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隻給後代留下了什麼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1997年4月8日
論壓力
《參考消息》今年7月3日以半版的篇幅介紹了外國學者關於壓力的說法。我也正考慮這個問題,因緣和合,不免嘮叨上幾句。
什麼叫“壓力”?上述文章中說:“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下麵還列了幾種特性,今略。我一向認為,定義這玩意兒,除在自然科學上可能確切外,在人文社會科學上則是辦不到的。上述定義我看也就行了。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壓力呢?我認為,是的。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拚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拚搏?佛家說,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壓力。過去的國王、皇帝,近代外國的獨裁者,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看上去似乎一點壓力都沒有。然而他們卻戰戰兢兢,時時如臨大敵,擔心邊患,擔心宮廷政變,擔心被毒害被刺殺。他們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壓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資本家錢太多了,擔心股市升降,房地產價波動,等等。至於吾輩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這些都是壓力,誰能躲得開呢?
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認為是好事。從大處來看,現在全球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章製度,都是壓力。然而這些壓力何等好啊!沒有它,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這個道理極其簡單明了,一說就懂。我舉自己做一個例子。我不是一個沒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懷疑真有這種人,過去由於一些我曾經說過的原因,表麵上看起來,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實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對我已經沒有什麼用,用不著再爭名於朝,爭利於市,這方麵的壓力沒有了。但是卻來了另一方麵的壓力,主要來自電台采訪和報刊以及友人約寫文章。這對我形成頗大的壓力。以寫文章而論,有的我實在不願意寫,可是礙於麵子,不得不應。應就是壓力。於是“撥冗”苦思,往往能寫出有點新意的文章。對我來說,這就是壓力的好處。
壓力如何排除呢?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隻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的“三不主義”的第三條是“不嘀咕”,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1998年7月8日
論朋友
人類是社會動物。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沒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鬥。在這一場搏鬥中,如果沒有朋友,則形單影隻,鮮有不失敗者。如果有了朋友,則眾誌成城,鮮有不勝利者。
因此,在人類幾千年的曆史上,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沒有不重視交友之道的,而中國尤甚。在宗法倫理色彩極強的中國社會中,朋友被尊為五倫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記得什麼書中說:“朋友,以義合者也。”“信”、“義”涵義大概有相通之處。後世多以“義”字來要求朋友關係,比如《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之類就是。
《說文》對“朋”字的解釋是“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鳳”和“朋”大概隻有輕唇音重唇音之別。對“友”的解釋是“同誌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國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連用的,比如《孟子》。《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卻隻用一個“朋”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朋友”才經常連用起來。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重視友誼的故事不可勝數。最著名的是管鮑之交,鍾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劉、關、張三結義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們還講究“哥兒們義氣”,發展到最高程度,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隻要不是結黨營私,我們是非常重視交朋友的。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把朋友歸入五倫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