的本質和才幹。

知人之性,不單單是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企業家需要,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進行最平常的交往,也需要“知人”。不但要把握對方與眾不同的特點,比如他們的特性、能力、特殊問題、需要和興趣,凡能表露個人性情和能力的地方也應加以注意。

要深入地知人,還要看一個人的經曆,例如哲學家叔本華在一本書的首篇談論女人,文中貶低女性,顯示出他對女性有一種不正常的排斥感。為什麼?這與叔本華的童年經曆有關係。叔本華父親早逝,母親生活奢侈腐化,很少顧及他。對於一個需要母愛的孩子來說,這一切無疑使他蒙受了痛苦和恥辱,他對女性的看法也漸漸偏執起來。最後,他終身不娶,隻身獨居。假如我們對叔本華的童年一無所知,就無法理解叔本華的“意誌說”,也無法理解他對異性的強烈排斥感和非常態的看法。

要知人之性,還需要對一個人在關鍵問題上的態度加以考察,因為一個人對關鍵問題的態度,隱含了他的性格與誌趣取向;思想和價值觀點。

交往不可太盲目,第一次見麵便將對方奉為知己,是一種輕率、不負責任的態度。誌不同,道不合,友誼遲早要消失。學一點知人之性的本領,運用於交往中,是十分必要的。

治理之道,就是善於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揚其所長,避其所短。

識別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古人曾提出:為治以知人為先。即治理國家以了解、識別人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訴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沒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為沒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於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隻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來就越得當。曆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也就是說,帝王的作用,沒有比識人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個國君,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這是一個國家三種不祥之兆的表現。所以,作為一個明君,最大的隱患就在於不能知道和識別人才。若不能識人,勢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識別到人才,又不及時地推薦和提拔使用,則為失才的表現;同樣,一旦了解和識別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時地從其現任的位置上撤職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罷免,繼續將其留用,這必然是國家之禍,使人民受害,後患將是無窮的。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對識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們產生了極為相近的一種共識:要想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完善,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總之,國家興亡,務在得人、用人。得其人任用之則存,失其人未任用則亡。何世無才,患在不識。

知人善用,擇賢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準人才;所謂善用,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擇賢而任,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及其是否具有真才實學呢?

其實,標準很多,方法也很多。在此,筆者提出一個全麵衡量人才的10項標準,以供明君參考:一、品德;二、能力;三、學識;四、交際;五、目的;六、行為;七、誌向;八、專長;九、發展;十、成就。

舉凡對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學識淵博、交際廣泛、目的純正、行為端莊、誌向遠大、專長精熟、發展全麵、成就卓越的人來講,我們可認定他為上上之才;而對那些品德惡劣、能力平平、學識粗淺、交際凡泛、目的不純、行為不端、誌向渺小、專長全無、發展沒有、成就歸零的人來講,我們可認定他為下流之徒;再對那些具備10項標準中1~2條或3~4條的人來講,我們可認定他為平庸之輩,或是一般性人才,對那些已具備10項標準中5~6項或7~8項的人來講,我們可認定他為中才,或確定其為上等人才。衡量一個人的全麵並定義一個人才的水準,是應有所變動的,因為人本身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與發展之中的,壞的人也可能變好,好的人也可能變壞。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客觀真實的眼光審視人,用全麵公正的眼光定義人。觀人要由表及裏、注重表裏如一,識人貴新不貴陳,用人須鑒古察今。以史為鏡,明興衰;以經為鏡,通事理;以人為鏡,知得失。

衡量一個人是否真的是一個人才和賢良,其方法舉不勝舉。下麵,筆者就莊子和諸葛亮提出的一些觀人、識人、用人的方法,再結合本人對觀人、識人、用人總結出的一些淺顯方法與見識,提出觀人、識人、用人13法。特陳述如下,以供參考。

第一、近使之而觀其敬。他是否尊敬,將其安排到自己身邊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得知所謂“近使之而觀其敬”,就是指將所要識別的對象安排到自己身邊工作,因為天天在一起相見容易相熟,久而久之就會沒有拘束,這樣就便於考察他的恭敬行為如何。也就是觀察他(這個人)在與人相交往的過程中是如何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的。

古人雲:“行己莫如恭,自責莫如厚。”即為人處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嚴格。當然,“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怯,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如果一個人不知禮節,雖然態度恭敬,卻不免勞頓;雖然行為謹慎,卻不免膽怯;雖然性情勇敢,卻不免莽撞;雖然性格直率,卻不免急切。這些是對一個人在待人處世的態度、行為、性情及性格上的要求。那麼,一個人在做人及為人上,如果能做到謙虛謹慎,人們就會心悅誠服;做到誠懇老實,事情就每每成功。

“行謹則能堅其誌,言謹則能察其德。”做事謹慎,就能使自己的誌向更堅定;說話謹慎,就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說明人應該言行謹慎,不亂說亂動。如果在自己身邊工作的人因相處比較熟了,而放鬆對自身的謹慎,這是會出問題的。如同在平坦道路上行走的人放縱自己而腳下不留意,這樣走快了就會摔跤;在艱險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有所戒備而出腳很小心,因此走得很慢,反而跌不了跟頭。這就指出了越是平易的地方,越是要謹慎。同理,在領導身邊工作的人員越要謹慎。

常言道,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尤其在領導身邊的工作人員,應該自律、自重、自愛、自尊、自勵、自強,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形象,不做有損身份的事,這樣才能經受住近使之而觀其敬的考驗。

第二、遠使之而觀其忠。他是否忠誠,將其指派到遠方工作一段時期後,就會從一些事實和側麵的反映中得以驗證。所謂“遠使之而觀其忠”,就是指將所要識別的對象指派到遠方去工作,因為相距很遠而不能在一起,所以一個人在遠方是辦理正務還是胡作非為,就能夠從其具體工作表現及側麵了解到他是否真的忠誠。這樣的做法就是要考察他的忠誠度如何,也就是通過他在任職期間內的一些具體表現和側麵反映中觀察出一個人的本質好壞,究竟是忠與不忠,乃至於是一般性的忠誠抑或是絕對忠誠。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遠使之而觀其忠”這樣的必要。因為在一些人看來,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工作,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就要什麼,甚至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顧,目中無法,搞錢權交易、錢錢交易、權力交易、假公濟私、損公肥私、吃喝玩樂,真可謂“五毒俱全”。在遠離國家中央政府(或公司總部)的地方工作,上級難管到,群眾(或員工)管不了,這樣就給一些心存私欲的人提供了可以胡作非為的可能和機會。

為什麼在遠離領導的地方工作,有的人就幹得很出色,有的人就幹得很糟呢?關鍵就在於是否忠誠。心存歪念的人總是當著領導的麵前拚命幹,領導不在時就不幹;領導在場時總是規規矩矩,領導不在時就為所欲為。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更多的人是領導在場與不在場都是一樣工作,尤其是領導不在場時,工作照樣幹得很出色。

第三、煩使之而觀其能。他是否有吃力,將複雜的局麵和頻繁的事務交由其處理和完成,就會檢驗出真實的能力。所謂“煩使之而觀其能”,即指在情況複雜時派他去工作,或是頻繁地交給他一些工作並要求他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從而考察他完成的過程和結果怎樣,由此可看出他的能力如何。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在一般情況下是難以區分出來的。隻有通過派給他(她)很多的事務和在各種複雜多變的情況出現時,讓其所識別的對象去獨立處理,經過他(她)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表現,才能辨別其能力的高低、大小。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善,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受,賤則觀其所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誌。這就是說,凡是要考察一個人,當他仕途順利時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麼人,當他顯貴時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麼人,當他富有時就看他所養的是什麼人,聽了他的言論就看他怎麼做,當他空閑時就看他的愛好是什麼,當和他熟悉了之後就看他的語言是否端正,當他失意時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當他貧賤時就看他是否有所不為。要使他歡喜以考驗他是否不失常態,使他快樂以考驗他是否放縱,使他發怒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我約束,使他恐懼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恃,使他悲哀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製,使他困苦以考驗他是否不改變其誌向。

凡是要選用將帥,必須先考察他的品德才能,然後向他交代方略任務,讓他自己估量能否勝任,進而讓他談自己的設想,包括要使用哪一種盔甲兵器(工具),需什麼人做參謀、副手,要多少兵馬(人員及裝備),用多少錢糧(資源),在那裏置營(選擇地點),何時成功(時間安排),自始至終的重要事項,都讓他們自己籌劃安排。“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所以,我們先考察一個人的能力,然後才授予官職,這便是成功的國君。這也是我們“煩使之而觀其能”的目的所在。

第四、卒能問焉而觀其知。他是否有智慧,在倉促和緊迫的情況下突然地詢問他,就會發現其智慧體現的真實水平。“卒能問焉而觀其知”,指在匆忙和倉促的情況下突然詢問他,看他的智慧如何。這是一種識人的方法。在應急情況下,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如何處理好這突如其來的事情,通常的人往往是束手無策,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態。而對於智商高、反映靈敏的人來說,即便遇到料想不到的問題像槍炮地向他撲來,他也會從容不迫,遇險不驚、有條不紊地給以恰如其分的回答。

當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麵對突然提出的問題,要想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或對答如流地將問題一一作出相應的回答,這種智慧一般的人難以做到。隻有學識十分豐富、經驗十分成熱、智商較高、天資十分聰明、反應能力比較靈敏的人才能做到。尤其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時代發展如此迅速的信息社會中,事物發展的迅速性,更需要思維敏捷的人才,解決和回答現實中許多迫切需要立即解決而仍未解決的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要識別這樣的人才,應“卒能問焉而觀其知”,事實證明,這是明智之舉。

第五、急與之期而觀其信。他是否守信,在事態緊迫的情況下求其幫助、和其相約,就會在其赴約或不赴約中得以驗證。“急與之期而觀其信”,是莊子提出的一種識人方法。其意思是,在緊迫的情況下和他相約,看他是否守信。“信”,是為人之道。常言道:言必行,行必果,果必真。“信”,就是要守信承諾,說到做到。其實,這也是做人的一頂基本要求。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就是指一個人如果缺乏誠信,那麼他就難以得到正麵的評價。由此可見,堅持守信對做人是多麼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信”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有的人對下屬、朋友、同事許下諾言,可是過一陣子就忘了。何況“急與之期而觀其信”,這樣的守信就更不容易做到了。所以,“急與之期而觀共信”作為識人的一種方法就更難能可貴了。

考察一個人的途徑有很多,方法也很多,但是考察一個人應該首先考察他的“信”。守信的人自然會得到大多數人良好評價,反之,就會受到詆毀和抨擊。

第六、委之以財而觀其仁。他是否仁義,將錢財托付其管理和使用,通過觀察其對錢財的態度和對錢財的運用,就能得出結論。“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即指在考察識別人才時,通過托付給被考察對象以錢財來觀察他的廉潔情況如何。愛財如命,見錢眼開的人絕不會是廉潔奉公的。相反,隻要是真正的廉潔奉公的人,絕不會損公肥私去爭不義之財。

貪為私動,賄隨權集。對錢財看得太重的人,往往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拉攏賄賂一些有權有勢的人來做他們的保護傘和搖錢樹。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用錢財來賄賂別人是不是仁者,就是看他對錢財采取什麼樣的態度。為私而貪者為不仁,為公而見錢廉潔者為仁者。廉潔的人不追求不應有的財物。所以,古人雲:“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即指官吏廉潔奉公,就是老百姓的表率;官吏貪贓枉法,就是殘害老百姓的強盜。縱觀古今中外仁者,他們共同的優點就是不貪不義之財。

貪夫徇財,其害無窮。明代有位官員,因貪贓受賄,事發後跳井自殺。朱元璋聽到此事後對群臣說:“彼知利之好,而不知利之害,徒知愛利,而不知愛身,人之愚孰有甚於此?”他進一步發揮說:“君子聞義則喜,見利則恥,小人見利則喜,聞義則不從,是故君子舍生取義,小人則舍生為利,所為相反。今其人死不足恤。”禮部尚書就此議論說:“其事可為世之貪汙者戒。”

第七、告之以危而觀其節。他是否有氣節,當危難來臨時讓其處置,就會檢驗出他的節操。“告之以危而觀其節”,就是指在識人時,告訴危難的情況讓他處置,從他處理危難的情況來觀察其節操。節操,既指氣節情操,就是一個人在關鍵時刻和重大原則問題上表現出來的立場和道德方麵的堅定性。

古人講得好:“將受命之日剛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抱鼓之急則忘其身。”表現在人生道德情操方麵,就是思想情感的正義性——勇於堅持真理,凜然伸張正義,絕不獻媚爭寵,始終正大光明,保持高風亮節,珍重國格人格。

範仲淹曾以直言而遭三貶,三起三落都不改其誌,他為國為民,敢言敢諫,始終如一。他先憂後樂的精神,仁人誌士的節操,對時人後人的影響都很大。這些有氣節的人大都是敢於直言不諱,從而得罪了當權者,他們往往是以細故而被否認其大節,因而“不幸陷於吏議”,且這些正直之士,大多是有真才實學者,他們被降職不用,實是國家的損失。因此,範仲淹在他身為邊帥掌握實權時,力之所及,任用他們為國效力。也使賢才不致埋沒成為廢人。如他重用的孫盛敏,才勇過人,議論剛直,三知慶州,人服其能,曾與狄青共率兵破平依智高。而騰達道這人有文武全才,曾被貶低,範仲淹素重其人而重用之。事實也證明,範仲淹善於知賢才,他任邊帥期間因重用有氣節的人,邊城無虞,西夏不敢入侵;而經他薦拔的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

氣節中人必然賞識氣節中人。範仲淹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說明。一個人在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果敢堅毅地維護國家(或是公司)的利益、人民(或是員工)的利益,並能夠把事態控製在最有利的一麵上,既保護了國家(或是公司)又抑製了事態的惡性發展,這其中必然充分體現了他的氣節和能力。那麼,這樣的人才就是被重用的對象。

第八、醉之以酒而觀其態。他是否有德,用酒將其灌醉,就會在其是否有失態的言語和舉止中得到證實。“醉之以酒而觀其態”,就是把要考察的人用酒灌醉來了解其變化的形態,從而判斷其修善的程度。酒本來就是使人狂放不羈之物,請人喝酒,又要苛求人不要酒後失態,就太難了。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醉之以酒而觀其德,此法甚好。人雖有德,醉後則不能自持,此亦白璧之瑕也。這就是說,酒醉後可以看出其德行,人雖有德行,酒醉後往往不能自我控製,這也是白玉之微瑕也。意思是指通過觀察人的行動來識別人。

一個人在醒時“有德”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一個人在醉後就“無德”是不可以原諒的。“酒後有德”與“酒後無德”的差別就在於一個人對自身控製能力修煉的程度如何。一個修煉有素的人在任何場合及任何條件下都會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而對於一個平時懶散、隨欲而為、無心修煉的人來說,往往會在酒醉後更加放肆和大膽,甚至幹出的醜惡行為連他自己在酒醒後都不敢相信。

同樣是酒,偉人會喝得精彩,蠢人會喝得愚笨;大詩人會喝得豪氣衝天,小混混會喝得東倒西歪;英雄會喝得膽力過人,懦夫會喝得意誌頹廢;聰明人會喝得友情長存,“傻瓜”則會喝得無親無友。

喜時喝酒是助興,悲時喝酒是消愁。多數人在不悲也不喜時喝酒,沒別的什麼原因,就是嗜好。少許飲酒能助益,過量飲酒會誤事。酒是人在工作和交際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如運用恰當則會一帆風順,如運用錯誤也可能會變成“毒藥”,造成悔之晚矣的嚴重後果。

同樣喝酒,一定要喝出一些意義來。感情酒、慶功酒、禮儀酒、進步酒、婚宴酒、送行酒等可以去喝,但也要適量;而寂寞酒、無聊酒、空虛酒、傷感酒、墮落酒則最好不去和不喝為好。

第九、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他是否好色,將其放在男女雜處的環境裏,就會檢驗出來。“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就是將考察對象放在男女雜處的環境裏,看他是否好色。色這裏專指漂亮的女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陷入“溫柔鄉”而不能自拔,就會造成於國於公於家於身都不利。聲色犬馬,皆人之欲,聲則為首。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悅耳的聲音不僅對心理,而且對生理都會帶來益處。這個道理可以說是老少皆知。但曆史上的唐明皇、陳後主卻“因色誤國”,最後落得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下場。究其原因,是他們過分沉溺於女色的靡靡之音中,從而不理國事的結果。

常言通:英雄難過美人關。人生中總會要經過幾道關,什麼金錢關、權力關等,而美色關就是其中的代表。能否過好這些關,就看一個人的素質如何及品性如何。品德高尚的人,素質較好的人,一般來說都能過好金錢關、權力關和美色關等;但也有一些意誌薄弱的人,思想素質較差的人,一般來說是難過這些關的。我們不反對男女之間的正常來往和正常相處,同時,我們也反對那種隻要把男女放在一起就視其為關係不正常的偏見。

關於欲念上的事,一個人絕對不要跌入其中,否則,一味貪圖享樂,便會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一個人應該有自製能力,抗拒欲念的誘惑。

男女之間的正常關係是有一定界限的,一旦超過了正常的界限就是不正常的關係。如有婦之夫、有夫之婦的男女,出現了第三者插足,出現了婚外情、外遇等現象就是不正常的關係。尤其那些好色之徒、色狼或賣淫嫖娼者,更是思想品德敗壞的人。如果把這樣的人將其男女雜之以處,就一下子可看出他好色的本性。對於那些思想品德好的人來說,把他們放到這樣的環境中,他所反映出來的是能夠很恰當地和諧地處理好男女之間的正常關係,他們絕不會因“好色”而自毀前程、重重地摔一跤的。所以,識人,采取“雜之以處而觀其色”是為上策。

第十、促膝交談而觀其心。他是否誠心,在最近的距離內進行談心,也會從其言語和舉止的表露中反映出很多真實而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促膝交談而觀其心”,是指把要考察的人放在最近的距離內進行談話,從而從對方的言談中、眼睛裏、表情上、動作等方麵來觀察出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所在。促膝談心,大多是體現在情人之間,或是用在感情極為密切的人身上。聽其言,觀其行,是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和舉止中看出其內心世界的。說假話的人,他再做一些掩飾,在最近的距離內也是可以看出一些“破綻”來的。而講真話的人,也可以通過談話內容中的各個方麵反映出他的才智,從其表象的舉止中,觀察出他內心的虔誠度。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中,觀察出其缺點和不足。

常言道:言為心聲。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多多少少總會反映出其內心的一些活動。如:他(她)向往的是什麼,他(她)需要的是什麼,他(她)追求的是什麼,他(她)喜歡的是什麼,他(她)愛好的是什麼,他(她)注意的是什麼,他(她)學習的是什麼,他(她)聯絡的是什麼,他(她)評價的是什麼,他(她)議論的是什麼,他(她)傾向的是什麼,他(她)述說的是什麼等。這些通過語言上的表述都可以準確地反映出他(她)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和用途。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假話和謊言。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發現並識破其內心中的陰謀詭計,那就可能被說假話和謊言的人所欺騙。輕則使我們損失錢財,重就會讓我們蒙受冤屈,從而失去最珍貴的友情和愛情。

人心難測,不可不防。我們聽到和看到過有太多的人曾經被欺騙的故事,甚至在你的身上就發生過。難道,我們就甘心情願再被那些心懷叵測的人所欺騙嗎?我想,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絕對不需要再欺騙了!但是,在現實的工作與生活中,你可能還會遭到那些“壞人”的不止一次的欺騙。究其原因,是你需要掌握一種識別這種人的方法。“促膝交談而觀其心”,是可以幫助你累積許多經驗,從而識破假話和謊言的。

牢記住:我們千萬不要再被一些甜言蜜語或表象繁榮的假象所迷惑了。睜開你的“火眼金睛”吧,把那些具有陰謀詭計的“騙子”識破,就讓他們的“騙術”無所用途。

第十一、觀其好惡而知短長。他的長處和短處都在那些方麵,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來了解其愛好和厭惡、就會發現其優劣。“觀其好惡而知短長”,是指根據一個人的習慣行為來判斷和考察他的特長及短處。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與愛好。人們總是在選擇自己新的行為方向,或始終保持一個如一的行為習慣與行為定勢。通過觀察一個人在生活中的一些選擇,就可以發現他(她)的喜好與厭惡。因為,選擇,就意味著有取有舍。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自己很喜歡或比較喜歡的事物來進行操作和把玩。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他們可能是物品或人物,也可能是某種行為成習慣(比如有的人就特別喜歡清潔,甚至達到了潔癖的程度)。玩物會喪誌,賭博變質,抽煙、喝酒傷身;愛學習會使人進步,愛工作會便人勤奮,愛思考會使人有成,愛他人會使人有情,愛江山會使人有感等,不一而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與愛好:有的喜歡經商賺錢,有的喜歡從政當官,有的(還是大多數)喜好抽煙、喝酒,有的愛好下棋、打牌,有的喜歡上網、聊天,有的喜歡跳舞、唱歌,有的喜歡寫作、思考,有的喜歡看球、參賽,有的喜歡遠行、旅遊等。人類生活真是豐富多彩,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喜歡與愛好。當然,事物的發展總是兩方麵的,人類的習慣與愛好也是同樣,當人們有喜好一麵的時候,也會有他厭惡的一麵。比如,有的人就是不願意學習,有的人就是討厭工作,有的人就是憎恨賭博,有的人就是害怕鍛煉等,人在厭惡的方麵也是很多很多的。我們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喜好與厭惡,也就可以從中判斷出他的專長、優點,同時可以看出他的短處及缺點。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習慣成自然!自然顯本性嘛。“觀其好惡而知短長”,實際上就是根據人的習慣行為、嗜好特點來判斷一個人的真正專長及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