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辛苦走來,還將繼續曆程,希望一路上有你相伴!

早年,我看到《教育研究》雜誌上有一篇論文,標題就是《教師即研究者》,我很激動,因為當時教育界對中學教師要不要進行教育研究有爭議,尤其對中學教師要不要寫論文爭議更大。

上海的教育工作者多數不參與爭論,一年之後>

索性出版一本書,近六百頁,書名就叫做《教師成勇為研者》。

“教書匠”是社會對教師嘲諷的一個稱謂,也是教師經常自嘲的一個稱謂,“教書匠”所反映的正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缺失的問題。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克服“教書匠”所存在的問題,成為一個不斷研、勇創的研教。

正如錢偉長先生所說:“你不上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教學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對本學科清楚不清楚。教學沒有科研作為底子,就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

因而,教師角色也必然要從傳統意義的“教書匠”

向具有科研意識的“研究者”轉變。

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以研究者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教育、教學活動的新動向、新問題,自覺地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認真鑽研所教學科課程結構,教學問題的來龍去脈、發生發展以及曾有過的爭論和解決方案,還有哪些不同觀點等。認真研究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個性特征。在科學理論與方法的指導下,教師應積極從事學生的個案研究或班級研究,開展教師教法、學生學法及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等方麵的教改實驗,不斷地探索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潛能的教學方案,並且不斷地總結提高,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法乃至教學風格,成為教師與學者兼而有之的教育實踐家。

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過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的自我觀察、內省、反思與探究來完成的,是以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起點,問題的求證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途徑。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把教育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進行審視、深思、探究與評價,進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當教師以“思考”的眼光審視教學,以“探究”的姿態從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懷走進課堂時,教師無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質。反思與問題同在,反思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成效,關鍵在於對問題的求證。在求證中,教師不僅需要經常地進行理論學習,還要加強同事間或與專家的合作交流。

教師成為研究者,有助於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走上全麵發展的健康之路;教師成為研究者,有助於學校的發展與改進,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更主要的是,教師成為研究者,還有助於促進教師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使教師走上專業發展的“幸福之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教師隻要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對教育進行研究,他就不會是一支燃燒之後便什麼也沒有的蠟燭,而會成為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永遠閃光的一顆恒星。

我們研究發現名師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學者化,即不凡的學術勇氣、強烈的課題意識、執著的探究精神、全麵的信息素養、較強的創新能力、豐碩的研究成果。

今讀呂國裕老師《高中生物教學反思實例》,我忽然覺得呂國裕老師的成長過程,就是學者化的過程。本書詳細記錄了一位優秀教師成長的心路曆程)踐行“成為被學生記住一輩子的教師”的教育理念,感悟新課程理念的點滴變化,總結教學過程的“喜怒哀樂”,反思教育教學得失,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反思、案例研究"

願更多的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走向學者化、走向名師、走向大師。

2011年3月8日

附:任勇,數學特級教師,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學習科學研究會副會長,現任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