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美一人(2)(3 / 3)

過了幾天,南唐禮部再設盛宴款待陶穀,陶穀又擺出高傲的架子,正襟危坐,堅持不肯飲酒,儼然有正人君子威儀。韓熙載便高叫歌伎出來唱歌助酒。那歌伎不是別人,正是秦囗蘭,所唱的曲子正是陶穀所填的《春光好》。陶穀這才知道中了韓熙載事先安排的美人計,當即狼狽不堪,無地自容,隻得赧然退去。在場的宋朝隨從也個個麵紅耳赤,尷尬不已。次日,宋朝使者道貌岸然的風流韻事傳遍了全城。此時的陶穀已經六十七歲,他此次出使南唐,本來身負著重大使命,不料意外受此羞辱,再也沒有麵目回到宋朝。於是在一個寒冷無光的夜晚,他悄然來到秦淮河邊,從飲虹橋上跳了下去,屍首次日才在下遊九西門發現。此事鬧出人命後,國主李煜曾擔心會因此觸怒大宋皇帝,不料趙匡胤聽說其中情由後,也自默然,良久後才說陶穀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南唐君臣。又傳聞就連趙匡胤聽說秦囗蘭美貌驚人後,也一度起了向往之心。

本來張士師初見秦囗蘭時,很為她的氣質姿色傾倒,但見她此時如此泰然自若地站在飲虹橋畔,似乎當日陶穀自殺一事與她無半點幹係,不由得又心寒此女子之冷漠。莫非世間出生風塵的女子皆是無情無義之輩?他身為典獄,雖早已見慣了監獄中各色犯人的各種病痛苦楚,但一想到那可憐老人陶穀客死他鄉不說,其折辱於秦囗蘭石榴裙下之故事亦成為千秋笑柄,也不由自主地生出幾分同情來——試問這天下之男子,能有幾人抗拒秦囗蘭之風情魅力呢?何況她刻意偽裝引誘之下,誰還能不上鉤呢?

張士師一邊刻意想著秦囗蘭的壞處,一邊強迫自己將目光從她身上收回,但心中還是莫名其妙地失落起來,慢慢將筍脯豆吃完,又吃了兩粒花生米,正欲起身結賬離開,又忍不住扭頭再往窗外望去——卻正見一名黃衣女子悄然出現在飲虹橋橋頭,似在探望俏立在渡口的秦囗蘭。她雖然不及秦囗蘭那般擁有絕世姿容,但亦美貌出眾,且年紀要小許多。而那秦囗蘭並無絲毫察覺,依舊是凝眸河麵,似在欣賞美景,又似若有所思。

恰在此時,一條小船劃破了寧靜無波的水麵,穿過飲虹橋下的橋洞,緩緩向渡口劃來。秦囗蘭見到船頭那衣蓑荷笠的漁夫時,竟然舉起手來招了一下。誰也料不到,如此絕代佳人,獨立渡口等候的竟然是一名漁夫。就連一向冷漠的張士師也起了好奇之心,忍不住想看看究竟。

但見那漁夫慢慢將船靠岸停妥後,又將半筐活蹦亂跳的鮮魚搬上了岸。他不似平常漁家那般利索麻利,手腳甚是緩慢,倒是顯出一種少見的有條不紊的大將風度來。秦囗蘭很是耐心,靜靜等候在一旁,直到等漁夫將魚搬上岸,這才上前詢問。卻見漁夫答了兩句,俯身取出兩條用荷葉包好的魚,交給了秦囗蘭。秦囗蘭則自懷中取出幾枚大錢,一手交給漁夫,一手接過魚來。張士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她等在此處,是為了買魚,難怪金陵城中盛傳韓府雖然姬妾眾多,其實卻是秦囗蘭一人當家。他明白秦囗蘭站在渡口是為了買魚後,不禁為適才刻意將她與大宋使者陶穀聯係起來而羞愧。他長於觀察,但並不常常懷疑人,也不明白自己為何要將她往壞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