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課議課(3 / 3)

2.議課。

(1)本堂課複習的味比較濃。作為一個任教不足三年、第一次教高三的新教師,沒有把複習課上成新課,已相當不容易。王老師熟悉教材,並對教材做了適當的變式處理,如教材基礎實驗表格化,把所學知識解構再重構,使學生了解教材基礎實驗,而且能維持複習的興趣。課堂能深人挖掘,使複習有深度,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使學生在教材中找到知識的根源,運用於學習實踐,讓學生覺得教材有用,從而避免學生陷人以教輔代課本的誤區。

(2)王老師能利用教材突出訓練能力。課堂以酶的複習為載體,重在訓練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是高考要求能力之一。每年實驗題在高考中約占20%,有關實驗的各方麵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必須分解滲透於平時課堂教學。

(3)本課能滲透新課程理念。課堂師生占用時間分配比例合理,整節課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為21分鍾,進行學生自我訓練、學生看書等活動。本堂課能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思考,師生互動采用問題教學法,通過問題串的設置,環環相扣,讓學生進人學術思維狀態。學多教少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民主和諧的課堂文化是本節課的主旋律。

3議。

作為王瑞老師的導師,出於高標準嚴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1)注重細節,使教學藝術化。如本節請了兩位同學上台展示,第二個同學的表格設計更嚴謹,應該合理使用評價功能,表揚該同學,並以此作為契機,自然引出實驗原則,使連接無縫。

(2)聯係生活,使教學生活化。如本節課中,王瑞老師提到感冒問題,可恰當引人近段的“甲流”問題代之,使學生體會到知識和生活的聯係。

(3)歸納總結,使教學簡單化。課堂最後由於時間的問題,沒有來得及歸納總結。本課講的幾個實驗是相通的,自變量一變,學生就不一定會做,因此在學生的實驗設計訓練後,應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達到會一題能會一類的最終目的。

【反思】

議課就是圍繞觀課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議的過程是集中話題、展開對話、促進反思的過程。議課謀求的是課堂教學的改進和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是帶有研究性質的教學活動,不是側重對課的好壞下結論、做判斷的檢查和評比。議課是案例討論的過程,可圍繞觀課主題展開議課活動,議課時要議出“聯係”,要探究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的行為、學的行為、學的效果之間的內在聯係;要議出“更多的教學可能性”,教學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議課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新的和潛在的發展可能性,以及實現這些可能的條件;要議出“對日常行為的反思”,針對習以為常的行為,深度挖掘使隱性知識顯性化。

議課要議到點子上,提出高見讓人尋思,要注意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先大後小原則。先評析主要目標的完成情況,再看細節處理。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表麵到實質,奠定議課的基調,抓大放小,有理有據,令人深思。

2.先學後教原則。先分析學生的學習質量,再看教師的課堂教學。議課可體現議課者對課堂中心要素的認識,新課程理念是體現以生為本、教學相長、分層要求、全麵發展,課堂教學效果以學生掌握的情況來論定,因此議課最好議學後議教。

3.先過程後結果原則。先看過程展開的充分性、合理性,再看結果的實效性。結果固然重要,但與其過程聯係緊密,注重思維過程的培養正是與傳統教學不一樣的體現。現代教育理念要求,重結果也要重過程,在過程中可以培養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結果可以是相同的,但思維不能是僵化的,感情更不能是標準化的。

4.先近效後遠效原則。先看顯性的、現實性的教學效果,後看預見性的、長久發展的遠期效果。教學效果可以是當堂得以體現的,看得見的,如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但有些效果是隱性的,長期才能顯現的,如能力的培養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慢慢地積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