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反思(1 / 3)

高中生物教師自我反思的案例研究【實例】

對教材內容進行微調重組,設計問題串,組織探究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隻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動腦和動手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逐步得出基因的概念等結論,真正用科學思維方式來學習生物學知識,用科學態度來對待科學知識。

探究: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師:構成dna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生:(齊答)脫氧核苷酸。

多媒體課件顯示。

師:如果這是一個磷酸,這是一個脫氧核糖,堿基為a,那麼合起來應叫什麼?

生: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師:如果a換成t呢?叫什麼?

生2: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師:如果堿基是c,則應叫胞嘧啶脫氧核苷酸,堿基是g,則應叫鳥嘌呤脫氧核苷酸。a與什麼配對?c與什麼配對?

生3:a與t配對,c與g配對。

師:大家看這個位置上a與t堿基對,還可以有哪些堿基對的變化?

生:(齊答)t與a,c與g,g與c,有四種可能。

師:假設1個基因是由1對堿基對形成的,則其構成有幾種可能?

生4*4。

師:假設1個基因是由2對堿基對形成的,則其構成有幾種可能?

生5:=種。

*堿基呢?

生:(齊答)43=64種。

師:若是0.62億個堿基對呢?誰能告訴我是多少?

生6:40'62億種。

師: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生7: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這是筆者的一個教學片段,整個教學流程流暢和諧,像排練過似的,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但課後真正細思,發現失去了探究的本意,學生並沒有真正體驗探究過程,整個過程都是由教師包辦,問題是由教師提出的,思維是由教師預設好的,學生隻要沿著教師設計好的問題,一步一步跟著走,自然而然就會得出結論。屏幕上雖然打出了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推理,得出結論,但每一步幾乎都是“師思”代“生思”,學生就像教師表演的道具,失去了主動的**思考權

【反思】

反思性教學引人中國後,其理論不斷本土化,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都在不斷探索,使理論更豐富和實用。但筆者在查閱大量文獻後發現,有關研究“自我反思”行為的方法和途徑的描述零零散散,有蜻蜓點水之感,缺乏實證,尤其缺乏高中生物教學方麵的案例。現總結自我反思的一些探索,並融人高中生物教學實踐案例加以佐證。

1.自我反思行為的含義和作用。

從參與反思的角度及其發揮的作用來看,將反思行為分為三種基本方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其中自我反思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通過自我努力能夠達到自我提升的最簡便方式。自我反思是“我思”,通過自我認識、自我理解、自我激發,使教師不斷回歸自我,尋找自我,構建自我;自我反思是“後思”,是事後重新體驗原初的經曆,換個角度,換個思路尋找新的不同於原本的再造,自我反思是“否思”,重在對自己觀念和行為的檢討、批判與更新,通過自我解構,重建自我,超越自我。自我反思的實質是自我對話,是教師內在的覺悟、自我的敞亮和深層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