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金風吹我寒 秋月為誰白——曆史上真實的韓熙載(1)(2 / 3)

這幅畫的精彩之處,在於把眾人玩樂時的神情和不同性格表現得十分逼真,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尤其深入描繪了韓熙載晚年失意,沉鬱寡歡的複雜性格——畫中韓熙載雖然處於夜宴歡場當中,卻始終雙眉緊鎖,表情冷漠,在他身上凝聚著深沉的現實矛盾和精神上的空虛苦悶。精微細膩的刻畫使得這幅畫超越了一般私人生活的描寫,成為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風情的傑作,表麵的歌舞升平,掩飾不住深刻的危機,韓熙載貌似風流實則悲苦難言的情態,亦超出個人情感的狹小範圍,成為南唐王朝“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生動縮影。

■韓熙載

韓熙載,字叔言,淮州北海(今山東)人,平盧軍留後韓光嗣之子。他自幼勤學苦讀,曾與同鄉好友史虛白一道隱居在中嶽嵩山讀書,後遊學於洛陽,並參加科舉考試,一舉考中進士,此時他才二十歲出頭,正是胸懷天下的年紀。天成元年(926年),後唐發生多起兵變,中原陷入一片混亂,韓光嗣被殺,韓熙載被迫離開中原,與史虛白一道在好友李穀的掩護下逃往南方。

李穀,字惟珍,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後唐進士,為人厚重剛毅,善談論,與韓熙載交好。他因為家鄉靠近淮水,熟悉地形,讓韓熙載、史虛白偽裝成商賈,從正陽渡淮河,這樣可以順利逃入對麵吳國境內。傳說幾人分手前舉杯痛飲。韓熙載對李穀說:“吳國如果用我為宰相,我必將長驅以定中原。”李穀回答說:“中原如果用我為相,我取吳國如同探囊取物。”於是二人就此預定,各自要有一番作為。後來周世宗柴榮果然用李穀為相,采用其謀奪取了南唐淮南之地,李穀進封為趙國公,入宋後不久病死,宋朝贈其侍中,可謂仕途順利、一生榮光,而韓熙載和史虛白在南唐卻無所作為。

當年七月,韓熙載與史虛白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吳國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吳國大權已經旁落,執政的實際上是徐知誥,也就是後來的南唐烈祖李囗,朝中最受信任的大臣為宋齊丘,史虛白一見他就說:“吾可代彼。”(《南唐書》)宋齊丘很是不平,想殺殺史虛白的傲氣,便設宴招待,等他喝得半醉時,有意讓他寫作朝廷書檄、詩賦、碑頌等各種文體。不料史虛白握筆在手,筆不停綴,瞬間寫完,詞采磊落,坐客驚服。徐知誥很是賞識,問他軍國大計,史虛白說:“中原方橫流,獨江淮阜。兵食俱足,當長驅以定大業,毋失事機,為他日悔。”意思是讓吳國趁中原兵亂,一舉北上,盡快實現統一大業。然而徐知誥正謀劃從吳國奪權,自己當皇帝,哪裏有這等遠見,因而隻是敷衍了事。史虛白看出此人不足以謀,便以有病為由推辭官職,果斷離去,從此寄情山水,詩酒自娛,絕意世事,後與其子合力著有《釣磯立談》一書。

史虛白看出徐知誥目光短淺、成不了大事,韓熙載肯定也能看出來,隻是他出身顯貴之家,少年得誌,名利之心極重,不肯輕易離開宦場。初見徐知誥時,便獻上《行止狀》一篇:

熙載本貫齊州,隱居嵩嶽。雖叨科第,且晦姓名。今則慕義來朝,假身為價。既及疆境,合貢行藏集。聞釣巨鼇者不投取魚之餌,斷長鯨者非用殺雞之刀。是故有經邦治亂之才,可以踐股肱輔弼之位,得之則佐時成績,救萬姓之焦熬,失之則遁世藏名,臥一山之蒼翠。某妄思幼稚便異諸童,竹馬蒿弓,固罔親於好弄;杏壇槐裏,寧不倦於修身,但勵誌以為文;每棲心而學武,得麟經於泗水,寧怯義圖;受豹略於邳圯,方酣勇戰。占惟奇骨,夢以生鬆,敢期隆印之文,緬愧擔簦之路。於是攖龍頷虎須,繕獻捷之師徒,築受降之城壘,爭雄筆陣,決勝詞鋒,運陳平之六奇,飛魯連之一箭。場中勁敵,不攻而自立;降旗天下,鴻儒遙望而進。摧堅壘橫行四海,高步出群,姓名遂列於煙霄,行止遂離於塵俗。且口有舌而手有指,腰有劍而袖有錘。時方亂離,跡猶飄泛。徒以術探韜略,氣激雲霓,瞋目張而閃電搖,怒吻發而驚雷動。神區鬼甸,天蓋地車,鬥霹靂於山中,未為蹺捷;唱樗蒲於筵上,不是酋豪。蘊機謀而自有英雄,伏勁節而豈甘貧賤。但攘袂叱吒,拔劍長嗟。不偶良時,孰能言誌。既逢昭代,合展壯圖。伏聞大興隆基,聿齊文教,聯顯異於中土,走明思於外夷。萬邦鹹貞,四海如砥,燮和天地。岩廊有禹、稷、皋陶、灑掃煙塵;藩漢有韓、彭、衛、霍,豈獨漢稱三傑,周舉十人,凝王氣於神都,吐祥雲於丹闕。急賢共理,侔漢氏之懸科。待旦旁求,類周人之設“學而”。又鄰邦作畛,敵境連封。一條之雞犬相聞,兩岸之馬牛相望。彼則恃之以力,數言而頓見傾亡。此則理之以賢,一坐而更無騷動。由是興衰之勢,審吉凶之機得,上順天心,次量人事。且向明背暗,舍短從長,聖賢所圖,古今一致。然而出青山而裹足,渡長淮而棄。遙終赴於天池,星遠須還於帝座。是攜長策來詣大朝。伏惟司空楚劍倚天,秦鬆發地。言雄武則平寬絳、灌,語兵機則高掩孫、吳。經授素王,書傳元女。莫不鞭撻宇宙,驅役風霆,牢愁積而髀肉消,順氣激而腕臂扼。一怒而豺狼竄匿,再呼而神鬼愁驚。撻蠻鼓而簸朱旗。雷奔電走,掉燕錘而揮白刃;月落星飛,命將拉龍使兵擒虎。可以力平鯨海,可以拳擊鼇山。破堅每事於先登,敵無不克。策馬常居於後,殿功乃非矜。國家付以肺肝,用為保障,勳藏盟府,名鏤景鍾。今則政舉六條,地方千裏,示之以寬猛,化之以溫恭。繕甲兵而耀武威,綏戶口而恤農事。謾灑隨車之雨,沾沃良田;輕搖逐扇之風,吹消囗氣。可謂仁而有斷,謙而愈光。賢豪向義以歸心,奸宄望風而屏跡。行見秉旄仗鉞,列土分茅,修職貢以勤王;控臨四海,率諸侯而定霸。彈壓八方,遐邇具瞻,威名洽著。況複,臨廣庭以待士,開上宮以禮賢。前席請論其韜鈐,危坐願聞於典故。古今英傑孰可比論。某方越通津,已觀至化,及來上謁,罔棄諛才。是敢輒跡行藏,盡鋪毫幅。況聞鳥有鳳,魚有龍,草有芝,泉有醴,斯皆佳瑞出應,昌期集辛。處士謬知人理,足以副明君之獎善,恢聖代之樂賢。昔婁敬布衣,上言於漢祖;曹劌草澤,陳謀於魯公;失範增而項氏不興;得呂望而周朝遂霸。使遠人之來格,實正德之克昭。謹具行止如前,請準式。順義六年七月歸朝進士韓熙載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