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六個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氣候由熱轉涼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期,氣溫也由“立秋”的秋高氣爽轉至“霜降”時最低氣溫0℃左右的“露凝結為霜而下降”。
人體在外界氣溫21℃~23℃時,感覺最舒適,四肢溫暖。
秋冬氣溫下降後,為維持體溫,一麵使四肢小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一麵增高體內代謝率,增加產熱,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熱量供給。
多吃什麼呢?米麵、肉蛋,還是蔬果?生理學研究表明:蛋白質有一種“特殊熱動力效應”,即攝入蛋白質後,有30%~40%的熱量要消耗放出,而糖類為4%~5%,脂肪為5%~6%。簡單說來,就是吃肉後,身體會覺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後的3~4小時左右最明顯。同時,吃肉會使酪氨酸轉化成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覺得精神、興奮、有氣力。
當然,秋補的營養應當是七種營養素全麵均衡才能提高體質、體能及免疫力。我國神舟6號飛船航天員的食譜中每天有3次牛奶,早晚為牛奶,中午是酸奶(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狀態,幫助消化,又不因晚間飲用而傷害牙齒)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保持口腔清潔是防止秋冬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大關鍵。研究表明:白天很少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因為進食、飲水及唾液使咽部細菌無法繁殖,但夜間8小時睡眠期正是細菌繁殖的大好時機,所以睡前徹底清潔口腔,給殘留細菌一次“打擊”,在此後6小時內細菌不會繁殖。6小時後,人又清醒了。對兒童的研究表明,簡簡單單的睡前徹底刷牙可使兒童咽炎、扁桃腺炎減少70%~80%之多。
不論秋補冬補,歸根到底,最關鍵還是心補。多曬太陽,多到戶外活動,有陽光的撫慰,有自然的熏陶,會心胸開闊,誌存高遠。有了陽光的心態,就會有陽光的表情、陽光的世界和陽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