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 / 3)

1)幾種較特殊水產品的初加工:水產品的初加工,多數需經去鱗、剪鰭、挖鰓、清除內髒、衝洗這樣一些步驟。但由於水產品種類繁多,其初加工的方法因各自的特點和烹調不同而有所區別。現將鱔魚、甲魚和螃蟹這三種較特殊而又常食用的烹飪原料的初加工簡介如下。

鱔魚:需加工成鱔筒時,先在鱔魚頭頸部用剪子剪一刀,放血,再在肛門處剪一刀,用一雙筷子從頭頸剪口處插入,卷出內髒,洗淨後切段即成;若要加工成鱔絲,則將鱔魚放在桶中,加入適量鹽、醋,以去除其身上的黏液和腥味,然後倒入沸水,蓋上桶蓋,燜約10分鍾左右,待鱔魚嘴張開呈環狀時,即用冷水衝一下撈出,用竹刀片沿背部劃出鱔肉,除去頭及內髒,即成鱔絲;如需加工成鱔片,則將鱔魚宰殺、剖腹、去內髒、洗淨,一手抓頭,一手持刀將刀尖插入背脊骨,在其一邊順著背部劃開直到尾部,再貼著背脊另一麵也推刀批至尾部,出盡脊骨後在肉麵上批成連刀片即成鱔片(也稱生蝴蝶片)。

甲魚:使活甲魚腹部朝上,待甲魚頭伸出時將其剁斷,根據甲魚老嫩情況用70~80℃熱水燙泡約5分鍾後撈出,刮盡甲魚身上的衣膜,從兩側裙邊下麵的骨縫處劃開,再剝開邊皮,取出內髒,用清水洗淨,然後下沸水鍋略煮,去除血汙,撈出用冷水洗淨即可。

螃蟹:取蟹粉(蟹肉和蟹黃的總稱)須先將蟹煮熟,然後按腿、螯、臍、身四個部位分別處理。出腿肉:取下蟹腿,剪去一頭後,用擀麵杖壓滾,擠出腿肉;出螯肉:取下蟹螯,磕破螯殼,將肉剔出;出蟹黃:先扳開蟹臍,挖出小黃,再剝下蟹蓋,用竹簽撥出蟹黃;出身肉:用刀將蟹身批開,取竹簽將蟹肉剔出。

2)常用幹料的漲發加工: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蓮子:用沸水將堿溶化(500克蓮子約用20克堿)後放入蓮子,再用硬刷在水中用力搓刷,待蓮衣全部脫落、蓮子呈乳白色時,撈出用清水洗淨,用竹簽捅出蓮心。

海參:海參置於盆內,用沸水泡軟後,撈入冷水鍋中燒開,煮燜約2小時,取出開肚去腸洗淨。換冷水鍋上火煮沸後離火浸泡,並反複數次,待用手按參體時體軟即可。夏季漲發海參,要勤檢查,發現水起白沫、渾濁發黏,應及時換水,在鍋中煮沸撈出後再用清水浸泡。

魷魚:魷魚置溫水中浸泡約2小時,使其回軟,然後撈出去掉雜質;按500克魷魚用40~50克堿麵的比例加清水(以淹沒魷魚為準)配製成堿水,然後將魷魚放入浸泡約8~12小時即可發透。將發透的魷魚用清水反複洗淨,再放入清水中浸泡至呈乳白色、透明有彈性為止。在漲發過程中應根據魷魚肉質的老嫩、天氣的冷熱以及漲發時間的長短來適當調製堿水的濃度。

香菇:香菇放盆內,用沸水浸泡至回軟時撈出,剪去根部,用清水洗淨即可。夏天可用涼水浸泡。

木耳:先將木耳用溫水浸泡回軟,除去雜物,洗淨,放入涼水中待用。

幹肉皮:幹肉皮一般用油漲發。肉皮和冷油一起下鍋,油要多,火不宜過旺,使油溫逐漸上升;待肉皮受熱卷縮,皮上泛出一粒粒小白泡時,將油溫升高至七八成熱,並不斷翻動,使肉皮鼓起不再卷縮,敲打有脆聲,一拗即斷,即已發透。烹製菜肴時,將其用開水浸泡,回軟後用堿水洗去油膩,再用溫水漂去堿味。

魚肚:魚肚與冷油一起下鍋,用小火將油溫升至三四成熱,焐1小時左右,加高油溫至七八成熱,並不斷翻拌,直至膨脹鬆脆。烹製菜肴先將魚肚用水泡軟,洗去油膩後待用。

蹄筋油發方法與魚肚相同。

(2)刀工基本要求與常用刀法 刀工就是根據烹調要求,運用不同的刀法把烹飪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狀的操作過程。刀法則是指用刀的具體方法。飯店購進的烹飪原料經過宰殺、選擇、清洗等初步加工後,因為大小、長短、厚薄、寬窄不一樣,一般都不能馬上進鍋烹調,必須運用各種刀法把原料變成較小較薄的各種形狀。刀工不僅能使原料利於烹調,而且可使菜肴入味,方便食用。

1)刀工的基本要求:一是準備好菜刀和砧板。下刀之前要檢查菜刀是否鋒利,砧板是否平穩和清潔。否則,不僅不易切斷原料,而且會因原料滑動,不好掌握刀口,傷及人手。二是持料要平穩,落刀要準確。握刀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刀箍,手掌緊握刀柄,操作時運用腕力,均勻著力,準確落刀,刀到物離,不能連刀;持物之手要使原料平穩均勻移動,兩手要配合協調。三是下刀方法因原料不同而異。脆性蔬菜用直切,而韌性的肉類用推切或拉切;不帶骨的肉比帶骨的切塊應大些;同是切肉絲,牛肉質較老而筋多,必須橫著肌肉纖維紋路切,豬肉質較嫩而筋少,可斜著肌肉纖維紋路切,雞肉最嫩,順著肌肉纖維紋路切便可。四是切菜的大小厚薄應適應烹調的需要。用爆、炒、汆等方法烹調,火力旺,時間短,原料就要切得薄一些,小一些,過分厚大不易熟、入味;用燉、燜、燒等方法烹調,火力較小,時間較長,而且帶有較多湯汁,原料就應切得厚一些,大一些,過分薄小容易散碎或變成糊狀。五是注意物盡其用,不浪費原料。把大塊原料切成小塊原料,或是把小塊原料切成丁、絲、片,落刀之前都必須心中有數,量材切配,物盡其用。

2)常用的幾種刀法:刀法的種類很多,有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鍥刀法和其他的特殊刀法。其中,有的是初步加工原料時用的,有的是對原料細加工時用的,有的則是美化原料形狀時所運用的。上述各類刀法中又可細分成若幹種具體刀法。

(3)配菜 配菜又稱配料,就是根據菜肴質量要求,把經過刀工處理成形的各種原料,加以適當的配合,以便烹調或直接食用。配菜的好壞,對烹調技術的發揮以及菜肴的色、味、形和營養,都有較大的影響,是菜肴製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配菜時一般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在色的配合上:要協調、自然、優美。配色分“近似配色”與“對比配色”兩種。近似配色,主、配料色澤力求一致,如“炒三白”的雞片、魚片、筍片三種原料保持固有白色,給人以潔淨明亮的感覺。對比配色,選用幾種色澤不同、對比強烈的原料相配,如“芙蓉雞片”,是以綠菜心、紅火腿、黑木耳襯托白雞片的,就顯得十分鮮豔悅目。

2)在味的配合上:要以主料口味為主。注意保持和突出主要原料的本味,並同時相互彌補增添鮮香滋味。如本身味鮮的雞、魚、蝦、肉配以筍、茭白等蔬菜;本身味淡的魚翅、海參等配以雞肉、火腿、鮮湯等味濃的原料;羊肉中配以蘿卜可去腥膻;燒肉時配以幹菜能解肥膩。